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控制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阐明经济责任质量控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责任 质量控制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衡量的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提供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时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而体现在公平、公正上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一)衡量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核心标准——质量控制目标。
经济责任质量控制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想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或理想境地,是审计职业界对自身活动的既定方向。审计的本质决定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本质就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因此,要衡量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就要看其目标是否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收益性的进行了审查;是否是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经济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是正确评价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管理部门提拔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
与审计有关的法规制度是国家运用其掌握的权力,根据审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强制性地把审计的原则、权力、责任、程序和方法固定下来,让从事审计活动的人去执行和遵守的规范文件,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客观规律。经济责任审计活动要想开展并取得成效,一方面要受到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而这种保护需要执行和遵守法规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必须符合审计活动的一般规律。法律制度作为这两方面的综合,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现实标准。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社会效果——社会期望。
社会期望是一种主观愿望,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群体,从群体利益出发来对一些事物提出的要求。虽然它不同于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规制度,可由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但是,社会期望既对国家制度或认可的法规制度有巨大的影响,也对被提出要求的某一行为活动者或某种职业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审计活动者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和及时地满足这些期望要求是责无旁贷的。否则,审计活动就会失去服务对象,最终为社会所淘汰。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标准——审计职业标准。
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中,法规制度和社会期望是从审计界外部去要求和看待审计质量的,对审计活动的质量起到了规律性作用。要使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能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自律作用,即应将审计外部的要求标准化为审计人员的目标和标准,并让审计人员自觉地遵守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标准。建立各种审计职业标准的过程,就是审计界为控制审计质量而进行自律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积极开展,无论是审计基础工作,还是审计质量管理和审计风险控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存亡和兴衰。而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审计质量的提高。主要问题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
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
法律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
通常人们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把各部门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选拔任用、降职、撤职、处分、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人数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带来的成效。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有关规则对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没有作出规定,其他机关利用审计成果好坏也没有制定标准,没有规定定期把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情况反馈给审计机关,可能造成审计成果的浪费。
(五)缺乏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单位在整章建制、规范流程和程序,规范审计档案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许多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许多工作缺乏控制标准,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导致审计人员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审计工作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是以项目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准则制度、控制标准、控制机制、控制程序等的综合控制系统。在此控制系统中,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和健全各项审计准则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
(一)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计划与委托的质量控制。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每年年底,干部管理部门根据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需要,提出下年经济责任审计的规模,与审计机关共同协商,确定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审前调查的质量控制。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应当充分了解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安排进一步的审计工作,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3、审计目标的质量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打掉的目的和效果,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组成之后,应明确干部监管部门的委托要求,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目标。
4、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紧密结合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等,制定严密可行的审计方案,恰当评估审计风险。
(二)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和判断的客观事实基础,也是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重要依据。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是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保证,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2、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工作记录。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级的复核,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三)终结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一是要以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二是审计报告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三十建立多级复核制,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审核与评价,以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2.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档案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成卷,定期归档的责任制度。审计项目一经实施,立卷责任人即应及时收集本项目的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终结时,应当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取舍,并按立卷的方法和规则进行组卷。
(四)后续工作的质量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警辽宁省边防总队后勤基地)
关键词 经济责任 质量控制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衡量的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提供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时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而体现在公平、公正上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一)衡量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核心标准——质量控制目标。
经济责任质量控制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想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或理想境地,是审计职业界对自身活动的既定方向。审计的本质决定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本质就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因此,要衡量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就要看其目标是否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收益性的进行了审查;是否是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经济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是正确评价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管理部门提拔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
与审计有关的法规制度是国家运用其掌握的权力,根据审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强制性地把审计的原则、权力、责任、程序和方法固定下来,让从事审计活动的人去执行和遵守的规范文件,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客观规律。经济责任审计活动要想开展并取得成效,一方面要受到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而这种保护需要执行和遵守法规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必须符合审计活动的一般规律。法律制度作为这两方面的综合,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现实标准。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社会效果——社会期望。
社会期望是一种主观愿望,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群体,从群体利益出发来对一些事物提出的要求。虽然它不同于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规制度,可由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但是,社会期望既对国家制度或认可的法规制度有巨大的影响,也对被提出要求的某一行为活动者或某种职业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审计活动者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和及时地满足这些期望要求是责无旁贷的。否则,审计活动就会失去服务对象,最终为社会所淘汰。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标准——审计职业标准。
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中,法规制度和社会期望是从审计界外部去要求和看待审计质量的,对审计活动的质量起到了规律性作用。要使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能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自律作用,即应将审计外部的要求标准化为审计人员的目标和标准,并让审计人员自觉地遵守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标准。建立各种审计职业标准的过程,就是审计界为控制审计质量而进行自律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积极开展,无论是审计基础工作,还是审计质量管理和审计风险控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存亡和兴衰。而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审计质量的提高。主要问题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
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
法律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
通常人们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把各部门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选拔任用、降职、撤职、处分、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人数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带来的成效。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有关规则对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没有作出规定,其他机关利用审计成果好坏也没有制定标准,没有规定定期把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情况反馈给审计机关,可能造成审计成果的浪费。
(五)缺乏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单位在整章建制、规范流程和程序,规范审计档案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许多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许多工作缺乏控制标准,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导致审计人员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审计工作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是以项目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准则制度、控制标准、控制机制、控制程序等的综合控制系统。在此控制系统中,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和健全各项审计准则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
(一)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计划与委托的质量控制。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每年年底,干部管理部门根据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需要,提出下年经济责任审计的规模,与审计机关共同协商,确定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审前调查的质量控制。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应当充分了解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安排进一步的审计工作,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3、审计目标的质量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打掉的目的和效果,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组成之后,应明确干部监管部门的委托要求,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目标。
4、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紧密结合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等,制定严密可行的审计方案,恰当评估审计风险。
(二)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和判断的客观事实基础,也是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重要依据。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是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保证,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2、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工作记录。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级的复核,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三)终结阶段质量控制。
1、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一是要以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二是审计报告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三十建立多级复核制,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审核与评价,以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2.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档案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成卷,定期归档的责任制度。审计项目一经实施,立卷责任人即应及时收集本项目的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终结时,应当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取舍,并按立卷的方法和规则进行组卷。
(四)后续工作的质量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警辽宁省边防总队后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