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读过中国最早的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者无不为文中焦、刘二人的悲惨结局扼腕而叹息。尽管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每一次读过总觉是身边发生之事。面对这血淋淋的事实,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场婚姻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谁该为此负责?笔者几经反复研读全诗,总觉得作为受害人之一的焦仲卿在此悲剧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此推断理由有三。
其一,焦仲卿没能及时协调婆媳之间的矛盾致使兰芝离开焦家。
众所周知,在这场悲剧之中,“举身付清池”的刘兰芝与“自挂东南枝”的焦仲卿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一事件的起因,问题开始产生于兰芝和焦母之间。至于两人因何而产生了矛盾,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且来看看矛盾双方各自的陈述:诗文一开始便是兰芝的自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而焦母的回答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很明显两人不一致的陈述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都想通过诉说自己的委屈来得到仲卿的支持。
其实,兰芝和焦母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婆媳矛盾。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母亲的儿子便成了维系婆媳之间平衡的天平砝码。呵护爱妻,孝敬慈母,稍有不慎,矛盾便起。最明智的做法是要随时发挥好自己的协调功能,尽早将两人之间的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以防不良结局的出现。
当妻子和母亲发生了冲突,焦仲卿又是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呢?他平日里忙于公务很少回家,偶尔回到家里首先听到的是妻子一肚辛酸的诉苦,可能更多的让他感觉到内疚与自责,于是非常不冷静地去找自己的母亲问事。很显然他是站在妻子一边向母亲发难“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本来就对兰芝抱有成见的焦母听了一向孝敬自己的儿子的一番训斥后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吗?只会增加她对兰芝的仇恨,这样以来两人之间的矛盾迅速升温,焦母便把她的家长特权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今不相从许!’”也许焦母这一番话是一时气愤所言,但仲卿从母亲那里出来之后又一五一十将母亲这番话说与兰芝,还显得自己是多么无辜与无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只能让兰芝觉得自己再也无法与婆婆相处下去了,再次坚定了兰芝离开焦家的决心。人们常说有时善意的谎言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然而焦仲卿却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直接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其二,焦仲卿解决兰芝回家后的问题不及时,促使兰芝被迫改嫁。
尽管两人感情尚好,但因仲卿无力挽救现状,母亲的逼迫,妻子的自主请愿,最终还是决定将兰芝送回娘家,这可能是仲卿费尽神思想出的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许是由于自己公务繁忙,也许是他不好意思再见兰芝的家人,总之,他没有将兰芝送到家里,向兰芝家人说明情况,只是让兰芝怀揣一个“不久当还归”的希望,独自面对家人的误解以及责骂。在那个时代,一个出嫁的女子要是不请自归,那是多么不祥呀!可兰芝为了日后的幸福,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两人离别之时,兰芝一再给仲卿暗示这不是长远之计,“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可焦仲卿,自从大道分别那天一直到最后一次请假来找兰芝期间将近有一个月没了他的消息,这么长时间他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落实。兰芝面对两次求婚,以及家人的劝说与责骂,她复杂的内心不知充满了多少矛盾。这么长时间不见仲卿的任何消息,他到底能不能说服自己的母亲?到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自己这样生不如死的生活还要持续多长时间?自己与仲卿美好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兰芝改嫁后能否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姑且不论,但不管前途如何,她必须迈出这一步。
其三,焦仲卿的一番风凉话逼使兰芝走上绝路。
兰芝答应改嫁已是迫不得已的举动了,从她制作嫁衣犹豫不决的样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她备受煎熬的内心。可焦仲卿得知兰芝将要改嫁这一消息后所说的那一番风凉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他之所以能这样说,足以看出他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兰芝着想,是对兰芝的不理解、不信任,是对兰芝人格的诬蔑。此时的兰芝内心已经非常痛苦,在这敏感的时期,这番话无异于在兰芝已经伤痕累累的心灵上残忍地撒了一把盐。如果焦仲卿是真正爱兰芝的话,他就不应该在自己无法给予她幸福时却在意识中阻挠兰芝寻找幸福。正是焦仲卿这一番话把兰芝逼上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如果兰芝坚持改嫁那就会违背当初的誓言,良心将会受到谴责;如果继续等待下去,那家里肯定是没法再呆下去了,况且违背太守家的婚事谁来负责,向后已是没有任何退路了,出路又在何方?她只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那虚无缥缈的鬼神世界。
