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学案导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学案导学”还有利于把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分解为一系列任务,更加贴近实际地开展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案导学”的意义与目的
  对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前者以升学为目的,后者以技能培养为目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正是为就业做准备。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群体尚缺乏清醒的就业意识。此外,由于受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与实际所需有一定脱节。教师仍然比较侧重于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作为被动的学习者,无法实现经验的自我获取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想的树立与能力的培养。
  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融入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案导学”,我认为应该坚持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原则,引导学生确立“为工作而学习”的意识,在“工作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既作为学习者又作为“准工作者”,从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到所学即所能、所能即所用,真正解决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份好的学案起码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设计。横向维度是对于学案整体学习内容的设计,纵向维度则对学案实施中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换言之,横向设计决定了学案“学什么”和“做什么”,纵向设计决定了学案“怎么学”和“怎么做”。设计维度不同,遵循的原则也不同。
  (一)横向维度
  就学习内容而言,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案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有所用。
  1.以创设工作情境为前提
  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学案任务,一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案单位。通过一个个学案将工作过程案例串联起来,无形中给学生创设了以双重角色投入学习和工作的情境。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当人们相信实现目标是可能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时,对目标的承诺就会增强”。[1]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因此,学案设计要打破围绕知识技能展开而设置的旧模式,尽可能呈现学生就业上岗后就能遇到并需解决的问题,并与岗位知识有机结合。
  以学案“名片制作”为例,从工作技能层面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word的基本编辑技巧,包括各类模板的调用与调整,模板中重设字体、改变模板格式,熟悉在页面状态下添加图片作为页面背景等操作方法;从岗位知识上使学生理解名片的作用,了解名片所体现的企业内涵,熟悉名片的各个要素。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任务目标。
  2.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科学把握模块分解,通过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学案,实现关键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一种职业的专业能力以及与一般人群和社会工作相联系的能力,即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公共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就业后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事务处理,其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程度。因此有必要从广义的工作情景中认真提取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过科学的模块分解,串联工作过程中的实例系列,通过“学案导学”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经过实践,我们分析了课程需要培养的能力并加以分解,采用自编教材以“学案导学”的模式实施教学。限于篇幅,下图仅以word模块为例阐明工作过程学案导学的能力培养实施情况。
  比如在学案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前流行的简历模板和组成要素,提高了信息获取与筛选的能力;通过设计与制作简历提高了文字处理与图形处理的能力;通过展示成果,提高了合理选用工具软件和熟练操作展示的能力。而信息获取与筛选等能力的提高必然又促进着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展示、评比的过程又离不开主动、合作与交际等能力。因此,通过学案导学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渗透并促进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纵向维度
  学案中对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应重点抓住学法指导性、个别差异性、情境探究性和感官调动性。
  1.学法指导性
  就是在学案编写中通过一条学法线来贯穿始终,由学案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到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使探究有序开展。
  2.个别差异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校生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避免因为过分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反感情绪,应更多提供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的策略。[2]进一步而言,还应该看到职校生内部仍然存在“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差异现象,在此基础上,学案设计就应该找准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别通过基础知识、巩固强化、拓展创新等阶梯性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参与获取知识,进而培养主动学习的个性和习惯。
  3.情境探究性
  学案切忌平铺直叙,试想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没有对错误的质疑,学生怎么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更不可能有独立思考及思维的相互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砺与提高。
  4.感官调动性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训练任务和综合实践项目,如开展调查活动、辩论活动、书写学习日志、自评互评等,使学生在实施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包括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动嘴表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三、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传统的计算机技能训练基本属于实验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知识点相对分散,为实验而实验,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在工作过程导向学案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分为六步。下面概述如何在系列学案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螺旋递进式的全面提升。
  (一)情境导入,诱发欲望
  教师以办公实务案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矛盾,提出仅依靠已有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诱发学生达成目标的欲望。
  (二)借助学案,尝试自学
  在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后,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根据学案中“任务单”的要求独立自学或双人学习,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学生,要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与探索。
