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迷失之爱”的真相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命教育;危机干预;家庭系统排列
  一、个案介绍
  来访者,女,某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已多次请假停学。曾去北京吃药治疗,但不见效果。问题表现为:没有办法听课,非常着急,很煎熬;和同学没办法相处,同学都觉得她变得很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力气也没有;饮食、睡眠都有障碍;常自言自语,扬言要杀人。母亲打电话前来求助,认为孩子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二、辅导方法
  我建议他们一家三口前往咨询室,采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进行干预。家庭系统排列根据案主和代表的反应以及他们的排列方式,为人们找出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办法。这种疗法主要是在萨提亚的“家庭重塑”和“运用催眠与一个人的潜意识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灵格发现,即使案主本人不在场,用陌生人代替,只要这个陌生人放空自己的思想,站进案主的家庭场域里,也同样能够接收到案主本人的感受和反应。然后,治疗师再根据代表所叙述的案主的感受和反应,从中洞见问题真相,并找到解决方法。这里的陌生人代表,可以被理解为工具,治疗师是通过借用这些工具,在和被他们所代表的案主的潜意识进行工作。这种疗法主要是运用现象学原理,即工作中所看到和呈现出来的,虽然无法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清楚,可是呈现出来的却是事实,根据这个事实,问题在潜意识层面被解决,效果即可
  达到。
  三、干预过程
  1.寻找问题真相
  在我的互助小组里,我首先选了一个人代表来访者。我让来访者的代表站在场地中央,告诉她不要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只是顺应自己当下的感觉。这个代表一站出来,眼睛立刻就看着地面,接着,就看到她向后退着,并开始哭泣,诉说自己感觉很无力,站不稳,接着她就蹲坐在地上了。
  我又选了一个人代表女孩的妈妈,让妈妈的代表站在离女孩代表两米远的对面。妈妈(代表)看着女儿(代表),很着急、很心疼的样子,想伸出手去扶起孩子。这时孩子(代表)还是坐在地上哭着。
  我看到,妈妈(代表)上来后,来访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然后我又选了一个人代表女孩的爸爸,让爸爸的代表站在她们母女(代表)一侧一定距离之外。“爸爸”站进来后,一副很没精神的样子,眼睛不看“孩子”,也不看“妈妈”,而是看着地面,和孩子看的地面是同一个地方。这时女孩(代表)看着爸爸(代表),慢慢站了起来,停止了哭泣。来访者说,“爸爸”上来后,她就觉得有力气多了。
  到这里,我就清楚了,来访者的问题和爸爸有关。
  我问爸爸:“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爸爸说:“我爸爸是自杀死的。”
  我心里一惊,问:“怎么自杀
  死的?”
  爸爸说:“我爸爸是焦虑症。”
  我又问:“那时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爸爸说:“开始时,我父母是和我们同住的,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到孩子十一岁时,我父母搬出去自己住了。”这时爸爸声音哽咽了:“是我没照顾好父母,我爸是上吊死的,是焦虑症……”
  按我的经验,我知道问题就在这里了。于是我选了一个人代表去世的爷爷,让“爷爷”站在“爸爸”和“女儿”共同看的地方。当“爷爷”一站进来后,“爸爸”的眼光立即被“爷爷”吸引过去,并开始哭泣,慢慢向“爷爷”靠近。“孩子”这时更站直了身体,眼睛看着“爸爸”。
  这就是问题真相所在了。爷爷自杀死了,爸爸心里一直自责愧疚。爸爸内心深处没有接受爷爷死去这件事,心一直还和爷爷牵连束缚在一起,内心想随爷爷去。爸爸以为这样做,是儿子对父亲在继续“尽孝”。孩子感觉到了爸爸的这份“孝心”,不想爸爸死,于是心里说:“爸爸,你留下来,我替你。”这又是女儿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爸爸。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家三代人之间纠葛在一起,导致女孩的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动力:她想代替爸爸追随爷爷。因她的心灵深处想死,当然她就无法正常听课、无力处理人际、对什么都没兴趣、感觉无气力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已经死了,生命力当然就完全放弃了。我在解释着这些的时候,爸爸一直在哭。
  2.解决办法
  爸爸没有接受爷爷已经死亡,心灵深处想随爷爷去,爸爸爱爷爷。但是这不是爷爷希望的,爸爸这个样子,爷爷不能安息。所以,这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而这时,女孩又感觉到爸爸要死,女孩又出于一种“盲目的爱”,想替爸爸死。在这里,这两代人都是“爱入歧途”。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帮助他们把“盲目的爱”转为“觉知的爱”,帮助爸爸和爷爷告别。爸爸让自己好好地继续活着,这才是儿子对已逝父亲“成熟的爱”,当然,女儿也不需要替爸爸死了,也不会“盲目爱”了。
  我开始对他们进行干预。我让爸爸和孩子的代表退下,爸爸和孩子本人站进来。我想引导着爸爸跟爷爷告别。开始时,爸爸不肯,只是站在爷爷(代表)面前一直哭,眼睛不看爷爷(代表)。我鼓励他:“你要看着父亲,若你不看他,你就一直活在自己自责的画面里,不接受父亲已经死了这个事实。当你真正看父亲了,你就会从自责里面跳出来,回到真实的生活里。”
  我这样说着,爸爸还在哭,不看“父亲”。我继续提醒他:“你今天有勇气来我这里,就是想来解救你女儿,对不对?那我们看到,困着你女儿的问题是在你这里——你必须承认父亲死了,跟父亲告别,不要再这样纠缠着父亲。这样,你就活在现实里了。你活下来了,你女儿也就不需要替你了。否则,孩子就会替你去找爷爷。你看,孩子正无辜地站在那儿等你呢!”过了一会儿,爸爸慢慢抬起头,看着“父亲”,轻轻点头。
  于是,我引导着他,跟“父亲”说:“亲爱的爸爸,我很想你,我现在看到你了,承认你已经死了,我尊重你选择死的方式,尊重你的命运。你在那里,我在这里,我尊重我们之间的界限。我会让自己好好地活着,活出光彩,请爸爸祝福我。我会永远记着你,在我心里,你有尊贵的位置。我会以你的名义做些好事,纪念你。”   他边哭,边跟随我说着,然后,给“父亲”深鞠躬。爸爸这样做了以后,爷爷(代表)说:“我现在感觉平静了。”整个过程,场面很感动,也很震撼。
  接下来,我又引导爸爸转过身来,看着自己的女儿,并跟女儿说:“亲爱的孩子,我留下来了,如果你也愿意留下来,我会很高兴。”女孩听到爸爸这样说,脸上变得放松了!
  然后,我让他们一家三口面对面站着,互相对望。女孩腼腆地微笑着,看了爸爸妈妈一会儿,慢慢地迎上去,开心地和他们拥抱在一起。
