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乡土文化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国电视剧事业进入创作繁荣期以来,涌现大量优秀的电视剧,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时期(2000年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迎来了发展高峰,但是从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因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对于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老农民》为例从与山东区域乡土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域空间、人物形象、礼俗情节来对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进行解构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域文化;农村题材电视剧;乡土文化;《老农民》
  中图分类号:G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07-02
  电视剧《老农民》于2014年12月22日开播,首日便闯入CSM50城卫视晚间电视剧收视榜前五名,其后更是在前三名中占据两席,并且于2017年2月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老农民》之所以人气这么旺盛,与其史诗般的农民故事不无关系,但是深层去思考,其实是能够引人共鸣的山东农村乡土情怀。
  一、概念界定
  1.乡土文化
  首先,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即在构成乡土的这个区域范围内,存在着“自给自足的群体”并且对用一个“文化类型”共同享有。此地域性概念包含有群体生活范围的稳定性与区域文化认同性的双重性质;其次,从纵向空间来看,乡土文化是与贵族文化相对应的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过千年农耕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纯粹”的内容。综上所述,对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应该是从地域空间、物态化的文化形象与非物态化的行为、制度、精神等层面的文化形象进行共同研究。
  2.农村题材电视剧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界定有多种,其核心内容在于对“农村”的表现,其主要差别在于范围的大小,例如有的概念侧重于对“農村生活”的表现,有的侧重于对农村发展带来变革的表现,有的则强调农村电视剧应该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对农民生存状态和思想变迁予以影像写照的电视剧”。但是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研究,就不应该只从一个出发点来进行,而是应该从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农村题材电视剧,首先应该是对农村生活的表现,在平民化的叙事过程中,加入农民生存状态思想变迁等动态性的乡土文化演变。
  3.新时期
  电视剧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0年,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并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认可,也为各种题材电视剧的产生奠定了受众基础。但是真正让农村题材电视剧迎来发展高峰的,应该是2000年以后,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回归,其次是“三农问题”的提出让大众把目光更多的放到了农村。故本研究主要选取的是2000年之后以表现山东地区农村生活及农民生存、思想状态变迁为主的电视剧为研究样本,其主要电视剧包含《老农民》《马向阳下乡记》,故选取具有明确时代变迁性质的《老农民》作为研究样本。
  二、饱含乡土情怀的地域空间
  山东以平原丘陵为主,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兼备海陆。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齐鲁文化,文化地域空间展示的主要手段就是对本土化的自然地理风貌的表现,《老农民》的故事围绕在黄河岸边的麦香村展开,属鲁北地区。地势起伏,平地相对狭小。麦香村的院落紧凑,从台阶、围墙到房屋主体大多以石头垒成,门窗材质以木头为主,质朴的同时又凸显山东人性格的粗犷。
  除了整体性的地域环境描述外,还有“符号式”的乡土文化象征。与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不同,也与南方的稻田绿茵不同。山东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所耕种农田也多为旱田,于是在电视剧中有了围绕旱地的犁地黄牛和农民自创手摇水车等的情节描述。费孝通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么讨论乡土文化也必然离不开与“土”有关的一切。比如在剧中展现的这个情节:麦香村地主马大头担心自己受到惩罚,主动将自家土地分给农民,但是村民“瞎老尹”看着满是石头的庄稼地说了句“这味不对”;在土改以后,村民们奔向肥沃的良田,“瞎老尹”趴在土地上,将泥土含进嘴里,说了句“这味对了”。在表现农民对土地渴望的同时,也将这种对于“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在剧中出现的石头垒砌的灶台、妇女围坐一起编制的柳编以及用石碾压土保墒等情景都使得这种独特的乡土情怀在观众的共鸣中得以延续。
  三、充满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
  《老农民》作为一部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文艺作品,是通过对人物的表现来表达情感,推进剧情的,人物也是其内容构成的核心部分。所以塑造出既符合客观事实,又具有高度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是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决定了这部剧的艺术水准与生命力。
  1.经典式人物形象
  在电视剧《老农民》中贯穿全剧的有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分别是有着“平民英雄”情怀的“牛大胆”和有着“地主阶级”身世的“马仁礼”。牛大胆的人物形象十分厚重,从表层来看,牛大胆干练的短发,刚毅的眼神,黝黑的皮肤,质朴的着装是广大山东农民形象的真实写照。但是从内在的性格来看,他不是一个“扁平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血有肉,也富有生活质感的人。他为了大家不饿肚子可以带领乡亲们打击“还乡团”“借地种田”“开自由市场”,同时与“灯儿”和“乔月”的情感故事也表达出他细腻柔情的一面。与牛大胆不同,马仁礼这个人物则揭示出了另一个层面的农民形象——渴望进步,善良,拥有智慧,在软弱的表面下是面对大是大非的毫不犹豫。但是因为身份的特殊让他抬不起头,终于马仁礼在与乔月非常低调的结婚后,面对乡亲们悄悄准备的一桌饭菜,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并说了“就冲这一点,我马仁礼也要活出个人样来。”马仁礼的人物形象,代表着的是处于弱势、被误解也渴望得到认同的农民形象。
  2.群像式人物形象
  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得益于《老农民》宏大的主题与叙事结构,在60集的篇幅下和史诗般的时间跨度上,以生动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以老干棒、吃不饱、赵有田、地里仙等为主的群像式农民形象。单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看就充满着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且都与农村生活,与“土”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个人物形象各成线索,穿插交织汇成一个整体。灯儿坚韧要强,勤劳贤惠,有着传统女性的光辉,与之相反的乔月则自私虚荣。心胸狭隘的赵有田,好吃懒做的吃不饱,憨厚善良的老干棒等人物形象都从整体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全景式的麦香村,也塑造了富有情感、真实可信的农民集体群像。   经典与群像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传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前者是“中国脊梁式”的独奏,后者则是一曲“交响曲”。但是这样进行人物塑造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对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民形象进行的深刻和立体的塑造,让观众不单可以看到引领乡土社会变迁的中坚力量,也可以看到乡土社会下的人情冷暖。
  四、满怀乡土情感的礼俗情节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被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而“传统”则是在乡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单从《老农民》这个名字的“老”字上,就可以感受得到。“老”首先表现的是时间的跨度,其次也凸显出在悠久的历史中更为厚重的传统与民俗情节。山东传统文化精神是以齐鲁文化作为主流的文化形态,又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为重伦理道德,家庭观念浓厚,讲忠义,重气节。
