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初生的“问学馀事” 岭南书法大家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是为古代文人君子的雅好;对醉心古文字的陈初生来说,这些时代遗珠却是他乐此不疲的一生挚爱。
  50多年前,武大珞珈山,还是本科生的陈初生独自潜行拜访名师刘赜。彼时年轻的他求学若渴,以诚心感动了诸位恩师,自此开启了自己与古文字的不解之缘。
  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问学馀事—陈初生书法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岭南书法界名家济济一堂,堪称盛事。
  此次书法展是为陈初生在广州的第一次大型个人展,近百幅书法与琴铭作品亮相,“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也73岁了,书法生涯的回顾,更是一次致敬礼。”陈初生告诉记者。
  书法展同时出版《三馀斋丛稿》,均是陈初生长期从事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的缩影。记者采访陈初生,探访展览背后的创作故事。
  “学问深厚,以学养支撑书法”
  在岭南书法界,陈初生以文人书法饮誉书坛。不仅是因为其书法有极高造诣,更因为他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成就、对古琴的造诣,成就了陈初生文人书法的高度。
  多年来,陈初生以其笃定信念坚守文人书法涵养,愈是静心创作,愈是享誉不断。
  书法展开幕式当日,陈初生的诸多学生和老友齐聚一堂,同样热爱书法的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铭泽特作《深谢严师》以示祝贺。“一般的人称老师为‘恩师’,但是陈老师是严师,他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严厉指出,这样学生也就会牢记在心。每当到关键时候,就会想起老师的教导。”
  蔡铭泽接受采访时表示,岭南书法的繁荣,中山大学功不可没。容庚、商承祚在金石学、古文字学方面颇有建树,成就为一代书法大家,陈初生即是得真传的弟子。“陈教授学问深厚,以学问来支撑书法,不是单纯的流于表面,他的金文和秦隶是时代的经典。”
  陈初生毕生以教学和研究古文字学为主要工作,在暨南大学任教時,他心系书法教育,牵头开设书法选修课,课堂向兄弟院校开放,承认所学课程的学分。在担任暨南大学语文中心主任时,陈初生直接萌发了创办艺术中心的愿望。1992年,暨南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当时,全国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教育尚属少数。
  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为之后的艺术学院打下了前期基础,他引进的曹宝麟、何思广、方楚乔、陈志平、谢光辉等教师,后来都是艺术学院的中坚。陈初生也一直被视为暨南大学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除了在本校本职范围内从事艺术教育外,陈初生还在业余对社会艺术教育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他担任广州军区老干大学的书法兼职教师十九年,此外兼职担任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多年,深受学员的欢迎。
  据广州市海珠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副教授秦建中介绍,大概2004年时,陈初生在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开设的书法高研班一开课就爆满,他也是慕名而去的追随者之一。“陈老师教学有道,也是有别于其他书法家最大的优点。藏头护尾、中锋行笔、婉转通畅、对称平衡—他给学生剖析篆书十六字诀,精炼概括,使学生终身受益;他能够把文字学的知识,跟书法结合起来,告诉学生字的来源,在理解基础上把字写好。”
  作为陈初生的较早的一批学生,秦建中认为:“陈老师的作品中间能够保存一种书卷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间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息。丝毫没有任何浮躁的迹象,较好地体现中国书法肃穆安静的审美境界。这不是技法层面的东西,而是靠学养的积累和艺术的情怀。”
  传承恩师遗风  “括囊无咎”受用终生
  陈初生出生在湖南农村,家里是地道的农民家庭。4岁半那年,陈初生家对面不到20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所小学,虽然条件很差,陈初生仍然乐此不疲地往学校跑。“解放后我们村里有了第一所小学,建在一个庙旁边,当时有人在那敬菩萨,他们敬菩萨,我们念我们的书。”陈初生回忆说。
  在那个物质条件奇缺的年代,钢笔和铅笔简直天方夜谭,陈初生一开始读书用的就是毛笔,他笑称这是“童子功”,从小就用得很顺手,慢慢发展成了爱好。所以他几乎承包了初中班里的墙报制作。
  “那时候写字还不得法,不是从‘书法’的角度去练习,直到上了大学跟着名师才开阔了眼界,并结缘了古文字。”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后,陈初生有幸得著名甲骨文学者夏渌和章黄学派的传人刘赜提点,从此开启了与古文字的漫长情缘。
  古时文人治学讲究师门,师从章黄学派令陈初生喜不自胜。学生求学若渴,老师博学善书,两人有了无间的默契。于是刘赜传授篆书书法,每笔每画细加指点,所写篆书,逐字批注。陈初生谈到此,感叹道:“老师的点拨与示范,让我醍醐灌顶,真是胜读十年书!”
