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兄弟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y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这个时节,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水气,随时要降下雨来的阴沉的天,使得人的心情也蒙上阴影。不顾近四个小时动车旅程的疲惫,肖军和妻在十堰火车站打了一辆“的士”,向着早已烂熟的地址,去看他哥。三十多年未曾谋面的哥,却似寸步不离一般生活在肖军的精神世界里。哥是肖军在这个世界上除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
  肖军和哥是双胞胎,在江城武汉出身“革命家庭”的他们,有着一段充满金色阳光的童年。肖军和哥一起在幼儿园舞台上扮演“小海军”;一起在青少年宫里朗诵高尔基的“海燕”;一起在北京路小学操场上佩戴上少先队的“三道杠”大队委臂章。上学放学,他们都是结伴而行,由于长相穿着都相同,经常惹得好奇的路人来打探他俩谁是哥,谁是弟弟。家中好吃的东西总是肖军抢吃第一口,而作业上的难题肖军总是甩给哥去先“啃”。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父母被打入“牛棚”,肖军和哥立刻从“王子”沦为“弃儿”。但是有哥的伴护,肖军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温暖。哥吹得一手好竹笛,一曲如泣如诉的“苏武牧羊”,透出他过早的人生感悟。肖军也习惯在他那具有厚重沧桑感的笛声中进入梦乡。
  有一次肖军哥俩用平时舍不得“过早”攒下来的两毛钱去中原电影院看电影,那天上映的是苏联战斗故事片《攻克柏林》。因电影有上、下两集,一张票就要两毛钱。看出肖军急于进场观看的心思,哥去买了票递给他,“猴急”般的肖军忙不迭地进到电影院,立刻被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住了。待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散场后走到门口,才想起一起来的哥。随着观众退潮般散去,肖军看见坐在电影院对面马路牙子上苦等着自己的哥!这一幕比电影还要深刻地永远铭记在了肖军的脑海中。
  还有一次,肖军和哥被街道“革命小将”提审,因说他们态度不好,遭到用柳条编成的长鞭狠狠地抽打。哥虽然只比肖军大几分钟,却始终用身体紧紧地拥护着肖军,他则尽量去多承受那无情的鞭挞。结果哥的右眼被柳条抽破后,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以致肖军只要见到哥的这道疤痕,心中就会立即涌上愧欠的亲情。
  “文革”期间,学校停课了。肖军多少有些“心野”,又是外出“串连”,又是徒步“长征”,总想在那“革命”大潮中寻觅上进的“路径”。而哥则心静,他潜心“数理化”的学习,以致在后来“复课闹革命”时,哥成为班级乃至全校的学习尖子生。此时的哥生得一米八的大个,宽肩阔胸挺起一张文文静静的脸。性格内向的哥不擅言辞,待人接物和善礼貌,未曾开言先是一脸的笑,街坊邻居都喜欢他。爱听哥吹笛子的邻家小妹用橘红色的毛线亲手为哥织了一个漂亮的笛套,用来表达她那说不清楚的一层意思。
  和那个年代“老三届”学生的命运相同,肖军和哥没有机会留校求学,很快就被敲锣打鼓送到“广阔天地”去了。1970年春节,已经下乡插队落户两年的肖军和哥,顶着漫天大雪从枣阳农村赶回江城武汉时,才得知“入另册”的父母已迁到咸宁五七干校去了。“无家可归”的他们按照父母托街坊留下的地址,坐上大棚“代客车”,冒着风雪赶到父母住地,恰逢干校正在“会餐”。哥一把拉住饥肠辘辘、馋涎欲滴的肖军,叮嘱道:“待会进去,只许说我们吃过饭了。”肖军明白哥的心思,那年头饭菜是有限量的,他们贸然地闯进去,可能会让事先没有准备的大人们难堪。只是他们这点小心思怎么蒙得过心细如发的父母呢?他们还是在父母的宿舍里饱餐了一顿从父母嘴里悄悄省出来的红烧肉。得知是哥编织出来的“善意的谎言”,父母欣慰地连声称道:“好!好!你们长大懂事了!”
