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晚稻病虫害将偏重发生
在下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上,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区、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对下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
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0.7亿亩次。其中,“两迁”害虫在淮河以南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在长江中游、西南中北部稻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在西南、东北以及江南和华南部分稻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纹枯病在大部稻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等稻区有回升趋势。
(摘自《农民日报》)
今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意见出台
近日,农业部下发了《2013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了生猪良种补贴的相关标准:补贴范围和数量为能繁母猪1640万头;补贴对象为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养殖场;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使用4份精液,每份精液补贴10元;补贴品种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家批准的引进品种,以及培育品种和地方品种;补贴程序为由各项目县确定供精单位,供精单位按照补贴后的优惠价格向养殖者提供精液;项目县选择标准为新增项目县选择能繁母猪存栏在2万头以上、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在50%以上。
(摘自农博网)
科学家研制出抗旱“植物生长调节剂”
通过巧妙地模仿植物自身的“抗旱激素”工作原理,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够抗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可以帮助植物锁住叶面水分、减少蒸发。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研究员介绍,植物的生根、发芽、分枝、成熟、落叶等生长过程,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脱落酸”是最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也被称为“抗旱激素”。
解析“脱落酸”的工作原理是朱健康多年来从事植物抗逆生理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2009年,他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合作,成功解析了“脱落酸”受体蛋白的结构。借助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脱落酸”受体蛋白,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方法,从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成功筛选得到“脱落酸”受体的激动剂AM1。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养殖户看好笋壳鱼市场前景
尽管今年以来笋壳鱼的市场价格有所下滑。然而,珠三角地区养殖户依然看好这个品种,部分养殖户扩大养殖面积,预计在明年迎来好收成。
据悉,珠三角地区是笋壳鱼养殖的主要区域,品种有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杂交笋壳鱼等。该鱼类作为高档水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今年春节过后,笋壳鱼价格有所下滑。目前,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杂交笋壳鱼的塘头批发价约为80元/千克、40元/千克、34元/千克。
尽管价格暂时下滑,利润走低,但是中山市坦洲、三角、东凤等镇区等地养殖户仍看好这个品种,养殖热情不减。根据业内反馈信息看,这两年广东省的笋壳鱼养殖形势和价位都不错,2013年投苗的人预计会更多。广东笋壳鱼养殖面积2万~3万亩,年投苗量为5000万~1亿尾。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黑龙江省两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审定
农业部日前发布公告,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全国申请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进行了审定,黑龙江省“牡丹江秣食豆”和“松嫩秣食豆”两个新品种通过审定。据了解,今年全国仅有9个新品种通过审定。
松嫩秣食豆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申报,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其适宜在东北、内蒙古东部等类似地区种植。由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及其团队申报的牧草新品种牡丹江秣食豆得到了委员会的广泛好评。据介绍,牡丹江秣食豆是以1994年在牡丹江市穆棱县采集到的野生秣食豆种子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混合选择法,经过连续10年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牧草新品种。其种植管理方式上与大豆极为相似,和青贮玉米混播混收,可提高青贮饲草品质和产量,从而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畜牧产品竞争力。在东北小麦主产区,在7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完成后至9月中旬,复种一茬生长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地力恢复,还可收获优质饲草,缓解草畜矛盾,提高养殖效益。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杜仲功能饲料研究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林科院在杜仲功能饲料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我国畜禽饲料中抗生素和激素等添加剂滥用等问题,利用杜仲叶等药用植物剩余作物为原材料,生产出一种新型功能饲料,通过喂养畜禽,能够明显改善畜禽肉质、禽蛋质量和口感,有效增加畜禽肉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提高瘦肉率,使生肉结实有弹性,熟肉软而嫩,其中鸡蛋胆固醇降低11.60%~20.69%,鸡皮中羟脯氨酸含量提高50.29%。更重要的是,饲喂该功能饲料后,显著提高了畜禽免疫力,大幅度降低了由于家畜、家禽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对人体造成的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为我国饲料产业提供了一种健康型功能饲料,为我国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开拓了有效途径。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我国肉鸡“地下养殖”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
