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渐进性丢失,而其损伤机制尚未明确。自噬是溶酶体降解物质的过程,该过程消除了受损的细胞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长寿蛋白,这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青光眼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总结了视神经损害模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高眼压模型等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与RGCs的关系,发现在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既可促进RG
【机 构】
:
330006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江西省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所 江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330006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江西省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所 江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渐进性丢失,而其损伤机制尚未明确。自噬是溶酶体降解物质的过程,该过程消除了受损的细胞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长寿蛋白,这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青光眼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总结了视神经损害模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高眼压模型等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与RGCs的关系,发现在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既可促进RGCs存活,又可促进其死亡,而在相同动物模型中,自噬对RGCs的调节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同时阐述了自噬与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的Sirt1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29岁,因间断皮疹、发热、头痛就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皮疹对称分布于四肢及躯干部位,局部浸润明显;热型为持续高热;头痛伴恶心、呕吐。WBC、PLT升高,ESR、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腰椎穿刺提示颅高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头颅影像学及PET-CT未见异常。先后行两次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病理证实为系统性血管炎,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具有编码蛋白功能的转录本,在哺乳动物细胞转录本中占很大比例。近年来,旨在阐明lncRNA在发育和疾病中功能的研究急剧增加。已经证实这类非编码RNA可以在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视网膜的发育依赖于复杂而精确的转录作用和转录调控。在这些调节机制中,lncRNA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已知或预测lncRNA参与视网膜细胞亚型的分化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除术(PPV)是治疗严重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PDR患者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异常增高,使得玻璃体腔内和视网膜表面存在大量的新生血管,极易渗漏、出血,术中常常出现活动性出血而降低手术野的清晰度,降低操作精准度进而影响手术进程。在较严重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继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严重视力障碍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AM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表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患者视网膜由于缺血、缺氧而视细胞迅速死亡,如未能接受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RAO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扩张血管和降低眼压治疗,前者包括药物治疗及气体吸入,后者包括前房穿刺术或青光眼降眼压药物治疗。除此之外,RAO现有的治疗方法还包括调节植物神经治疗、激光、手术等。溶栓治疗也是各类血管阻塞的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显示对RAO的患者在一定的时间窗内
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细胞中的线粒体不断地分裂、融合、移动、运输和线粒体自噬等,这些动态的过程在调节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对细胞的存活、代谢、功能等有重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作为视网膜中一类特殊且重要的神经元,对线粒体的动力学改变特别敏感。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疾病的研究发现,控制线粒体融合的相关基因与RGCs功能密切相关。实验性青光眼模型提示,眼压升高引起RGCs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具有4个不同的结构域,为其在多种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CYR61可调控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生、迁移、黏附、血管新生、炎性介质调控、胚胎发育、骨及软骨的形成等过程,因其具有能显著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CYR61在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
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方法,但角膜供体材料不足及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角膜移植的临床应用。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正常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角膜替代物是解决当前角膜供体不足最为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角膜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组织的三维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组织工程产品及技术也已经应用于临床。人们有望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