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银河公墓,在翠绿欲滴的青松翠柏中,屹立着一座中国著名女作家的墓碑。墓碑上方镶嵌着墓主的白瓷相片,齐耳短发,笑容恬静;墓碑用红字刻着: “女作家萧红同志之墓
一九一一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一九四二年卒于香港
原葬香港浅水湾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五日迁骨灰安葬于银河公墓”。
萧红,这位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中国著名女作家,她并非在广州出生,也不是在广州去世,她也未在广州工作和生活过,但她的坟墓却安葬在广州。这里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0年春,萧红由内地赴香港。在香港,萧红饱受疾病的折磨。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用文学武器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封建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她年仅22岁时就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轰动。
1942年1月25日,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著名作家,1938年与萧红结婚)将她的骨灰分葬两处:一部分埋葬在香港浅水湾畔,坟墓上立了一块“萧红之墓”的木牌;另一部分埋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内(此部分骨灰现在无人能找到具体埋葬地点)。
20世纪50年代,位于香港著名风景区浅水湾的萧红墓被人填平,搭建了帆布棚,作为销售饮料、食品的货摊。195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撰写的《萧红墓近况》,文章指出:“女作家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病逝香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人草草埋葬在浅水湾头。那地方面临大海,种满了红影树,浓春红花霰发,如火如荼,绿叶浓荫,可说是一条‘花巷’。我每次到浅水湾去,总要到萧红墓那里去看看。”“今夏去看,景况更令人不快,那坟地竟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作为卖汽水食物的摊子,天天任人践踏,杂垢遍地。”“我觉得,让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的坟墓在这里受到糟蹋,总不是我们表示尊重之道吧?”“希望至少能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设法迁葬。当年的‘生死场’,而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繁荣之地,也应该接萧红回去看看了吧?”
陈凡的呼吁引起了内地作家的重视。1957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致函中国作家协会,指出“女作家萧红同志于抗战期间病逝香港,埋骨于浅水湾一角。今读十二月五日《人民日报》八版上刊载陈凡同志的文章,萧红墓地已被人填平,搭布设棚,作为贩卖汽水食物的场所,任人践踏,景况已非。浅水湾原为供人游乐的海滩,岂是萧红长眠之地,且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决难保护墓地长存。我们建议从速将萧红骸骨迁葬国内,立碑为纪。”中国作家协会将作协广州分会的建议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很快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口头同意。随后,中国作家协会批复作协广州分会:“关于迁萧红墓事,中央宣传部口头同意,请你们派一个人去香港将萧红的骨灰(或尸体)搬回广州安葬于广州高干公墓。”4月26日,作协广州分会致函广东省委有关部门,其中提到“为了工作的方便,不知可否通过你处的关系,在港托人就便将萧红同志的骸骨运回,费用全部由我会负责。至于在广州安葬的工作,则仍由我会办理。”