  最后,我交待他们,选个日子,一家人去给爷爷上坟,跟爷爷告别。
  结束时,我又叮嘱他们:“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回去后不要跟外人讲,你们相互间也不要讨论,同时不要带着急切和期待心。就让那个画面留在心灵里,力量在那里凝聚,效果自然会静静地产生。你们继续回到你们原来的生活,让一切顺其自然。”
  四、辅导效果
  两个星期后,女孩妈妈打电话过来欣喜地汇报,孩子现在一切都尘埃落定,在安心地学习。只是偶尔还念叨,担心学习被落下很多,怕考试考不好,问我是否需要考虑来年留级一年。我说先不必担心那么远,做好眼前事,抓紧补习功课,现在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妈妈一再道谢。
  五、辅导反思
  家庭系统排列疗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神,似乎无法理解。海灵格说:“我也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每次工作之时,我只是让自己处于‘无知’,静静地观看,突然间,现象学便会自行呈现出一些东西来。我随着呈现出来的东西指引,解决办法便会找到。”
  一个孩子,生命力不再绽放,甚至完全丧失和放弃,问题背后,正如海灵格所说,确实在问题深处大多都隐藏着家庭的某个秘密。孩子因考试考得不好,就跳楼自杀;因学习任务太重、不堪重负,就投湖自尽;因为被老师或父母骂几句,承受不了,就选择自杀或自杀未遂。这些问题,深层原因,应该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国家教育体制有问题、教师教育不得法、家长期望太高、学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孩子耐挫能力差”那么表浅。套用海灵格的话说,就是:“孩子永远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永远是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是信号,在提醒家长这个家里存在哪些问题没有处理、没有了结、没有面对。只是家长们不懂得,或没有意识到,或不愿面对和没有勇气面对,一直在逃避,导致无辜弱小的孩子在做着“代罪羔羊”。当然,这些“代罪羔羊”,他们内心深处“愿意”,因为他们深爱着他们的父母和家庭。只是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这样一份深厚的“迷失之爱”,让自己陷入深渊之中,从而导致家庭里悲剧和不幸接连发生。那么,怎样尽量减少和避免悲剧不再发生呢?我的思考如下。
  1.家长的反思
  我经常听到孩子们眼泪汪汪地跟我诉说自己的烦恼:心里难受,感觉孤单无助,害怕、恐惧、不敢一个人在家,感觉无力,等等。如果我问他们:“你们这些情况、这些感受,你们的家长知道吗?”他们会说:“我跟他们说,他们就说,小孩哪有那么多事儿,别瞎想,什么都不用你管,学习就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虽然在家长眼里他们只是个孩子,但孩子也和大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他们需要承受较大的学习、竞争和高期望压力,他们的心灵更需要关爱,更渴望理解。一旦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和迹象,父母最有机会第一时间察觉孩子的动向。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关注孩子,多给孩子温暖与支持。不要只注重学习,无视孩子的心灵需要,忽视孩子的心理。有必要的话,要积极、及时带孩子寻求心理辅导。一个孩子想死,绝不是一朝一夕偶然发生的事,更不是一时冲动,他们大多会酝酿已久,甚至有很多蛛丝马迹,只是很多时候往往是家长的忽视和不懂得,造成悲剧发生,悔之晚矣。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孩子身上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其实是信号,是在提醒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如果家长能意识到并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积极站出来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便会
  消失。
  对于当前“很多家长不懂得关注孩子心理,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这种现状,我认为,学校有责任发挥其“桥梁与指导”作用,搭建一个平台,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与重视。这也是学校“把孩子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个必要工作中的一项。
  2.教师的反思
  教师要有一个共识:与知识教育相比,生命教育更重要。学生如果连生命都不保了,提高学习成绩又有什么用!教师不应把眼光更多盯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应该对自己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真正负起责任来,细心留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动向、表现、状态。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要警觉,多关注他、爱护他、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多提供些支持和肯定,同时在班级营造一种友爱的氛围。一定要注意,避免让自己充当助推器、导火索。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像这样的孩子,问题主要根源在他的家庭。所以,教师一定注意多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有什么消息和迹象,及时向家长汇报,郑重提醒和督促家长引起重视,不可大意,并建议家长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3.教育的反思
  孩子不珍惜生命,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漠视他人的生命,这些情况体现了孩子在生命教育方面知识的缺失。所以,当前的教育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尊重和发扬生命”教育、“敬畏生命”教育,这里的“敬畏”包括“敬畏自己、他人和自然界全部生命”,以培养孩子的慈悲和博爱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69中学,大庆,16300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晴,女,汉族,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55米,小眼睛,头发微黄,有些卷曲,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小晴是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有残疾,在集市上修鞋;母亲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小晴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较好的生活。  (二)主
