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一位同事是老药具的收藏家。有一天,他在地摊上无意中发现有一个陶瓷小瓶,只有鹅蛋大小,挂着一层白釉,一面画着精美的梅花,另一面写着“茶膏”两个黑字。他觉得很新鲜,就买下了这个小瓶。“茶膏”究竟是什么?出于好奇,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终于弄明白“茶膏”的来龙去脉。
原来,茶膏就是茶的加工品。茶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据说最早发现茶与利用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史料记载,茶膏起源于唐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有茶膏的制做工艺,他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来概括。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记载,早在公元937年就有茶膏进贡给朝廷。书中写道“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发现,茶膏在唐代就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外表用金丝包装以显示其贵重,且每份贡品数量很少,只有8枚,更显珍贵。茶膏一出现,就有一种尊贵的身份,使它在多种贡茶中被列为上品。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当时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到了痴迷的程度,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阐述对茶品的论述,促进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但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废除了茶膏的生产,全部改为散茶,延续多年的茶膏从此消声灭迹,不见踪影。
到了清代,茶膏又得到朝廷的重视,涅槃重生。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钦发的圣旨中就提到过茶膏,茶膏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并作为与邻国交往的“国礼”,使茶膏的身价倍增,促进了茶膏的生产和不断发展。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茶膏,性味甘,苦,凉。归心,胃,肺经。功能,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烦热口渴,(治)舌糜,口臭,喉痹。”
当时,茶膏的生产工藝有两种,一是大锅熬膏法。这种工艺借鉴了中药熬膏的思路,将茶料投入锅内,反复煎熬7次,然后将熬好的茶汤倒入滤布里挤压,过滤后继续煎熬,浓缩成膏。在熬制的过程要求快速搅拌,熬制到捏起一团膏体不粘手,拉长丝而不断,颜色呈淡褐色为度,这时的浓缩膏不嫩不老,恰到好处。熬制定型后晾凉,装盒或装瓶。第二种是清皇宫制膏法,这种方法与大锅熬法不同,它是在唐宋时期的制膏工艺的基础上,运用了生物二次发酵技术,促使茶叶内所含物质分解转化,然后反复压榨取汁,熬液成稠密度较高的软膏入模,低温干燥即成。现故宫博物院保存完好的茶膏,为方形饼状,色黝黑,大不过寸许,每块重4克,上面压有花纹,中间有寿字,四福绕之。
近年来,国家科研部门注意到了古代茶膏的失传,对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宝贵遗产是一大损失,已着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破译和复原这一古老的产品。据现代研究分析,茶膏是茶的精华,茶膏中的五大成分:茶多酚、多糖、色素、咖啡碱、茶氨酸,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了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被誉为“茶中黄金”。2005年,有关部门基本完成对清宫廷御用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成功地实现茶膏的制作,并将中国最早发明的速溶茶——茶膏推向市场。
原来,茶膏就是茶的加工品。茶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据说最早发现茶与利用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史料记载,茶膏起源于唐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有茶膏的制做工艺,他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来概括。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记载,早在公元937年就有茶膏进贡给朝廷。书中写道“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发现,茶膏在唐代就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外表用金丝包装以显示其贵重,且每份贡品数量很少,只有8枚,更显珍贵。茶膏一出现,就有一种尊贵的身份,使它在多种贡茶中被列为上品。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当时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到了痴迷的程度,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阐述对茶品的论述,促进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但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废除了茶膏的生产,全部改为散茶,延续多年的茶膏从此消声灭迹,不见踪影。
到了清代,茶膏又得到朝廷的重视,涅槃重生。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钦发的圣旨中就提到过茶膏,茶膏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并作为与邻国交往的“国礼”,使茶膏的身价倍增,促进了茶膏的生产和不断发展。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茶膏,性味甘,苦,凉。归心,胃,肺经。功能,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烦热口渴,(治)舌糜,口臭,喉痹。”
当时,茶膏的生产工藝有两种,一是大锅熬膏法。这种工艺借鉴了中药熬膏的思路,将茶料投入锅内,反复煎熬7次,然后将熬好的茶汤倒入滤布里挤压,过滤后继续煎熬,浓缩成膏。在熬制的过程要求快速搅拌,熬制到捏起一团膏体不粘手,拉长丝而不断,颜色呈淡褐色为度,这时的浓缩膏不嫩不老,恰到好处。熬制定型后晾凉,装盒或装瓶。第二种是清皇宫制膏法,这种方法与大锅熬法不同,它是在唐宋时期的制膏工艺的基础上,运用了生物二次发酵技术,促使茶叶内所含物质分解转化,然后反复压榨取汁,熬液成稠密度较高的软膏入模,低温干燥即成。现故宫博物院保存完好的茶膏,为方形饼状,色黝黑,大不过寸许,每块重4克,上面压有花纹,中间有寿字,四福绕之。
近年来,国家科研部门注意到了古代茶膏的失传,对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宝贵遗产是一大损失,已着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破译和复原这一古老的产品。据现代研究分析,茶膏是茶的精华,茶膏中的五大成分:茶多酚、多糖、色素、咖啡碱、茶氨酸,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了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被誉为“茶中黄金”。2005年,有关部门基本完成对清宫廷御用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成功地实现茶膏的制作,并将中国最早发明的速溶茶——茶膏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