萧红墓面临被毁情形,也引起香港文化界的高度关注。1957年3月1日,香港中英学会请作家叶灵凤讲《萧红的作品》,演讲会由香港大学教授马季明主持,在场听叶灵凤演讲的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在日记中记载:“到的人非常的多,座为之满,还要加椅子。”4月9日,中英学会就迁葬萧红墓之事召开理事会议,有人提出迁返东北,有人建议改葬在香港永远坟场。陈君葆在会上指出:“迁葬东北一议,恐太麻烦,不可行;改葬当地永远坟场虽好,但尤以就在原地略改建成一种风景名胜地点,不但资人凭吊,而且亦有意思。”大会同意陈君葆的建议,决定由中英学会致函端木蕻良,以征得他的同意。
5月21日,香港中英学会秘书谭宝莲写信给端木蕻良,信是用英文写的,大意是:得悉于1941年逝世后下葬于浅水湾的尊夫人萧红女士的坟墓保管不善,现复残缺不全,且成为冰淇淋小贩摆卖之所。中英学会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个非政治性的文化组织,是适宜于承担这个工作的。我们希望在坟上竖立一个适当的纪念碑,或者围以一个小小的园圃,或作其他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作家的陵墓。在此或将会是艰巨的工程进行之前,无论如何,我们总想了解一下你对此事的意见,能同意我们的计划及允许我们进行这一必须的工作。我们将研究如何进行,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固不在言,许多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参与,而所需经费更非我们能力所及,到时只能发动募捐解决。同时,这一工程亦需牵动坟墓。我们怀着极大的期盼等待你的回音。22日,谭宝莲将信交给陈君葆,陈君葆将此信寄给文化部夏衍转交端木蕻良。
23日,马季明、陈君葆、李子诵、金尧如、陈凡等香港文化界人士商谈萧红墓事。马季明指出:“国内多了一个萧红,不觉得怎样稀奇,倒是香港少了这个埋香骨的冢,便觉得损失相当大了。”他们认为,萧红墓还是保留在香港浅水湾较宜,因此,他们准备向内地作家说明原因,请其改变迁葬内地的建议。
6月4日,中英学会开会,谭宝莲报告写信给端木蕻良的经过。陈君葆指出要等端木蕻良回信同意,才能开展相关工作。26日,端木蕻良给作协广州分会写信:“关于萧红同志迁葬事,我愿委托贵会全权办理,请即进行。”在信中,他解释了当年将萧红骨灰分葬两处的原因,要求暂时不处理在圣士提反女校的萧红骨灰。他指出:“惟在萧红香港逝世时,当时是日寇盘踞时代,但我估计日寇撤退,香港也不会很快收回。浅水湾按香港来说,不是葬地。如香港收回,自然无任何问题,我对香港是不信任的。因此,另有一部分骨灰是葬在圣士提反女校花园中。这是很少人知道的。是我怕万一萧红墓被帝国主义破坏,但这儿他们是不知道的。但这个骨灰只有我才能指出它的所在,而我们现在正在整风,我不能去港。所以,我虽把情况陈述出来,仍请贵会考虑,圣士提反骨灰暂不处理。香港最终会收复的,等收复再说。一个人想法未能周到,请组织上处理,我无意见。” 7月初,香港丽都酒店在萧红墓地一带开辟儿童游泳池,并且挖开了墓地一角。陈君葆得悉后,于7月4日致电谭宝莲,请她出面设法制止酒店的毁墓行为。谭宝莲、叶灵凤等先后与丽都酒店负责人商洽,结果暂停挖掘。
如果丽都酒店继续进行游泳池工程的施工,萧红墓必然会被全部拆毁。中英学会因此考虑由他们先行开挖,把萧红的骸骨或骨灰起出并保存起来。但据香港法律,迁移墓葬必须由死者亲属申请执照方可进行,但他们无法与端木蕻良取得联系。9日,陈君葆、谭宝莲、叶灵凤和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秘书屈布顿到浅水湾察看萧红墓被毁情况,然后他们一起到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在无法由死者亲属申请迁墓执照的情况下,由叶灵凤以死者生前友好身份签呈“迁葬申请书”。是日,陈君葆作诗《重过萧红墓》:
看尽鱼龙恨未消,
乱余无处问秦焦。
是谁此为埋香骨?
潮打丛沙慰寂寥!
白山黑水是君家,
魂梦应难忘永嘉。
记否土边闲岁月,
有人曾放束山茶?