近日,肉鸡地下立体智能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畜牧兽医局组织的技术和项目鉴定,专家认为,“地下养殖”攻克了多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养殖技术空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山东鲁南牧工商有限公司完成的肉鸡地下立体智能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成果鉴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地下养殖模式解决了畜牧业与农业争地的问题,给耕地增加提供了新的途径;解决了养殖业大量用药致使产品不安全的隐患,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对控制疫病传播,减少养禽业损失,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是养禽业的革命性创新。 成果鉴定委员会成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专家逯岩表示,肉鸡地下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养殖占用土地资源,养殖区地上土地复耕率高达92%,土地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利用地下四季恒温优势,并借鉴中央空调设计原理,解决了鸡舍内温差较大、通风不均、空气质量差异大的技术难题;综合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控制和喂料、饮水等饲养管理的自动化控制,消除了人为因素对饲喂、环境控制等造成的影响。
经对比,地下养殖模式肉鸡成活率由地上的89.18%提高到97.24%;料肉比由地上的1.88∶1降低到1.73∶1;只均重由地上2.31千克增加至2.82千克;只均防疫费用由地上1.57元降至0.49元;只均养殖费用由地上5.47元降至3.85元。
(摘自农博网)
大花蕙兰切花生产量极少 发展前景广阔
据调查,目前世界大花蕙兰切花总产量约900万支,产地主要集中在日本、荷兰、新西兰、越南,其中日本年产500万支、新西兰100万支、荷兰300万支,其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巴西和日本市场。近两年,因生产成本、气候等因素影响,世界大花蕙兰切花产量越来越少,新西兰产量缩减50%,南非由300万支减至零,产销失衡使得大花蕙兰切花的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大花蕙兰切花生产集中在云南,年产量仅20万支左右,生产企业主要有江川庆成公司、云南英茂公司等不到5家,其他盆花生产企业有零星产品供应,但都属因盆花滞销或其他原因未进入市场时,从盆花类产品上剪切下来当作切花。自2003年起,庆成公司在玉溪市江川县进行大花蕙兰切花种植,目前是全省产量最大的大花蕙兰切花种植商,品种主要以红、黄、绿、粉色为主,其中黄色和绿色品种在国内较为畅销,而白色在日本最受欢迎。
据了解,大花蕙兰切花从种苗下种到采花需要三五年,每株年产切花4~5枝,种苗3年一换,在目前市场切花供不应求盆花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大花蕙兰切花比盆花效益好,市场前景也更为广阔。
对于大花蕙兰切花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云南的大花蕙兰生产企业总结原因如下:一是大花蕙兰盆花还处于发展高峰,销售利润相对较高,生产者不愿意投入此领域;二是缺乏优质、高产的切花品种;三是切花产品投资收益时间长,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大花蕙兰切花产量难以批量稳定供给;四是保鲜、运输等环节还存在技术瓶颈;五是消费市场培育力度小,花店、婚庆公司以及花艺活动尚未发挥其引领消费的作用。
(摘自农博网)
化肥品种跌势明显
今年化肥主要品种如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复合肥等价格受供应量大、国际化肥价格下滑、成本下滑等因素影响而一直维持震荡下行趋势,部分产品跌幅较大。如化肥中影响力最大的尿素,较去年同期价格跌幅超过20%;45%硫基复合肥,较去年同期价格下降13%左右,最近多数产品价格仍然存在下滑趋势。
玉米将迎来全年最大用肥季,追肥启动将消化产量,其中最重要的化肥品种是尿素和复合肥,因为玉米为喜氮作物,所以夏季作物用复合肥以高氮肥为主。目前多地正在销售尿素和复合肥以准备后期的追肥。从目前来看,化肥生产企业将承担价格下滑的损失,生产企业利润被压缩。另外一些经销商对行情判断失误,前期高价囤货也造成了一定损失。
为此,建议农户在这次化肥价格下滑期间,尽量不要急于采购,因为未来化肥市场很多产品还有下滑空间。建议基层农户按需采购,尽量不要存货,同时也可联合周边农户批量采购,以便降低采购成本。
(摘自农博网)
在下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上,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区、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对下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
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0.7亿亩次。其中,“两迁”害虫在淮河以南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在长江中游、西南中北部稻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在西南、东北以及江南和华南部分稻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纹枯病在大部稻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等稻区有回升趋势。
(摘自《农民日报》)
今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意见出台
近日,农业部下发了《2013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了生猪良种补贴的相关标准:补贴范围和数量为能繁母猪1640万头;补贴对象为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养殖场;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使用4份精液,每份精液补贴10元;补贴品种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家批准的引进品种,以及培育品种和地方品种;补贴程序为由各项目县确定供精单位,供精单位按照补贴后的优惠价格向养殖者提供精液;项目县选择标准为新增项目县选择能繁母猪存栏在2万头以上、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在50%以上。
(摘自农博网)
科学家研制出抗旱“植物生长调节剂”