其一,焦仲卿没能及时协调婆媳之间的矛盾致使兰芝离开焦家。
众所周知,在这场悲剧之中,“举身付清池”的刘兰芝与“自挂东南枝”的焦仲卿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一事件的起因,问题开始产生于兰芝和焦母之间。至于两人因何而产生了矛盾,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且来看看矛盾双方各自的陈述:诗文一开始便是兰芝的自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而焦母的回答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很明显两人不一致的陈述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都想通过诉说自己的委屈来得到仲卿的支持。
其实,兰芝和焦母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婆媳矛盾。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母亲的儿子便成了维系婆媳之间平衡的天平砝码。呵护爱妻,孝敬慈母,稍有不慎,矛盾便起。最明智的做法是要随时发挥好自己的协调功能,尽早将两人之间的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以防不良结局的出现。
当妻子和母亲发生了冲突,焦仲卿又是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呢?他平日里忙于公务很少回家,偶尔回到家里首先听到的是妻子一肚辛酸的诉苦,可能更多的让他感觉到内疚与自责,于是非常不冷静地去找自己的母亲问事。很显然他是站在妻子一边向母亲发难“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本来就对兰芝抱有成见的焦母听了一向孝敬自己的儿子的一番训斥后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吗?只会增加她对兰芝的仇恨,这样以来两人之间的矛盾迅速升温,焦母便把她的家长特权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今不相从许!’”也许焦母这一番话是一时气愤所言,但仲卿从母亲那里出来之后又一五一十将母亲这番话说与兰芝,还显得自己是多么无辜与无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只能让兰芝觉得自己再也无法与婆婆相处下去了,再次坚定了兰芝离开焦家的决心。人们常说有时善意的谎言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然而焦仲卿却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直接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其二,焦仲卿解决兰芝回家后的问题不及时,促使兰芝被迫改嫁。
尽管两人感情尚好,但因仲卿无力挽救现状,母亲的逼迫,妻子的自主请愿,最终还是决定将兰芝送回娘家,这可能是仲卿费尽神思想出的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许是由于自己公务繁忙,也许是他不好意思再见兰芝的家人,总之,他没有将兰芝送到家里,向兰芝家人说明情况,只是让兰芝怀揣一个“不久当还归”的希望,独自面对家人的误解以及责骂。在那个时代,一个出嫁的女子要是不请自归,那是多么不祥呀!可兰芝为了日后的幸福,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两人离别之时,兰芝一再给仲卿暗示这不是长远之计,“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可焦仲卿,自从大道分别那天一直到最后一次请假来找兰芝期间将近有一个月没了他的消息,这么长时间他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落实。兰芝面对两次求婚,以及家人的劝说与责骂,她复杂的内心不知充满了多少矛盾。这么长时间不见仲卿的任何消息,他到底能不能说服自己的母亲?到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自己这样生不如死的生活还要持续多长时间?自己与仲卿美好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兰芝改嫁后能否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姑且不论,但不管前途如何,她必须迈出这一步。
其三,焦仲卿的一番风凉话逼使兰芝走上绝路。
兰芝答应改嫁已是迫不得已的举动了,从她制作嫁衣犹豫不决的样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她备受煎熬的内心。可焦仲卿得知兰芝将要改嫁这一消息后所说的那一番风凉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他之所以能这样说,足以看出他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兰芝着想,是对兰芝的不理解、不信任,是对兰芝人格的诬蔑。此时的兰芝内心已经非常痛苦,在这敏感的时期,这番话无异于在兰芝已经伤痕累累的心灵上残忍地撒了一把盐。如果焦仲卿是真正爱兰芝的话,他就不应该在自己无法给予她幸福时却在意识中阻挠兰芝寻找幸福。正是焦仲卿这一番话把兰芝逼上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如果兰芝坚持改嫁那就会违背当初的誓言,良心将会受到谴责;如果继续等待下去,那家里肯定是没法再呆下去了,况且违背太守家的婚事谁来负责,向后已是没有任何退路了,出路又在何方?她只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那虚无缥缈的鬼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