  对于陈初生,刘赜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把文人士大夫之气传给陈初生。已是当时有名书法家的刘赜,墨迹珍贵。为时刻警醒陈初生,刘赜将挂于自家屋中多年的作品《括囊无咎》赠予学生。“括囊无咎”语出《易经》,指口袋收紧不露破绽,意喻谨言慎行、谦逊为人才能不招祸患。这成为陈初生受用至今的金句良言。
  而其后在中山大学师承恩师容庚的经历,让陈初生至今念念不忘。据陈初生回忆,容庚经常拖着老迈身躯到宿舍看望学生。每次老师来访,学生就在墙上画“正”字记录,结果毕业时发现墙上“正”字竟数不清。后及至容庚去世,陈初生挥笔写下挽诗:“墙头正字应犹在,记得先生数度来。”随后,陈初生历时6月作长文《学者容庚》,一方面纪念名师,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时常秉承先师遗风,做一名“真君子”。
  几十年岁月流转,陈初生依旧铭记恩师教导,保持对书法的热忱赤子心。
  对于现代派,陈初生认为书法立足于文化积淀,“喜欢写字又喜欢接受西方流行的理念,用那样的思想来指导书法,是比较急功近利的。”陈初生表示,写字首先要认字,古文字更需要严谨。“西方文化的理念尽管很热闹,但生命力不强。所以我们当代人应该很好的去研究,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能够有历史高度的作品,这样才能对得起历史。”
  书法是“问学馀事” 花“笨功夫”学好
  陈初生把这次展览主题定为“问学馀事”,把自家居室起名“三馀斋”,以往著作中也常见“馀”字。
  陈初生告诉记者,《三国志:董遇传》有言:“董遇言为学当以三馀,曰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晴之馀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的闲馀,夜里是一天的闲馀,阴雨天是平时的闲馀,要善于利用这“三馀”勤奋读书。“于我而言,主业是学术研究和教学,书法是‘馀事’,需要用休息时间下‘笨功夫’去学好。”
  即使是“馀”事,陈初生这些年来青灯相伴初心不变,把它做到了极致。
  早在201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员会会议厅“人民万岁鼎”铸成,并正式陈设,宝鼎上方正中刻的“人民万岁”印章和鼎内壁铭刻的95字金文便是由陈初生书写,一时间传为佳话;
  位于白云山九龙泉摩星岭的广州碑林,高2-3米,内容为清朝一名诗人所作的诗词,是为陈初生受命以金文书写,镌刻而成;
  2013年,武大120周年校庆,陈初生受命为母校所做“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八字刻石,记载了武大的一段历史,至今立于武大校园内勉励着后来学生;
  从暨南大学教授岗位上退休后,陈初生开始学古琴,近10年来日日习琴,藏琴并制琴铭,挖掘岭南古琴文献。每逢高朋毕至,兴之所至,陈初生便演奏几曲。谈到古琴的好处,他认为,弹奏古琴是“与古对话,与自己对话”。至今他已收藏古琴60余把,琴谱现存3000余首.......