12日,作协广州分会致函陈君葆:“顷接端木蕻良先生来函,谈及台端及谭宝莲女士等对萧红女士墓地的现状极为关注,并拟发动社会人士修建。惟鉴于日前报载浅水湾萧女士墓穴地区已为私人买受,业已动工修建一项建筑物,而内地戚友亦望毕生从事文学工作萧女士能归葬此间,以留一纪念之迹。”在此函中,作协广州分会委托陈君葆、谭宝莲代起萧红骨灰,并即移送广州。20日,新华社香港分社干部谭干将此信交给陈君葆。
在获得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的迁葬许可后,香港有关方面立即进行发掘工作。22日,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代表和叶灵凤等人亲自到浅水湾萧红墓地看着工人挖掘萧红坟墓。“从上午10时开始至午间未曾发现任何迹象,直至下午再度开工时,3时许发现泥土中埋有一个金塔,小心掘出后,再用另外一个金塔盛着,用布包好,运到红厝房,等待日后送回广州。”23日,香港《新晚报》以《才华横溢遭天妒萧红骨灰移葬广州》为题,对萧红墓的挖掘进行了详细报道。为做好萧红墓的迁葬工作,香港文艺界人士和萧红生前好友组成了“香港文艺界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办理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返广州的有关事宜,主任委员是马季明、叶灵凤、陈君葆,委员有谭宝莲、曹聚仁、朱省齐、胡春冰、史得、侣伦、碧侣、张建南等26人。广州市文艺界和萧红生前好友组成了“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办理萧红骨灰在广州的安葬事宜。委员共11人,他们是欧阳山、杜埃、周钢鸣、端木蕻良、陈君葆、华嘉、黄新波、陈残云、黄谷柳、韩北屏、陈芦荻。其中,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大学教授陈君葆既是在香港成立的“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主任委员,又是在广州成立的“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委员,可见他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8月3日,香港文艺界60多人在九龙红磡永别亭举行了庄重的送别会。10时整,仪式开始,内容有行礼、献花、读祭文。由叶灵凤主祭,祭文是曹聚仁写的。亭子内墙壁中央悬挂着萧红微笑的遗像,下面放着一个浅赭色的骨灰木盒。遗像两旁挂着叶灵凤代表“香港文艺界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题写的挽联:
人赏奇文,证才气纵横,亦遭天妒;
魂归乐土,看山河壮丽,待与君同。
送别仪式后,由车队护送灵车到尖沙咀火车站,由叶灵凤、曹聚仁、阮朗等6名香港作家乘火车护送骨灰到深圳。作协广州分会派常务理事黄谷柳、陈芦荻和作协广州分会秘书王绍芬到深圳迎灵。双方代表在车站进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陈芦荻当即赋诗一首:
浅水湾头思祖国,
年年香岛掩诗魂。
归来此日居新卜,
文苑谁人不识君?
天长渺渺忆征鸿,
生死一场凄绝中。
此日桥头迎归骨,
故园花放等萧红。
同日下午,萧红骨灰由深圳运抵广州。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周钢鸣,作家周国谨、陈残云、易巩、符公望等到车站迎灵,随即送往别有天殡仪馆。4日,香港《大公报》以《广州作家深圳迎接萧红骨灰》为题,报道了3日香港方面送灵和广州方面迎灵的情况。
11日,陈君葆给即将在广州举办的“萧红同志迁葬悼念仪式”写了挽联:
南海待招魂,回头十六年间,听尽劫后风涛,剩有余灰征浩劫;
故山能到梦,极目三千里路,归来生死场地,好依云水慰平生。
15日下午,作协广州分会在广州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同志迁葬悼念仪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娄光琦,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华嘉、苏怡、李门,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达,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周钢鸣、常务理事周国谨、陈残云、秦牧、黄谷柳、韩北屏、陈芦荻等30多人出席仪式。迁葬仪式由周钢鸣主持,他在萧红灵前,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广州分会和“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表示沉重的悼念。他指出,萧红“很年青的时候,她就以一个女战士的姿态出现”,“并开始了抗日的斗争生活”,特别是1934年萧红到上海后,“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和影响”,“提高了她的文学创作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使她后来陆续写出了几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以前更成熟,比较以前更优秀的作品。”迁葬仪式结束后,随即将萧红骨灰安放在广州银河公墓。
