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小提琴演奏中旋律感培养初探

来源 :音乐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小提琴,一般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木制小提琴上。然而科学和艺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小提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阶段。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大众对音乐有了更多的渴望和追求,一种新型的电声乐器——电声小提琴便出现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如今,大家对这种新型的乐器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作为现代电子音乐与小提琴这一古老的弦乐器结合而成的电声小提琴,诞生仅仅几十年就因其颠覆传统的百变造型与带电子味的独特音色,而被越来越多的时尚年青人所青睐,在各类公共演出场合中也广泛应用。总之,电声小提琴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世界乐坛中兴起。
  一、旋律感
  旋律是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旋律又称曲调,是由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序列组织起来,建立在节拍、调式基础之上的单声部线条。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体现了音乐的主要思想。旋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组合在一起表达情感。不同的旋律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优美的旋律带给人美好愉悦的心情;凄婉的旋律使人感到悲伤;活泼动感的旋律使人活泼向上……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在电声小提琴的许多作品中亦是如此。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电声小提琴作品的旋律已经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在林华编著的《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中谈到了“旋律感”这个术语,书中谈到“所谓旋律感,即把同一声部的音高横向连续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意义线形,并将其形态固定化而加以辨认和记忆的听觉能力。这是一种对旋律形态的一种直觉的把握能力”。
  旋律感并不是单指旋律高低变化的感觉,而是由线形感、音程感和调性感三个方面构成的。书中提到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人的感觉,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存在。“人类的音乐感也必定是和音乐音响的最基本的组织规律,如调式、节拍以及它们各种表现形态,如旋律、和声等有着相应的密切关系”。(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93)
  具备良好的旋律感即线形感,音程感和调性感,对电声小提琴作品的演奏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旋律的线形轮廓,形态,音程和调性的分析以及反复练习研究可以提高对作品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判断力,从而更作品的演绎更加生动传神;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段有助于乐曲乐思的进一步表达,进而从内而外地将作品的内涵与肢体语言融会贯通,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演奏电声小提琴有益于旋律感的培养
  通过对旋律感的大致了解,对旋律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旋律感培养的途径不仅仅可以通过其它乐器的学习来实现,电声小提琴的演奏对旋律感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探讨,从而证明通过电声小提琴的演奏会对旋律感的培养有更多的帮助。
  1、电声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大众化
  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有拥有广泛的观众,才能具有较长的生命力。由于电声小提琴乐器和它的演奏形式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尤其它那独特的中性化音色,在一定程度上与通俗音乐中不太讲究修饰的艺术趣味和不太在意准则的审美立场相吻合,使大众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这种独特的音色所演奏出的旋律深深的留在记忆里。此外,电声小提琴的音乐作品较传统小提琴而言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通过演奏发现很多电声小提琴的音乐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旋律感,例如“古典辣妹”的《Victory》和《Viva》等等,使大众在娱乐的同时体会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深邃意蕴,从而更容易地辨识、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旋律线条,有助于演奏者旋律感的培养。
  2、电声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立体化