  为哥织笛套的邻家妹小名继红,其实继红比哥和肖军都小,只是哥和继红之间有那么点不一样的眼神,肖军也就一直称她为姐了。当年他们下乡时,工人出身的继红姐原本是可以留校读高中的,可她坚决地和哥一起下了乡。在知青集体户里,继红姐最关心哥了。她为哥做挑担子护肩,为哥准备下工后的热饭热水,为哥挑脚板上磨出的血泡,陪哥在打谷场上用笛子吹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哥和继红姐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继红姐因“根正苗红”,被首批招工返回了江城武汉,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哥和继红姐向大家公开了他们之间的那层意思,并约定待一起招工回城后再向大人们说明。但是肖军和哥却始终没有得到招回江城的机会。哥和继红姐也就只能靠鸿雁传书来相互倾诉思念之情。
  1974年肖军和哥终于被招工了,但不是回江城武汉,而是到山城十堰。那里有一个新建的汽车厂,他们被招到这个厂去修铁路。他们住地的环境很好,背靠葱绿的青山,门前不远有一条名为马家河的清溪,远处则是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
  肖军和哥刚领到工作服、雨衣、长筒套鞋这些劳动用品时,心里别提有多么兴奋!当即哥就领着肖军到“张湾照相馆”去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仍在“牛棚”中劳动的父母。用哥的话说是要让父母高兴高兴。但肖军明明看见哥还给继红姐也寄去了“高兴”的。高兴的哥当晚在马家河边吹了一晚上的“牧民新歌”。
  只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接踵而来的繁重体力劳动,迅速让他们领教到生活的苦涩。抬钢轨、打道钉……这样的重体力活使他们每天都筋疲力尽。由于扛沥青枕木不慎蹭擦,肖军和哥的脸都被腐蚀得脱下一层皮去了。尽管这样,他们仍觉得比在农村时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要好得多。至少,哥有了更多练习吹奏竹笛的时间,也有了更多给继红姐写信的时间。他们还利用周末休息日,走遍了十堰市周边县城的山山水水。这里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古风民情使他们着迷。山区里红的樱桃,绿的猕猴桃,黄的甜柿,都是肖军和哥常去摘食的美味。清香的黄酒,可口的三合汤,是肖军和哥餐桌上常见的佳肴。陶醉于灵山秀水之间的哥曾说过:真想永远地留在这仙境般的世界里!没想到后来竟是一语成箴。
  1976年之后,他们的父母回到了江城武汉,被安排了新的工作,并开始着手联系肖军和哥返回武汉的事情。但是被哥坚决地回绝了,理由是汽车厂领导始终对他们的信任和培养使他们无法开口请求调走。另外,此时哥似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在哥的精心安排下,肖军和哥一起悄悄地将“数理化”课本重又拣起来,他们每周一个单元地开始了准备参加1977年全国高考的全面复习。相对来说哥的学习动力比肖军更足一些,因为他已和继红姐约定了通过高考实现“会师珞珈山”的计划。肖军和哥每天仍是按时投入到开山铺路的“大会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表现使他们很快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单位上甚至有了要将哥“纳新”提干的传闻。但哥仍是盯着肖军利用早起、晚睡和星期天休息的时间全力备考。偶尔闲暇,哥也会到河边上吹奏一曲“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肖军透过那激越的笛音知道此时哥的心已经飞回江城武汉去了。   1977年农历立秋那一天,是肖军终身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早晨,阴霾就开始聚集,天黑得如同锅底一般。临近正午时分,瓢泼般的暴雨冲天而下,大家在不安的气氛中午餐时,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哨声,而后听到工厂领导命令般的呼喊:“库房进水了!大家快去抢救国家财产!”肖军和哥立即扔下饭碗,随着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泥泞来到临近马家河边的的库房,只见平时半脚深的小溪此时竟变成了汹涌湍急的山洪,库房里的材料被浸泡漂浮得满处都是。正当大家手忙脚乱地往高处抢运材料时,只见一个汽油桶被卷进了河里,人们尚未回过神来,又见一个身影“扑通”一声跃进河里,那正是哥。