  (三)问题反馈,合作解决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报告已知和未知的问题,及时检查自学效果,重新调整教的策略,做好“导”的准备。对学生已知的东西可以不教,而着力把共同存在的问题交给各个合作小组讨论解决。一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小组自学讨论;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
  (四)总结突破,探究规律
  教师要把握好契机,引导学生运用正误对比、归纳等总结出方法、技巧和规律。同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惑,对遗漏加以补充,并把学习方法、规律系统化、条理化。
  (五)分层练习,共同进步
  教师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阶梯式练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自主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多品尝一点成功的欢乐,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各种综合能力,进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六)多元评价,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既评结果又评过程,既评智力因素又评非智力因素。强调评过程,意在关注技能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过程;强调评非智力因素,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感情、个性、志向、意志等)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它可以支持、推动、提升智力因素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上传并展示个人的终结性成果,而且设计并使用了“学生任务反馈评价表”,其中包括学习过程中个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描述、学习日志(包含知识技能的掌握、心得体会与自我评价等)、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项目,还通过组织学生个体或小组代表交流发言,体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面对职校生频频跳槽的现象,我觉得教师是可以做些什么的,至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只利用临实习的有限时间匆匆走过场,而是要从进校时做起,从新生开始,在文化课、德育课、专业课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渗透择业、就业教育。  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行业前景、剖析岗位要求、提示学习目标;在课堂外让学生深入行业、走进企业进行调研,体会岗位能力要求,并从自己身
期刊
当我看见职校生频频跳槽这样一个主题词时,就查找了同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跳槽情况。基本相近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不论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中专、高职毕业生,还是普教序列的本科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后的3~5年间,都呈现出较高的换岗率,俗称“跳槽”。所以,对职校生的跳槽首先我们不用太过紧张,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帮助他们正确地跳槽。  频繁“跳槽”是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的正常表现。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
期刊
【摘 要】探讨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高职课程改革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分析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综合素质目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课程实施效率,运用学科档案袋评价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综合素质  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现状  经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课程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情况归纳如下:  (一)课程目标
期刊
【摘 要】江苏省“单招”色彩专业测试从2010年开始进行改革,在传统默写的大框架内做了改变,风格由传统的写实色彩变为更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意色彩。紧随其后,中职色彩开始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既重视自身的意识转变,也强调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既确立了教学目标,也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步骤。边教学边改革,边改革边反思,边反思边教学,探索中职色彩新课堂。  【关键词】“单招”改革 色彩教学 实践探
期刊
一、县级职教中心的功能定位  职教版忻叶:  今天我们想讨论一下新形势下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问题,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铜山徐宗敏:  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县域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技术培训及学历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县级职教中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农民实用技能,提升农民学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镇化建设,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
期刊
频繁跳槽是我国职校生就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一是专业选择盲目造成的必然性跳槽。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欧洲类似,实行的是初中后分流,分流因学生年龄偏小、职业倾向不稳定造成专业选择盲目,这种盲目性选择必然导致职业选择的频动。二是学习内容的狭隘造成的无奈性跳槽。目前唯经济功能和唯技能教育的观念占据了一些职业教育者的思想,使职业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作为满足社
期刊
【摘 要】对口单招色彩试题的改革,要求教学不仅从内容上,更需要从教学思路与观念上,与进入高校后的专业教学相吻合。基于此,尝试以课题模块为引导的教学实施模式,在对色彩的训练与认识过程中,进行多样性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设计遵循科学、明确、系统与生动的统一。  【关键词】色彩写生表现形式方法能力训练  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对职高对口单招艺术专业测试色彩试题样式做了调整改革,从单一的色彩静物默写到具有
期刊
【摘 要】"教学工厂"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精髓。“4S前店后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对"教学工厂"模式的优化移植,形成的学校、实训基地和“4S店”企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共育式培养模式,以“教学做合一”为共建基点,以“工学结合”为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基地建设要体现开放性,文化育人要体现融合性,产教研要体现互动性,校企合作要体现共赢性。  【关键词】“4S前店后校”
期刊
【摘 要】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中职C语言教学案例,探索中职课程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结合案例提出实施“翻转课堂”的设计前论证方法、课下自主学习设计方法和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 C语言 教学设计  一、实践背景  C语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C语言教学内容宽泛、概念繁多、语法灵活,教
期刊
一、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核心能力,它是指把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组织成为一个系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在总体依据上,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还是要围绕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两大功能,即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在实践步骤上,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确立学校的职教目标,其次要结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明确针对的需求和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