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本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创造出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智力产品,无论这个产品多么微小,哪怕是一篇论文,或是小小的一道题,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课堂上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他们的情趣尽情地展现。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精心准备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每一堂课,我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精心准备导言,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的重要意义和乐趣,激发他们巨大的学习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例如我在讲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又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在标题上做文章: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套子?是谁把他装入套子中的?今天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种套中人?”这些导语运用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有悬念的导言,促使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究原因,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活动,自由地探索知识和交流体验。创建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即以民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代替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与己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强制、苟求、压制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展现。 好奇心是创造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一个学生敢于对名家的作品提出异议,这就是难得的创新意识的表现。而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一切都给学生嚼烂,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讲《孔雀东南飞》,在疏通文字的前提下,学生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问题,如①焦母遣兰芝回家,兰芝是不是犯了“七出”中的哪一项?“七出”指什么?②“三从”中言“夫死从子”,但焦仲卿为何要从母呢?③焦仲卿夫妇为何不私奔而选择殉情呢?④焦氏夫妇的悲剧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相比,有何异同? 这是我就让他们分组讨论这些有创意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过程中他们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然后我再有针对性的启发讲解,往往讲解完之后,一部分同学为自己思维的正确而自豪;一部分同学则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我再引导他们总结思路,总结错误的原因。每一节课后,都会有学生告诉我,这样的课太过瘾了,太长知识和能力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于不会受到压抑,思维在自由的喷发,在活跃的奔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变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善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做老师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上台讲解的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三、把评判作业的权利让权给学生
  学生细作,一般情况下我都只批改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学生评判。我让学生互做老师,互看互改习作,写上评语,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都有让别人认同,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因此,他们在看作文时非常负责,非常认真。另外,我还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看作业的体会,暴露其所看作业中出的一些问题,然后大家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或不足之处以供借鉴。在辅导、批改作业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见解特别新颖深刻,值得推广,这时我就布置该同学做好上台讲解的准备;并且学生如果对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讲解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随时上台讲给大家听。在这过程中不是某人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靠他们自己一点点地摸索,靠自己的思考,他们被自己的点点进步鼓舞着,欢欣雀跃着,他们发现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潜力和创造力。这时,我们创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创新教育的途径,譬如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忽如一夜春风来”传遍各地校园,走进了课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多维互动式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自改革以来,在由接受教育向自主探究教学的转变过程中我大胆尝试,虚心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铺设了一条宽阔的道路,并客观分析了组际交往、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期刊
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改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新课型,构建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探讨课是一种由教师提供素材,全体学生共同探讨,积极思维,寻求问题解决途径的新课型。首先,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四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其次,它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方法,增强探究意识,进一步
期刊
情感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婉约;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
期刊
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
期刊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对于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化”是现代语文教学观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头脑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会学习、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当前普遍存在的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客观存在的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实
期刊
【摘要】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训练方式。  【关键词】 朗读;训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用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不就是“读”的道理?但在小学
期刊
【摘要】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在重视教的方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并实现这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关键词】 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的
期刊
【摘要】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期刊
我教初一年级第一节语文课时,注意抓住契机和学生心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不怕献丑,抛砖引玉,也敬请各位同仁不吝将金点子好窍门与我们资源共享,合作教学。  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  2、初步明确语文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3、大致了解本期语文学习要求及目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学生一进入新的学校,往往是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文学习的误解。我们教师在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