  在《老农民》中牛大胆与灯儿的父辈结下怨恨,由此延伸到牛三鞭与老驴子都不同意牛大胆与灯儿的婚姻,两人虽从小心生爱慕,但仍旧咽下痛苦的泪水,听从长辈的意见。这是山东乡土文化中的孝道,百依百顺,毕恭毕敬。但是当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为先的时候,“忠义”“气节”又占到了核心的地位。在牛三鞭将死之前,在祖坟旁对牛大胆说:
  大胆,看到那三棵枣树了吗?你爷爷,你祖爷爷都埋在那,那三棵枣树,连带着下面那块地,当年都姓牛,可你爹我不争气,没守住。
  当时我苦苦地哀求马大头他爹,这才留下了当间那棵老枣树,活着的时候家里穷,顾不上他们,死了我就埋在这里,我得在他们身边,尽忠尽孝啊。
  大胆儿啊,记住了啊,眼下,咱家就剩下那棵老枣树跟那片地了,你要是守不住,就不是我儿子,等哪天你死了,想进牛家的祖坟,我就一脚把你踹出去。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牛三鞭知道自己已是风中秉烛,将心中唯一牵挂告知牛大胆。按照传统的家庭观念,牛大胆对这片祖坟应该是誓死坚守的。但是在他从飞机上看到是这片地阻挡了麦香村的发展,他毅然决然抛开父亲遗训,带领儿女迁坟。与此具有同样情节的还包括牛大胆娘临死之前,牛大胆面对属于集体粮种与母亲夙愿之间的矛盾。血肉的亲情并没有泯灭这个山东汉子的良知,区区六个饺子的荞麦种也没有让牛大胆以孝之名安心享受。在大喇叭里面这样他向全村乡亲请罪“我犯了错误了,我偷了队里的荞麦种子,给娘包了六个饺子,送她老人家上路。我有罪啊。我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大队里的广大群众。”
  《老农民》通过对这些“礼治”情节的描述,体现出的是乡土社会中人们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教化作用的表现。同时,电视剧通篇以唢呐、锣鼓、二胡等为背景音乐也对“礼俗”情节的展现进行了渲染,这些质朴的山东民间乐器让观众在故事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五、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深厚,各地域文化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作品中,对区域乡土文化的表现是展现本地区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加深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相互了解重要方式。同时艺术作品对乡土文化的表现方式更是灵活多样,不仅仅出现在景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独特的情节上,还出现在更为深刻的精神层面。但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在艺术化的传播本地区乡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注重真实性与客观性,把影片的内涵与形式相结合,才能让观众更好的进行审美接受。
  参考文献:
  [1] 2014年12月23日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DB/OL].2014.http://www.tvtv.hk/archives/681.html.
  [2] 刘晓峰.我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J].理论与现代化,2014(1).
  [3] 赵旭.我国优秀乡土文化的“慢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 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費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金玉洁.“鲁剧”创作的地域文化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编者按:新媒体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迅速推广开来,出现了很多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模式及现象,在传媒教育界,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学科融合方面,学术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灵活,一些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日益形成。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得以应用,推动了教育层次的逐步提高,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在方法上更突出实用性。在媒介发达的传播格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
期刊
摘 要: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
期刊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协作,制定实施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大舆论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动态的关注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的舆情与互动,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建构。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期刊
摘 要:新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实状况,分析优化师生沟通行为的有效对策。为高校师生更好地运用新媒介促进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3-03  随着网
期刊
摘 要:新疆形象构建,尤其是软实力——文化形象的構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及新疆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天山网”2016年度一整年报道的抽样分析,发现:“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文化新闻报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构建不完整,存在一定偏向性;艺术展览和表演等的客观报道占比稍大,在新疆文化多元报道框架上存在部分漏洞,忽略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期刊
摘 要:基于因子分析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省公众体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按职业划分,行政机关人员体育认知水平最高,农民认知度最低;按地区划分,苏南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高,苏北次之,苏中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低;公众体育技能认知严重不足。据此,笔者提出提升体育认知度、促进全民健身战略高效落实的建议。  关键词:全民健身;因子分析法;体育认知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信息安全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用户的隐私权安全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究其问题,不仅有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认知不足,更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缺失。本文拟以微信为案例,从网络隐私权的特征、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情境下的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路径等方面出发,反思我国在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求总结现状,寻找对策。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中的政府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媒介框架分析法,对密切关注该事件的微博、微信两大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数据的抽样、整理,了解了网民对政府的态度和社交网络中政府形象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政府形象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状况,并提出了改善政府形象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天津爆炸”;微博;微信;政府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