15日,端木蕻良(时在北京,未能出席迁葬仪式)在《广州日报》发表《纪念萧红,向党致敬》,文章说“在国家建设这么繁重,好多烈士、战士还没来得及迁葬的时候,党和政府托作家协会广州分会把亡妻萧红同志的遗骨迁葬到广州银河公墓。知道了这个情况,我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萧红,安息吧!你是银河里的一颗星,在党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光辉。”
16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分别发表《萧红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女作家萧红骨灰昨日迁葬本市银河公墓》的新闻报道。《南方日报》在报道中指出:“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最近,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的创议和积极筹备之下,并承留港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热心帮助,萧红的骨灰终于顺利迁回了广州。”文
一九一一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一九四二年卒于香港
原葬香港浅水湾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五日迁骨灰安葬于银河公墓”。
萧红,这位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中国著名女作家,她并非在广州出生,也不是在广州去世,她也未在广州工作和生活过,但她的坟墓却安葬在广州。这里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0年春,萧红由内地赴香港。在香港,萧红饱受疾病的折磨。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用文学武器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封建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她年仅22岁时就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轰动。
1942年1月25日,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著名作家,1938年与萧红结婚)将她的骨灰分葬两处:一部分埋葬在香港浅水湾畔,坟墓上立了一块“萧红之墓”的木牌;另一部分埋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内(此部分骨灰现在无人能找到具体埋葬地点)。
20世纪50年代,位于香港著名风景区浅水湾的萧红墓被人填平,搭建了帆布棚,作为销售饮料、食品的货摊。195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撰写的《萧红墓近况》,文章指出:“女作家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病逝香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人草草埋葬在浅水湾头。那地方面临大海,种满了红影树,浓春红花霰发,如火如荼,绿叶浓荫,可说是一条‘花巷’。我每次到浅水湾去,总要到萧红墓那里去看看。”“今夏去看,景况更令人不快,那坟地竟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作为卖汽水食物的摊子,天天任人践踏,杂垢遍地。”“我觉得,让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的坟墓在这里受到糟蹋,总不是我们表示尊重之道吧?”“希望至少能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设法迁葬。当年的‘生死场’,而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繁荣之地,也应该接萧红回去看看了吧?”