〔关键词〕初中生;朋友;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活动对象】初一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设想】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随着初中生与同学相处时间的增多,他们对情感支持的需要逐渐从父母转向同龄人,他们渴望结交到同龄朋友以满足其情感归属等心理需要;二是部分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点,这种过分“自我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特
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讲好祖国的“那些事”,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后的又一种考试。客观地讲,每个人看问题、观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差异,但爱自己的国家却始终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个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平心而论,当下“我的国”的确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且不说经济总量等一连串数据,也不说航母下水、大飞机上天、可燃冰开采等一系列大事件,单说高铁出
〔关键词〕惩罚;善意;班主任  早晨,我刚进办公室,德育处王主任就领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男孩找来了。  王主任拉着脸问我:“你们班小龙呢?”  我心里一惊:这孩子肯定又闯祸了!赶紧说:“他是学校体育训练队的,估计这时候训练完正在吃饭。”  王主任转身对那男孩说:“别哭了,把事情经过和徐老师说说,让她为你做主。”  通过小男孩断断续续的叙述,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小男孩叫小晨,是六(2)班今天负责路队执
〔关键词〕重点高中;学长制;实践探索  如何有效地在重点高中校开展学生辅导工作,保证辅导工作与被辅导对象的贴合性,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长制工作的实践探索为案例,阐述了重点高中校辅导工作引入学长制的必要性及相关实践。  一、重点高中学生辅导工作中引入学长制的必要性  学长制是指学生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学校管理。其方法是挑选高年级中的优秀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达到
我是十四岁遇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之所以说“遇到”,是因那时“文革”初起,学校停课,无事乱读书,遇到什么读什么。先是遇到第三册,卷六到卷八。那个小姐姐安多纳德多让人感伤啊!这一卷只有短短八九十页,就把一个富裕幸福家庭受骗破产,父母去世,年轻瘦弱的姐姐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年幼的弟弟,最后因病死去的曲折故事讲完了。当时我还弄不清楚安多纳德与克利斯朵夫之间的细节(在前几卷写的),只是那次演奏会,她为被
〔关键词〕心理课;幸福;积极;体验;教学有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的心理课如何才能有效并且高效?心理课的去向在何方?目标在哪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目标?这些问题成了心理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正如古语所云“教学相长”,每位心理教师都在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
〔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下,微课由于能够支持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变革,受到众多学科教学的青睐。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大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心育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根据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从心理微课的类型、评价标准和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鼓励更多心理教师参与到微课创作和心育创新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微课;信息技术;比赛  〔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殊学生;心理救助;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心理救助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构开放型的课程观和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等,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通过普通高中特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课题研究使学
〔关键词〕青春期;性心理;高中生;辅导个案  一、背景介绍  小A,高二男生,个子高大,长相成熟。成绩中等水平,家教严格。性格腼腆、敏感,有较强的焦虑体验。心理课下课后找我预约下午的心理咨询,表情有些紧张焦虑,但说话时言语流畅。下午到了咨询室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有话难于出口,与我的目光相对时即避开。当我向其重申保密原则后,他才逐渐抬起头来,小声说出了心底话。我在倾听小A的倾诉的过程中,一边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