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七十年散曲研究——兼及“非主流文学”研究的面向与追问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七十年来的散曲研究,在几代人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性完成了散曲学的总体建构。总结和反思既有成果与不足,探讨当代散曲研究的走向和深化的路径,把握散曲的“非主流文学”属性,在与主流文学的关联审视中,探寻散曲文学不同于主流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歌辞总体观念”研究散曲的历史渊源和前世今生,比较散曲与其他歌辞种类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是内涵和外延深广的课题;透视散曲写作的雅俗交融取向,不仅可以深化散曲文学特质的研究,亦有助于对古代文学雅俗交融传统的深入理解;散曲史书写,把握原生文学史和“文献中的文学史”的关联和区别,探究“文献背后的事实”,是扩展和深入散曲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其他文献
2020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一如既往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作者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内文篇幅一般控制在12000—15000字之间,来稿务必请附300字以内中、英文提要,并列出4一5个中、英文主题关键词。2.译文务请附上原文,并注明出处、作者简历和是否得到中文翻译授权。3.为避免一稿多投,来稿请注明“专投”,如在三个月内被其他刊物采用,务请通知本刊.
《金瓶梅词话》除了已知的化用了《百家公案》的《琴童代主人伸冤》故事内容之外,它还将《百家公案》的《杖奸僧决配远方》《潘秀误了花羞女》《老犬变夫主之怪》中的诗歌,纳入自己的叙事体系之中。将《百家公案》视为一个整体,则其确系《金瓶梅词话》的来源端,其所用底本,应为万历二十二年与畊堂刊《百家公案》。《百家公案》深度地参与了《金瓶梅词话》的叙事建构,据此,可将其早期抄本的成书上限时间框定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之间。
明余象斗编撰《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是明代诸司体公案小说集的第一部,存世版本达九部。最新发现的朝鲜燕行使旧藏明末金陵大业堂刊本,独家保存着一篇曾因触犯地方权贵而被抽毁的小说《王巡道察出匿名》,它揭开了一段隐藏在书叶背后的明代小说出版史秘闻。以此为版本标记物,考察其在诸版本中的存删痕迹,可以厘清存世九部版本的学术关系。同时《廉明公案》在东亚的流播史,从书籍史和小说史的角度,带给研究者新的思考,海外存藏汉籍对于明代小说研究的特殊文献意义,仍需深入认知开掘;明代公案小说的时事因子和现实品格,有待进一步关注探讨
明代中后期,诗学论述和诗话撰作都趋于体系化和学术化,其中博综该洽、体例周备的胡应麟《诗薮》,堪为代表。胡应麟既用历史眼光审视诗歌发展,同时也吸收了传统史学的研治方法,从而处理丰富的诗学材料,建构出宏大的诗歌通史。重新审视《诗薮》的编写特点,会发现胡应麟秉承了“会通”的史学精神。至于在历史发展观念方面,《诗薮》则以“气运”作为诗学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演示正闰盛衰的循环轨迹。此外,其分期意识及表志编写,亦透出历史编纂的底色。《诗薮》之“诗学历史化”正是诗话体系化、学术化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在地理与学理层面葆有“小桐城”与“大桐城”属性。“小桐城”的诸多望姓大族从宋元时期的学术高地江西、徽州迁至桐城,携来理学与辞章学的深厚传统,构成学理上的“大桐城”,此为东西向学术交融的典型案例。桐城派在文统上主张承续“韩、欧之间”,并一以贯之;而在道统上疏请“从祀”方苞却归于失败,曾国藩便以家塾名义重构了包含姚鼐在内的道统从祀名录。桐城派文统与道统的树立,首先在于“专”“精”,有所遵循,此之谓“小桐城”;其次在于“会通”“闳通”,有所广纳,此之谓“大桐城”;最后在于追祖溯源,与古圣之道接续,由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
翁方纲提出的“由苏入杜”说关涉其宏观与微观各层面的理论建构,是清代宋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首先,翁氏以“真放本精微”总评东坡诗歌,打破“苏诗真放”的传统认识,揭示出杜、苏二家在诗法上的一致性,以“法度”约束“才力”,突出精严文理与精深义理。其次,从“诗教”角度阐释苏轼诗歌紧扣杜诗学深旨,在诗歌源流中赋予东坡上接风雅的正统地位,为宋诗进一步经典化奠定基础。再次,“由苏入杜”说勾连开元天宝与元祐诗坛两座高峰,打通唐宋诗之间的时代壁垒,成为以“雅正”为标准的“杜韩苏黄”学人之诗经典作家谱系建构的逻
具有谈辩意味的汉赋文本,“言”以“辩”立,树义崇德。辩答者表面上显露“无辩”与“不得已辩”之意态,实则赋辩彰著“君子必辩”的精神。赋“辩”言“志”,通过摹略万物、论比群言的方式衍“辞”,自觉塑形赋“体”,文本因之生发“论”意,与议论说理之文在形式、技法上存在相通合辙之处。通过演绎“大、小之辨”,赋辩练“识”,一言观智,彰显了中国辩学之“可接受性标准”的不同认知层次的特点。遵从“言必立仪”“辩胜,当也”诸原则,赋辩博物骋辞而有仪轨,结果厌服人心,对他者的教化启蒙或澄清己志、自我辩服得以彻底实现,整个过程也彰
尽管理论界和实践界都主张通过预算透明提升政府信任,但相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政府客观的预算透明度如何影响公众个体对政府的信任?不同阶段的预算透明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此外,预算透明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当中,不同的宏微观环境因素将会如何重塑预算透明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文章综合采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和个体层面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家层面的预算透明度对公众的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一影响主要来自预算制定阶段的透明.同时,预算信息越容易被公众获
"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码,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组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组织化实践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重要的组织化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文明是实践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组织化实践正在孕育和生成着一种人类新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