陈凡的呼吁引起了内地作家的重视。1957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致函中国作家协会,指出“女作家萧红同志于抗战期间病逝香港,埋骨于浅水湾一角。今读十二月五日《人民日报》八版上刊载陈凡同志的文章,萧红墓地已被人填平,搭布设棚,作为贩卖汽水食物的场所,任人践踏,景况已非。浅水湾原为供人游乐的海滩,岂是萧红长眠之地,且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决难保护墓地长存。我们建议从速将萧红骸骨迁葬国内,立碑为纪。”中国作家协会将作协广州分会的建议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很快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口头同意。随后,中国作家协会批复作协广州分会:“关于迁萧红墓事,中央宣传部口头同意,请你们派一个人去香港将萧红的骨灰(或尸体)搬回广州安葬于广州高干公墓。”4月26日,作协广州分会致函广东省委有关部门,其中提到“为了工作的方便,不知可否通过你处的关系,在港托人就便将萧红同志的骸骨运回,费用全部由我会负责。至于在广州安葬的工作,则仍由我会办理。”
萧红墓面临被毁情形,也引起香港文化界的高度关注。1957年3月1日,香港中英学会请作家叶灵凤讲《萧红的作品》,演讲会由香港大学教授马季明主持,在场听叶灵凤演讲的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在日记中记载:“到的人非常的多,座为之满,还要加椅子。”4月9日,中英学会就迁葬萧红墓之事召开理事会议,有人提出迁返东北,有人建议改葬在香港永远坟场。陈君葆在会上指出:“迁葬东北一议,恐太麻烦,不可行;改葬当地永远坟场虽好,但尤以就在原地略改建成一种风景名胜地点,不但资人凭吊,而且亦有意思。”大会同意陈君葆的建议,决定由中英学会致函端木蕻良,以征得他的同意。
5月21日,香港中英学会秘书谭宝莲写信给端木蕻良,信是用英文写的,大意是:得悉于1941年逝世后下葬于浅水湾的尊夫人萧红女士的坟墓保管不善,现复残缺不全,且成为冰淇淋小贩摆卖之所。中英学会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个非政治性的文化组织,是适宜于承担这个工作的。我们希望在坟上竖立一个适当的纪念碑,或者围以一个小小的园圃,或作其他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作家的陵墓。在此或将会是艰巨的工程进行之前,无论如何,我们总想了解一下你对此事的意见,能同意我们的计划及允许我们进行这一必须的工作。我们将研究如何进行,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固不在言,许多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参与,而所需经费更非我们能力所及,到时只能发动募捐解决。同时,这一工程亦需牵动坟墓。我们怀着极大的期盼等待你的回音。22日,谭宝莲将信交给陈君葆,陈君葆将此信寄给文化部夏衍转交端木蕻良。
23日,马季明、陈君葆、李子诵、金尧如、陈凡等香港文化界人士商谈萧红墓事。马季明指出:“国内多了一个萧红,不觉得怎样稀奇,倒是香港少了这个埋香骨的冢,便觉得损失相当大了。”他们认为,萧红墓还是保留在香港浅水湾较宜,因此,他们准备向内地作家说明原因,请其改变迁葬内地的建议。
6月4日,中英学会开会,谭宝莲报告写信给端木蕻良的经过。陈君葆指出要等端木蕻良回信同意,才能开展相关工作。26日,端木蕻良给作协广州分会写信:“关于萧红同志迁葬事,我愿委托贵会全权办理,请即进行。”在信中,他解释了当年将萧红骨灰分葬两处的原因,要求暂时不处理在圣士提反女校的萧红骨灰。他指出:“惟在萧红香港逝世时,当时是日寇盘踞时代,但我估计日寇撤退,香港也不会很快收回。浅水湾按香港来说,不是葬地。如香港收回,自然无任何问题,我对香港是不信任的。因此,另有一部分骨灰是葬在圣士提反女校花园中。这是很少人知道的。是我怕万一萧红墓被帝国主义破坏,但这儿他们是不知道的。但这个骨灰只有我才能指出它的所在,而我们现在正在整风,我不能去港。所以,我虽把情况陈述出来,仍请贵会考虑,圣士提反骨灰暂不处理。香港最终会收复的,等收复再说。一个人想法未能周到,请组织上处理,我无意见。” 7月初,香港丽都酒店在萧红墓地一带开辟儿童游泳池,并且挖开了墓地一角。陈君葆得悉后,于7月4日致电谭宝莲,请她出面设法制止酒店的毁墓行为。谭宝莲、叶灵凤等先后与丽都酒店负责人商洽,结果暂停挖掘。
如果丽都酒店继续进行游泳池工程的施工,萧红墓必然会被全部拆毁。中英学会因此考虑由他们先行开挖,把萧红的骸骨或骨灰起出并保存起来。但据香港法律,迁移墓葬必须由死者亲属申请执照方可进行,但他们无法与端木蕻良取得联系。9日,陈君葆、谭宝莲、叶灵凤和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秘书屈布顿到浅水湾察看萧红墓被毁情况,然后他们一起到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在无法由死者亲属申请迁墓执照的情况下,由叶灵凤以死者生前友好身份签呈“迁葬申请书”。是日,陈君葆作诗《重过萧红墓》:
看尽鱼龙恨未消,
乱余无处问秦焦。
是谁此为埋香骨?
潮打丛沙慰寂寥!
白山黑水是君家,
魂梦应难忘永嘉。
记否土边闲岁月,
有人曾放束山茶?