  直到今天肖军都有个疑问,哥跃入山洪里的那一个瞬间,想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英雄吗?还是想通过好的表现作为将来参加高考的筹码?或是什么都来不及想的一种本能?可惜他的问题哥永远都无法回答了。
  哥的水性是很好的,他曾经多次环游东湖和横渡长江。凭哥熟谙的水性,从水中捞起一只空油桶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但此刻汛期的马家河如同失缰的野马,加上河道上游被冲刷下来的石块树枝杂物的撞击,水性再好也无法施展。很快,哥就被吞噬于流速似箭的洪水之中……第二天哥的尸体被从下游三十多里的河湾中打捞上来,居然是一脸的坦然、安详。
  哥为抢救公家财物而献身的事迹,迅速被宣传开来。如同那个时期的英雄人物一样,哥也被授予了许多耀眼的光环。汽车厂为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老父母在继红姐的陪同下,专程赶来十堰为哥送行。继红姐将哥高考的复习资料和竹笛,连同那个笛套一并置于哥的墓穴之中,想一想后,继红姐又将高考复习资料拣出来,轻轻地递到了肖军的手中。盖棺之时,老父母亲落下了哀伤的泪水,继红姐悲恸欲绝的哭泣之声震撼了整个山林。
  大概因有哥的神佑?1977年12月的全国高考,肖军完成得非常顺利,考入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次年5月,肖军替哥实现了与继红姐“会师珞珈山”的计划。毕业后肖军和继红姐双双留校任教。起先他们还是姐弟相称,后来肖军渐渐改口直称“继红”,再后来继红成了肖军的妻。
  肖军和继红每年清明节都要去十堰为哥扫墓,近四十年时间从没有间断过。哥所在的汽车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大公司。但公司从未忘记哥,把哥作为早期创业功臣的典型,将其事迹编入了公司创业史册,年年都要去为哥祭扫。肖军和继红曾动过将哥迁回江城的念头,考虑到哥曾经的心愿和哥所在公司的一片真诚情意,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就这么每年来十堰看看哥,顺便也看看当年肖军和哥曾经为之付出过青春和汗水的汽车城的新变化。
  这次肖军和继红在哥的墓前祭扫之后,在返回火车站途中,看见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十堰车城,肖军忽发奇想地问继红:“哥如果能够活到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呢?”继红回答:“他如果活着,一定比你要优秀!”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肖军的暇想,以致在返回江城的动车上,他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地把这几十年对哥情感上的思念和对哥英年早逝的遗憾,如同电影般地过了好几遍。直到车抵达武昌火车站,肖军才紧紧拽起继红的手,认真地说道:“是的,哥如果活着,是会比我优秀得多。”惹得继红扑哧笑出声来,用食指成钩在肖军的鼻子上轻轻地刮了一下。而后两人紧牵着手,随着出站人群向外走去。站外的天空中仍是弥漫着浓浓的水气,仍是似要降下雨来的阴沉的天,懂事般地为这个时节人们所记挂的亲人祭奠。
其他文献
天柱峰  一根柱子,就把武当升上了峰顶  它怀抱深渊,用去身体和灵魂端坐云端  握住闪电,远空仿佛一声鹤鸣  帝王们都以为自己就是那根柱子,高高在上  看着旁边的峰峦,倚着浮云  俯下身像万国来朝。还有远处的烽烟  化成脚下缠绕的浓雾……刻在天上的经卷  最后都会散在血泊里  离开了泥土、地气  一座峰仞,一个帝王,妄想让世界止静  没有谁可以擎住江山。只有风景总在绝处逢生  只有天柱峰的云雾,像
期刊
一  晓宇在菲儿第一次表白的时候,就明确地对她说,我不喜欢你,我喜欢的是她。虽然我们俩已经分手了,可是我还是爱她,你不可能取代。你那么漂亮,年纪轻轻,职业令人羡慕,那么多人喜欢你,你那么优秀,我哪里值得你这样?晓宇皱着眉头,悲悯地俯视着眼前的女孩。  菲儿说,我不介意,我只喜欢你就够了。你是魔,你是我的劫难,你让我变得不再是我,你让我低到尘埃里。菲儿说着、说着就流了眼泪,黄河决堤般。晓宇不再说话,