  电声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演奏部分和伴奏部分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在各种演出场合中,伴奏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如果没有伴奏音乐,作品就会显得单调,缺乏生命力、活力和内涵。甚至有时主旋律是在音乐的伴奏部分,例如古典辣妹的《Big Love Adagio》的开始片段,主旋律就是在作品的伴奏部分,而电声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一直处于伴奏地位。那么在演奏这首曲子时,电声小提琴在拉奏时相对于主奏部分表现音乐的情绪就应当变得稍弱一些。当伴奏声部领导的主旋律出来之后,电声小提琴声部的音量要尽量控制在伴奏声部之下,控制得细腻、稳定而饱满,对伴奏声部的主旋律起到低音支持,情绪烘托的作用。既不可以被动的演奏,也不可以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演奏部分和伴奏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音响效果。
  织体结构是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特的织体结构特点是形成立体性音响效果的重要因素。立体性、独立性和相对复杂的多层次性也是电声小提琴作品的基本特点。其表现形式为:各个声部之间的音高距离被拉开;每个声部的独立性增强;各个声部拥有独立的节奏型、音程与内涵。那么这种独特的织体结构特点就会使音乐呈现出立体、多层次的音响效果。而立体、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时主要通过个声部的音色、线条以及力度等方面的相互独立和融合表现出来。
  电声小提琴的伴奏基本上都是使用现代流行的电声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电子鼓和电子钢琴等。由于电声乐器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化,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与电声小提琴相呼应。随着电脑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音乐伴奏逐渐成为电声小提琴伴奏的主要形式。计算机音乐创作的伴奏具有很大的立体伸缩性,能轻松自由地变化多种音色,且在音量的变化上能产生排山倒海之势,与独奏小提琴结合形成了立体性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在这样立体的音乐声当中,才能更加身临其境的感知旋律,更好地培养旋律感。
  三、如何在电声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培养旋律感
  通过以上的初步探讨,以下我们将对如何通过不同旋律的不同演奏方法来更好的培养旋律感进行详细地分析。
  1、线形感   旋律的线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线,最主要的形式有上行、下行、平行、级进、跳进,跳进又分为大跳和小跳。旋律线的进行还有环绕的、迂回的或是直线的之分。通常如果聆听一首乐曲,首先是要对它的线形的有所感悟。一般来讲,上行的音乐使人情绪高涨,下行的音乐使人情绪低落,而同音反复的同音进行使人感到平静。线形感又包含了轮廓、动感和形态三个方面。
  (1)轮廓
  所谓轮廓,“从力的运动轨迹而言,就是一条旋律把重心推向最高点(或最低点)及其降落的方式。”(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96)每一条旋律的轮廓都离不开弧形,虽然它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也都可以有自己的起伏,但对它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只有对旋律线条很好地感知,才能对旋律的形态有更好的把握。以下是陈美的《Classical Gas》开始片段,第1-9小节。(见谱例1)
  这是一段如歌的旋律主题。不难看出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自由模进,基本上是下移二度,但在尾部出现了变化,有了很新鲜的效果。从旋律线来看这条旋律还是很有特点的,以自然音形成的上、下行小、大二度级进音作为主要音调,其后出现五、六度甚至七度的大跳,形成具有个性的音型。总的旋律线是下行运动,音乐向下低落,情绪稍显忧伤。而后旋律线条直上直下波浪式的运动,表现出一种缠绵悱恻还不失活泼、跳跃的音乐特征。在演奏这首电声小提琴作品的开端时,不仅要着重突出“B”这个特征音,还要注意弓弦接触点、右手运弓力度的变化以配合它的情绪发展趋势。由此通对这个整体轮廓的大致探究,有助于在演奏时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的感情色彩和动机。
  (2)动感
  动感对于电声小提琴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把它称之为电声小提琴的灵魂。《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中提到:“动感的实质表现在听觉对线性运动的方向性、音符运动方式的感知能力。”(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98)但对于电声小提琴的演奏来说就不仅如此了,电声小提琴演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爵士乐、摇滚乐,作为与古典小提琴表达乐思完全不同的方式,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演中要遵循作品自身的特点以及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而结合与之相对应的肢体动作,而不是随便扭动、矫揉造作的。以下是电声小提琴作品《Storm》的部分旋律片段。(见谱例2)
  通过谱例的旋律进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两个短小的乐句是非常规整的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下行级进和同音音调连续运行,向下直泻的旋律线使音乐变得步伐沉重,预示着暴风雨来临前的黑暗和恐怖。所以在演奏这两个乐句时要把握好这个基调,在同音演奏时注意弓速和弓弦接触点的变化,并且以每句的开始音做为重音着重突出演奏,配合相对应的肢体动作以更好地诠释作品。不仅如此,还应当注意运弓以及强弱的变化,随着旋律线条的上行、下行,与情感的高扬、低落或是波动,身体进行相应的摆动等等。由此可见,应在演奏中不断地培养这样的联系能力,通过演奏技术与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动感,这样才能在音乐响起时毫无顾虑的释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将动感的音乐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
