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g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 ),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9-02
  提高教育教學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
  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5)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根基所在。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同时还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③。学校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原则。培养方案将逐步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优势学科专业要在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上,紧跟行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7)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产业是平台,专业是基础,学业是关键,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将专题培训、竞赛活动、实验实习相结合,创建“三位一体”分层次、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同时采取系列的政策、举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创业。   4.总体思路。在整体目标定位的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点,依托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及“卓越工程师”四类创新人才。(1)依托重点学科,强化特色,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现有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依托重点学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加强实验及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实验室(中心)向本科生的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强化基础,鼓励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学习优异的学生群体,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重点建设好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按照相通的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进一步拓宽跨学科学习领域,强化科研训练,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能力培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努力构筑跨学科课程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突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3)突出实践,校企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我校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部分专业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构建将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不但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掌握并实践知识,更重要的通过基本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工程实践习惯,扎实工程实践基本功底。将各级大学生大赛和创新实验计划纳入实践教学。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每个学生在四年期间要有一次参加大赛或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经历,并获得相应学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跨学科背景和国家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校整体优化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重视基础、学科交叉的原则,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夯实理科基础、强化工科优势。在校院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继续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反映学校、学科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注重构建本、硕共享课程,注重使用最新技术处理实际热点问题。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推进多元化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工作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校、院二级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及工作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学院成立培养方案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和日常工作。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与评估。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专业建设大讨论,召开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3.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作,进行联合培养。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学院院长、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校企协作组,负责校企工作协调,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企业课程引进,校企课程共建组织实施等工作。
  4.根据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开展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类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情况,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
  ②屈波,劉拓.高水平特色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58.
  ③韩高军.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0.
其他文献
两次参赛,两次获得一等奖,让蒋建华在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成了风云人物,甚至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免听老师的课。2009年9月,已经在桂林市兴安县读了一年高中的蒋建华选择了退学,转入广西
【摘 要】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短路)时流过的电流称为短路电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短路电流成为制约电网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都具有其优缺点。  【关键词】短路限流;电力系统;应用  随着电力系统单机容量及总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供配系统中的各级降压变电所低压侧发生短路的短路电流越来越大,在中压和低压电网中,这一现象尤为
[摘要]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方法较为传统、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教育主体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冲击与困惑,但同时也是一种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寻找对策,把握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网络途径:提高教育工作者网络素质;增强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远程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
在以雇主和学习者需要和个人发展为主导的理念指导下,英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流程体现出雇主驱动、一体化、可衔接置换、涵盖学习者个人发展路径等特点。同时,在职教课程实施流程
汽车维修是汽车维护和修理的泛称。就是对出现故障的汽车通过技术手段排查,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排除故障并恢复达到一定的性能和安全标准。汽车维修包括汽车大修
【摘 要】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县域供电企业而言,电力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双方贸易结算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影响着供、用双方的利益分配和社会经济效益,是保证电力市场向前推进的重要基础条件。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近期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计量管理;问题;措施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供电企业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
本文简述了谷物联合收割机日常的技术保养,机器润滑保养,传动部件的保养以及收割机作业完毕后的保管。
【摘 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信息时代,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也已经正式的提交到了社会发展必要的面前。  【关键词】三维地质建模;油田地质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  油田开发和油田采集是当今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应当攻克的难题。传统的地质勘查准确率较低,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操作复杂、时间较长,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油田基础地质研究的重中之重。三维地质建模已是油田开发工作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描述了“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的建设必要性,以及搭建信息库资源的内涵,介绍了信息库资源建设在创新高校“卓越计划”学生就业模式上的四点做法。  [关键词]信息库资源 卓越计划 就业模式  [作者简介]滕智源(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黄少波(1977- ),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