  “古人弹琴寄托情感,琴乐里头有情感的东西,或斗志昂扬、或阴郁哀婉,琴韵有音韵、节奏,有如行云流水一般的韵律;书法也是一样,有浓淡轻重、起承转合,哲学原理是一致的。”陈初生把琴乐视为对书法的一种反哺。
  他把自己的这些雅好打了个比方:“很多知识都是融汇而成一体的,吃饭的时候,吃鱼吃大米吃肉,都是单向的。但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到底哪个起作用,讲不清楚的。学习的时候,都是分学科分类的,但运用起来需要触类旁通。”
  “心无挂碍,身体康强。” 陈初生其中一幅书法作品以圆润的笔触给人一种通达舒适的感觉,而回顾一生挚爱的古文字和书法,以及古稀之年自得其乐地学习古琴,他的答案是:我很幸福!
其他文献
五月下旬,蝉鸣荔熟时节。与往年一样,茂名市老促会这几天又忙碌起来了—他们要为10所老区學校赠送15万元的书籍。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16年,茂名市老促会开展的智力扶贫活动已进行到第12年,共支出资金100多万元,资助技校学生950人。能够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增加一条新路呢?此时,深入老区调研的同志反映,一些老区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较少,远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而学校专项经费有限,社会赠书不多
期刊
去年国庆假期,作为翁源县“农博会”的主会场,江尾镇连溪村吸引了全国各地10多万的客流量,成为了该县最为热门的景点之一。  但令人不可想象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引人驻足的美丽乡村,数年前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无名小村。  她的蜕变始于2016年,随着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在连溪村的蓬勃开展,特别是韶关市纪委、粤北人民医院两个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进驻,使得连溪村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刊
近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名单,仁化县获评先进县,是全省两个获评县之一。  据了解,本次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是面向全国首次开展,共有2364个县(市、区)填报了数据,确定100个县(市、区)为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广东省共2个县(市、区)获评先进县。  近两年来,仁化县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
期刊
一  100年前的那个五月四日,像雷,一声巨响,年复一年,潜入深深的春,潜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  尽管岁月的风雨已经转换、裂开的血口早已愈合,却无法将我们与那悲壮的荣辱疏离。  绝对是一出凤凰涅槃般的活剧。那时,多少北京的学生和各界群众怀揣民族希望,走上天安门广场,扯起“民主”与“科学”大旗,毅然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给那个混沌世界撕开一道口子,大笔书写了一部由死而生的活生生的教材。  
期刊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广宁县八田顶的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下简称边纵)在解放广宁县城前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展开的一场激战。这场战斗发生在1949年4月,共打了七天八夜。边纵独立团和边纵连江支队英清阳大队的主力在边纵绥贺支队节一团的配合下,与广宁县伪县长古绍辙纠集的地反武装经历了大小战斗16次,边纵部队击毙敌军53人,伤敌77人,俘敌120人,缴获长短枪125支,子弹千余发,拔除地反据点20余
期刊
为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七一前夕,清远市清新区委在太平镇山心村委会隆重举行第二批清远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秦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揭牌仪式。清远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邓翠萍,清远市老促会会长谢土新,清新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李云宇,清新区直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清新区部分党员干部近百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清新区太平镇秦皇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
期刊
日照黔川,山河静,征途在续。  临崖路、初心不忘,崎岖何惧。  几许春秋思故里,  尽将情怀书名句。  莫畏难、看石漠千里,从此绿。  翻田地,攻山玉。  记使命,雄心巨。  问心应无愧,中华儿女。  锦绣前程齐梦往,  贫穷落后从今去。  相互勉、号角再高吹,紅旗举。
期刊
大漠飛沙留月牙,一弯碧水笑天涯。  青青草柳知人意,不尽情思醉晚霞。  鸣沙山随咏  粒沙堆聚汇成山,风动沙鸣百里环。  鬼斧神工天地阔,人间胜迹壮边关。
期刊
摘要:在访谈中,崔延虎教授立足新疆绿洲与草原长期田野调查经验,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决策的重要性,本土知识在绿洲与草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社会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在地方世界中的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崔延虎教授认为,生态人类学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于地方经验的真知灼见,但需要从理论、方法、视野等方面对当前国内生态人类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决策;
期刊
開天辟地近百年,耿耿忠心为人民。  推倒大山建共和,不忘初心永前进。  进入伟大新时代,领航掌舵新征程。  使命担当勤奋斗,筑梦为梦梦成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