  (3)形态
  更进一步的感知是对旋律形态的把握。旋律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单一线形,复合线形等,下面是电声小提琴作品《犯罪高手》中复式旋律的部分片段。(见谱例3)
  通过分析谱例可以发现,从第37小节到39小节的开始第一拍,看似单线条的旋律进行,却隐含着丰富的旋律线,主要突出的是主和弦的三个主干音A.C.E。在演奏这段时,为了更好地突出这部作品的音乐性,注意弓速的变化,不仅要突出这三个主干音,还要随着旋律的上行做渐强,随着旋律的下行做减弱,这样演奏出来作品才能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主次分明。
  2、音程感
  音程感是对旋律中音程的比较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音程感只是对音程“特质”的感受,并不是要分析两音之间的距离。旋律中的音级与调式主音的远近关系,常常决定着我们对该音感觉的强烈程度。比如,二度、三度的音程,表示流畅,柔软。四度的跳进常用在那些坚定的情绪中。旋律中大六度的跳进总意味着情绪的高扬或跌宕起伏,这是典型的抒情表示。下行的六度是一种宽慰和松懈等等。
  所以我们只有较为细致的感受旋律中各音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能把它们作为音程关系掌握时,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感情色彩,从而使演奏更加细腻、生动。
  3、调性感
  调性感基本上要从调式的结构感和调式的情绪感两个方面来讲。通过观察发现在一些较复杂的电声小提琴音乐作品中常出现多种调性的对置,而且新调性的出现常使音乐的情绪获得发展的张力,推动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调性在感知音乐时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调性调式感,音高便会失去意义。例如经典电声小提琴曲《蓝色奔放》(见谱例4)
  通过谱例可以发现,谱例的前五小节的调性为主调a小调,是这个段落的终止,和声进行为“VI-V-I”而且在第2.3小节都出现了a小调的特征音“#G”,最后落在主音A上。紧接着后面就转到了同名大调A大调上,由原来暗淡的a小调转为明亮的A大调,新调性的出现给音乐带来了色彩上的鲜明对比,从而推动音乐更好的向前发展。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为了突出调性色彩上的变化,转调之前应突出特征音“#G”,同时应注意为了突出转调,在演奏时不论是从力度上,还是从弓速上都应有一个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情绪的明显变化。
  旋律感的培养以及训练是在电声小提琴的演奏中不断积累的一个技术性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耐心。在演奏电声小提琴作品之前,应先对其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之后还要提高对舞台实践的重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舞台经验。
  通过对旋律感的初步探究,结合对几首电声小提琴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注重对旋律感的培养对将来电声小提琴表演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笔者相信电声小提琴的演奏将不再是单纯的简单的广场音乐的代表,当人们提起电声小提琴也不再被当做是一种俗不可耐的乐器。会演奏出更多经典的高品质的电子音乐。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是近年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主要是用于再障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其用于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国内少见有
1.5亿元,这是王兴江把中宇男篮转手给北控集团的成交价.与9年前王兴江买入球队时花费的800万元相比,足足翻了18倍还多.rn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的中国职业篮球圈还是个只赔不赚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津津乐道。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中有物质的,如长城如故宫,有文化的如论语如道德经,不但令国人脸上贴金,连外国人也艳羡不已。只是有些崇尚孝道的中国人不争气,祖宗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产被挥霍殆尽。有形的物质遗产烧的烧,毁的毁,所剩已不多,总归还算留下了点遗迹;可无形的文化遗产差不多已成绝响,今天十多亿炎黄子孙愿意读、能读通经史子集的还有几人?至于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原则在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在空间的功能设计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界面的处理,它不仅是艺术的体现,还蕴含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形象。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以人为本。
患者,男,17岁.因发现面唇紫绀及心脏杂音17年入院.入院查体:面唇、甲床紫绀,心前区隆起,可触及震颤,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2次/分,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6级粗糙收缩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