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来认为,色氨酸摄入与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有关。作者共报告13例病人,其中女性1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33~77岁。7例最初即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其余6例在服高色氨酸饮食后先引起EMS,后因出现嗜酸性筋膜炎典型的皮肤硬化而就诊。但这13例病人均符合EMS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服用大量色氨酸史,剂量200~4002mg/d不等,总量为94~8034g;服用时间为9周~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认为,色氨酸摄入与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有关。作者共报告13例病人,其中女性1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33~77岁。7例最初即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其余6例在服高色氨酸饮食后先引起EMS,后因出现嗜酸性筋膜炎典型的皮肤硬化而就诊。但这13例病人均符合EMS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服用大量色氨酸史,剂量200~4002mg/d不等,总量为94~8034g;服用时间为9周~11年;从开始服色氨酸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周到8~9年。所有病例均有皮肤绷紧和嗜酸粒细胞增多(0.13~0.88)。
其他文献
通过给原发和继发性雷诺现象(RP)病人皮内注射组胺类和肽类物质,同时定量测定指端皮肤微血管反应来研究在RP中是否存在手指皮肤组胺释放或微血管感受性缺陷和探讨肽能神经系统在本病中的作用,以决定是否可试用静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来治疗严重的RP。
骨髓发育不全综合征(MDS)是以骨髓或外周血中的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由于生成障碍引起形态学异常为特征.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异常,核分叶过少(假性Pelger-Het异常)或核分叶过多为粒细胞生成障碍的特征,并常见于MDS病人.
地方性落叶型天疱疮(PF)即巴西天疱疮(FS)和非地方性PF为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皮肤病都具有角层下水疱、间接免疫荧光(IIF)染色显示IgG类自身抗体结合于表皮细胞间(ICS)等特点.
Hailey-Hailey病与Darier病在临床及病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有时难以区分,而且可以并发。研究负压吸疱法对Hailey-Hailey病患者表皮的影响,并观察此技术是否可用于两病的鉴别。研究对象为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成年男性Hailey-Hailey病患者,都有本病的家族史。
蕈样肉芽肿(MF)的免疫学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除以显示CD4表型为主外,还可有其它表型;组织中的郎格罕细胞数目常明显增加,但它在MF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皮损中的浆细胞和血清中的IgA及IgE与病情呈正相关,前者和肿瘤细胞有关,后者可能与抗原作用有关。部分病人的HML-1抗体阳性提示MF不是某一细胞单独的疾病,而是代表了一组疾病,它起源于不同的T细胞亚群,Ki-67抗原标记的结果表明了表皮中的瘤
作者先前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和AIDS之间存在免疫学类似性,为寻找原发性SS患者感染逆转录病毒的证据,作者用免疫印迹试验,对47例原发性SS患者血清中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蛋白抗体进行了测定.120例正常人血清作对照.具有中度至强反应者(≥2+)提示存在抗HIV-1蛋白抗体.结果14例(30%)原发性SS患者抗p24(gag)抗体为中度至强阳性反应,对gp41或gpl20(
作者用定量ELISA方法检测了麻风病人、麻风病人接触者及正常人对照者血清中的抗合成的麻风杆菌二糖抗原(D-BSA)和麻风杆菌超声抗原(CD75)的IgM抗体,并对其确定早期感染的价值进行了评价.
报告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发生多发性皮肤纤维瘤。例1.男,45岁,1964~1967年间,因患寻常型天疱疮,间断服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1969年因病情加重,再次服用强的松240mg/d,8周内减至25mg/d。1970年以后,隔日服维持量15mg。1987年5月开始,双下肢迅速出现直径为4~7 mm的红色丘疹和结节,总计23个。
快速诊断系统性念珠菌病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气(液)相色谱分析法查菌体代谢产物、免疫检测法查抗原或抗体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查菌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气(液)相色谱分析法迄今争议较多,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报道间有明显差异;免疫检测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尤以免疫检测法查菌体抗原较受重视;多聚酶链式反应是新近出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能是一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例1.女,32岁,于生后3个月在右足背初发肿物,曾反复切除,但均在损害附近复发。无家族史。检查发现右足背及第3~5趾背有多发性结节,轻度疼痛。X线示右足软组织有多发性钙化,血管造影示脉管性肿瘤,由足背动脉、胫骨后动脉和外侧跖动脉的分枝形成。光镜示结节有两种成分即衬以内皮细胞的海绵状血管间隙,隙间有聚集的梭形细胞。损害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有些病变境界清楚,绕以厚的结缔组织,内含大的静脉石,极少梭形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