12日,作协广州分会致函陈君葆:“顷接端木蕻良先生来函,谈及台端及谭宝莲女士等对萧红女士墓地的现状极为关注,并拟发动社会人士修建。惟鉴于日前报载浅水湾萧女士墓穴地区已为私人买受,业已动工修建一项建筑物,而内地戚友亦望毕生从事文学工作萧女士能归葬此间,以留一纪念之迹。”在此函中,作协广州分会委托陈君葆、谭宝莲代起萧红骨灰,并即移送广州。20日,新华社香港分社干部谭干将此信交给陈君葆。
在获得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的迁葬许可后,香港有关方面立即进行发掘工作。22日,香港政府市政卫生局代表和叶灵凤等人亲自到浅水湾萧红墓地看着工人挖掘萧红坟墓。“从上午10时开始至午间未曾发现任何迹象,直至下午再度开工时,3时许发现泥土中埋有一个金塔,小心掘出后,再用另外一个金塔盛着,用布包好,运到红厝房,等待日后送回广州。”23日,香港《新晚报》以《才华横溢遭天妒萧红骨灰移葬广州》为题,对萧红墓的挖掘进行了详细报道。为做好萧红墓的迁葬工作,香港文艺界人士和萧红生前好友组成了“香港文艺界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办理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返广州的有关事宜,主任委员是马季明、叶灵凤、陈君葆,委员有谭宝莲、曹聚仁、朱省齐、胡春冰、史得、侣伦、碧侣、张建南等26人。广州市文艺界和萧红生前好友组成了“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办理萧红骨灰在广州的安葬事宜。委员共11人,他们是欧阳山、杜埃、周钢鸣、端木蕻良、陈君葆、华嘉、黄新波、陈残云、黄谷柳、韩北屏、陈芦荻。其中,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大学教授陈君葆既是在香港成立的“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主任委员,又是在广州成立的“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委员,可见他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8月3日,香港文艺界60多人在九龙红磡永别亭举行了庄重的送别会。10时整,仪式开始,内容有行礼、献花、读祭文。由叶灵凤主祭,祭文是曹聚仁写的。亭子内墙壁中央悬挂着萧红微笑的遗像,下面放着一个浅赭色的骨灰木盒。遗像两旁挂着叶灵凤代表“香港文艺界迁送萧红骨灰返穗委员会”题写的挽联:
人赏奇文,证才气纵横,亦遭天妒;
魂归乐土,看山河壮丽,待与君同。
送别仪式后,由车队护送灵车到尖沙咀火车站,由叶灵凤、曹聚仁、阮朗等6名香港作家乘火车护送骨灰到深圳。作协广州分会派常务理事黄谷柳、陈芦荻和作协广州分会秘书王绍芬到深圳迎灵。双方代表在车站进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陈芦荻当即赋诗一首:
浅水湾头思祖国,
年年香岛掩诗魂。
归来此日居新卜,
文苑谁人不识君?
天长渺渺忆征鸿,
生死一场凄绝中。
此日桥头迎归骨,
故园花放等萧红。
同日下午,萧红骨灰由深圳运抵广州。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周钢鸣,作家周国谨、陈残云、易巩、符公望等到车站迎灵,随即送往别有天殡仪馆。4日,香港《大公报》以《广州作家深圳迎接萧红骨灰》为题,报道了3日香港方面送灵和广州方面迎灵的情况。
11日,陈君葆给即将在广州举办的“萧红同志迁葬悼念仪式”写了挽联:
南海待招魂,回头十六年间,听尽劫后风涛,剩有余灰征浩劫;
故山能到梦,极目三千里路,归来生死场地,好依云水慰平生。
15日下午,作协广州分会在广州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同志迁葬悼念仪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娄光琦,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华嘉、苏怡、李门,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达,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周钢鸣、常务理事周国谨、陈残云、秦牧、黄谷柳、韩北屏、陈芦荻等30多人出席仪式。迁葬仪式由周钢鸣主持,他在萧红灵前,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广州分会和“萧红遗骨迁葬委员会”,表示沉重的悼念。他指出,萧红“很年青的时候,她就以一个女战士的姿态出现”,“并开始了抗日的斗争生活”,特别是1934年萧红到上海后,“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和影响”,“提高了她的文学创作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使她后来陆续写出了几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以前更成熟,比较以前更优秀的作品。”迁葬仪式结束后,随即将萧红骨灰安放在广州银河公墓。
15日,端木蕻良(时在北京,未能出席迁葬仪式)在《广州日报》发表《纪念萧红,向党致敬》,文章说“在国家建设这么繁重,好多烈士、战士还没来得及迁葬的时候,党和政府托作家协会广州分会把亡妻萧红同志的遗骨迁葬到广州银河公墓。知道了这个情况,我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萧红,安息吧!你是银河里的一颗星,在党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光辉。”
16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分别发表《萧红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女作家萧红骨灰昨日迁葬本市银河公墓》的新闻报道。《南方日报》在报道中指出:“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最近,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的创议和积极筹备之下,并承留港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热心帮助,萧红的骨灰终于顺利迁回了广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