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熠熠生辉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x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一、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心灵碰撞
  任何作品,都带有作家自传的性质,即所谓“文如其人”。但由于作家生活的时空与读者有距离,读者必然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产生疏离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先走近作家的时代,走进作家的生活,走进作家的灵魂,才能使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也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主动与作家心灵碰撞,真正触摸到作品活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作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道路等有关信息,让他们课前就走近作者,欣赏作者;有条件的同学我还推荐他们阅读作家传记及其经典作品,增加感性储备;在课堂上,我把课文的导入权交给学生,或从讲述突出作家个性的故事入手,或从作家的自述导入,或从摘引评述作家的名句名篇导入,或从评介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人物、地位影响等导入;在课后,我让学生以“我与作家对话”“我与作家交朋友”等为题写小作文。以写促读,拓展学生的对话空间。进而引导学生与背景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现实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文本、读文悟意、感受体验,又要能跳出文本、引入生活、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二、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这交流不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还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处处洋溢着人文之美,而与文本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语文之美的大门,让师生倘佯其中,慢慢地品味欣赏,让语文的灵魂精魄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引领文本中的“疑点”呼唤学生去感悟
  文本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疑点让我们去思索。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的学生问:课文最后一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里用了两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弄清了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人们对大榕树的赞美,不带引号的“鸟的天堂”则是作者身临其境后对这种赞美的认可。可见通过对课文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这些疑点都在文本深处,发现了它们,才能有效地直接与其对话。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尾质疑,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 “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有问题必有争论。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相信学生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四、教师要掌握一些引导“对话教学”的技巧
  (1)“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年者的思维。
  (2)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在处理争议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论坛。
  (3)探究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方法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保证学习质量。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对话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以人为本”,必将给“万马齐喑”的语文课堂注入勃勃生机。
  总之,正如法国文学家佐拉所描述的:“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听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阅读呼唤文本对话,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听到文本的呼唤,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设计教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听到文本的呼唤,在文本的呼唤下与其进行直接的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一、在拼音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是小学一
期刊
近年来,传统开发区以资源消耗和区域优惠政策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需要以变应变。河北经济开发区从打造特色产业、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对接京津冀等方面发展建设经济开发区,找准发展机会,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打造特色产业,建全评估机制  发展特产业是经济开发区特色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按照区域部署定位、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等,明确功能区化,引导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开发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
期刊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说一个小学只读了三年的农民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女,儿子考上清华大学,女儿考上北京大学。当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怎样教育儿女时,他说“我不会教育孩子,我就是用三句话教育他们”。“孩子,你真行!这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一切只能够靠你们自己,爸爸帮不上什么忙”第三句话“尽力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地”昨天我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微信上说;乡下人教育孩子,常用这样的三句话:爸妈没本事
期刊
语文课堂瞬息万变,教师的再多再全的预设,学生也能有意无意逃出这“五指山”。课堂有意外不是意外,老师对于这些意外的错误进行机智地处理,或是进行未卜先知般预设,将已发生的错误或潜在的错误化为一种教学资源,才是课堂上让人最意外的惊喜。  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时,有这样一个生字教学环节。指导读象声词“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都读作了“pā”。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教师该直接正音了。但这位老师处理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很多的语文运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如何运用语文。真正体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況的就是阅读以及写作的综合能力,而随文练笔是一种将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简易的写作训练。它具有篇幅短、写作快、小负担、高效率等优点,因而颇受师生欢迎。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和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
期刊
很多一线初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都有一种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出力不讨好,作为教师,竭尽所能,学生却难以提起兴趣。有的教师,由于课堂有特色,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没有一种方法,适合于大多数教师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是有的。  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于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其次是汉语文化的
期刊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学生必修课,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题目的选择应小不应大  这是针对文言文研究学习对象而言的。中国古诗文可研究的对象太多了,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得用到其他高考科目上,因此就不能进行“大课题
期刊
英国作家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确实,书读得多了,读得久了,人就会在文字的浸润中得到熏陶,思想境界会得到升华,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分析问题的层次也会更清晰。阅读,可以品读人生百态,悟出生活的真谛,不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涵养了心灵,净化了心灵。正所谓,细品“书香”方能“静水流深”。  读书的方法有千种万种,但不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对于每个人来说收获却是一致的。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提升
期刊
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