期刊
我一直觉得,人若带着期望降临于人世,必将循着一条因缘际会的路,注定会遇上你生命中的人或事。于是,在那座小村庄里,我遇到了罗老先生。  那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第二年冬,重返绵竹期间,偶然结识了当地农民作家罗剑云老先生。他家在地震中坍塌的房子刚刚重建好,那是一座两层高的小楼,外观无奇,但二楼隐蔽的角落里却隐藏着一间书房。那是唯一看见的一座有书房的农村民居,虽然家徒四壁,却惹得我啧啧赞叹了好久。  参观完
期刊
一    小学同学邵力山,也叫坑人。叫坑人,是他小时候害过天花,脸上有几颗稀稀拉拉的白麻子。麻子是脸上的坑,把麻子叫坑人,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一种文明。关于这个文明,我细细地想过,我要是得过天花,别人直呼我麻子,我的心里肯定不会舒服,喊我某某坑人,感情上就要好受多了。  邵力山只读过小学,小学刚毕业,就跟他的祖父做泥瓦匠去了。他的祖父是他们那个地方方圆十里的泥瓦匠头,很有名气。他跟他的祖父学艺,很多人
期刊
六月的天,暖暖的,略带一些微凉。学校的外面是一片小山坡,上面长满了蒲公英,一朵一朵的小黄花中间或长着一些白色的小毛球,借着微风的轻拂,那些小伞纷纷向远处飘去,只剩下地上的小杆轻轻晃动。  山坡紧挨着学校,教学楼背面土坡边上有一棵高高的歪脖子柳树,长长的枝条在窗户外面甩来甩去,每年秋天都会给一楼的地面铺上一层金黄。柳树的另一边就是一片平缓的坡地,上面长满了杂草,有酢浆草、牛筋草,但最多的还是白茅和蒲
期刊
柑橘花开了  白白的  精致而小巧  静静地点缀在枝头  柑橘花开了  噢,花香沁人心脾  香气笼罩了橘园  也弥漫了春日故乡的山野  柑橘花开了  如温婉的女子  多情而浪漫  轻盈又婉约  柑橘花开了  如降临人间的仙子  美丽了大山  陶醉了人间
期刊
秀芝嫁到路家已经有七、八年了,嫁过来的第二年生下了儿子宝伟,过了两年再添一女取名小灵。本来这样的一对年轻的夫妻拥有一儿一女,令多少人羡慕啊!可惜,秀芝的丈夫——一个被父母宠坏了的二愣子对眼前的美好却视若无睹。  路家的这两个孙男孙女对母亲秀芝异常依恋,他们俩常常在接近下班的时候,跑到家门前的大路上踮着小脚丫,伸长小脖子向妈妈回来的方向张望,并耐心地期盼着。爷爷奶奶只有秀芝丈夫这一个儿子,从小便娇生
期刊
我今年二十八,个头不高,只有一米七(穿上皮鞋的高度),但长相还凑合,不是随心所欲类型。也许这是我高不成低不就、至今未找到合适对象的原因之一。  得知某大型交友网站在武昌凤凰山举行相亲会,本有着几分腼腆的我,在朋友的鼓动下,第一次去参加集体相亲活动。赴会之前,为把自己包装好,还真花了不少心机和本钱:先是去商场买了一套名牌西装和一双特制内增高皮鞋,然后再去“王子发型”请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个酷头,最后在
期刊
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许多守望,有亲情、爱情,还有婚姻。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守望,我们在人生的旅途才有了自己的期盼,有了自己前进的风帆。  冬,跨越凛冽的冰雪守望着春天,用冬藏的滋养润泽春的千娇百媚;春,经历勤劳的播种守望着秋天,用春生的精良孕育秋的果实累累。每一个季节,都有它们的守望,大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变迁,而它们在千锤百炼中生长,在百折不挠中历练,依然坚定着季节的守望,周而复始,延绵不息。 
期刊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从南京调到十堰二汽铸造一厂工作。那时生活物资虽然匮乏,但群山连绵的车城,却有很多乐趣。十堰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而且气候宜人。记得那年夏天的7月28日,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中伏季节,没曾想到睡至深夜,还要盖上一床薄棉被。真是出乎意外,好气候啊!我在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生活了十三年多,饱受夏天炎热之苦,突然遇到这样温和的夏天,自然是欣喜若狂了。  更让人高兴的是星期天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