通过巧妙地模仿植物自身的“抗旱激素”工作原理,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够抗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可以帮助植物锁住叶面水分、减少蒸发。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研究员介绍,植物的生根、发芽、分枝、成熟、落叶等生长过程,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脱落酸”是最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也被称为“抗旱激素”。
解析“脱落酸”的工作原理是朱健康多年来从事植物抗逆生理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2009年,他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合作,成功解析了“脱落酸”受体蛋白的结构。借助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脱落酸”受体蛋白,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方法,从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成功筛选得到“脱落酸”受体的激动剂AM1。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养殖户看好笋壳鱼市场前景
尽管今年以来笋壳鱼的市场价格有所下滑。然而,珠三角地区养殖户依然看好这个品种,部分养殖户扩大养殖面积,预计在明年迎来好收成。
据悉,珠三角地区是笋壳鱼养殖的主要区域,品种有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杂交笋壳鱼等。该鱼类作为高档水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今年春节过后,笋壳鱼价格有所下滑。目前,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杂交笋壳鱼的塘头批发价约为80元/千克、40元/千克、34元/千克。
尽管价格暂时下滑,利润走低,但是中山市坦洲、三角、东凤等镇区等地养殖户仍看好这个品种,养殖热情不减。根据业内反馈信息看,这两年广东省的笋壳鱼养殖形势和价位都不错,2013年投苗的人预计会更多。广东笋壳鱼养殖面积2万~3万亩,年投苗量为5000万~1亿尾。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黑龙江省两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审定
农业部日前发布公告,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全国申请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进行了审定,黑龙江省“牡丹江秣食豆”和“松嫩秣食豆”两个新品种通过审定。据了解,今年全国仅有9个新品种通过审定。
松嫩秣食豆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申报,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其适宜在东北、内蒙古东部等类似地区种植。由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及其团队申报的牧草新品种牡丹江秣食豆得到了委员会的广泛好评。据介绍,牡丹江秣食豆是以1994年在牡丹江市穆棱县采集到的野生秣食豆种子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混合选择法,经过连续10年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牧草新品种。其种植管理方式上与大豆极为相似,和青贮玉米混播混收,可提高青贮饲草品质和产量,从而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畜牧产品竞争力。在东北小麦主产区,在7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完成后至9月中旬,复种一茬生长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地力恢复,还可收获优质饲草,缓解草畜矛盾,提高养殖效益。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杜仲功能饲料研究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林科院在杜仲功能饲料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我国畜禽饲料中抗生素和激素等添加剂滥用等问题,利用杜仲叶等药用植物剩余作物为原材料,生产出一种新型功能饲料,通过喂养畜禽,能够明显改善畜禽肉质、禽蛋质量和口感,有效增加畜禽肉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提高瘦肉率,使生肉结实有弹性,熟肉软而嫩,其中鸡蛋胆固醇降低11.60%~20.69%,鸡皮中羟脯氨酸含量提高50.29%。更重要的是,饲喂该功能饲料后,显著提高了畜禽免疫力,大幅度降低了由于家畜、家禽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对人体造成的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为我国饲料产业提供了一种健康型功能饲料,为我国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开拓了有效途径。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我国肉鸡“地下养殖”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
近日,肉鸡地下立体智能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畜牧兽医局组织的技术和项目鉴定,专家认为,“地下养殖”攻克了多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养殖技术空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山东鲁南牧工商有限公司完成的肉鸡地下立体智能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成果鉴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地下养殖模式解决了畜牧业与农业争地的问题,给耕地增加提供了新的途径;解决了养殖业大量用药致使产品不安全的隐患,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对控制疫病传播,减少养禽业损失,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是养禽业的革命性创新。 成果鉴定委员会成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专家逯岩表示,肉鸡地下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养殖占用土地资源,养殖区地上土地复耕率高达92%,土地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利用地下四季恒温优势,并借鉴中央空调设计原理,解决了鸡舍内温差较大、通风不均、空气质量差异大的技术难题;综合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控制和喂料、饮水等饲养管理的自动化控制,消除了人为因素对饲喂、环境控制等造成的影响。
经对比,地下养殖模式肉鸡成活率由地上的89.18%提高到97.24%;料肉比由地上的1.88∶1降低到1.73∶1;只均重由地上2.31千克增加至2.82千克;只均防疫费用由地上1.57元降至0.49元;只均养殖费用由地上5.47元降至3.85元。
(摘自农博网)
大花蕙兰切花生产量极少 发展前景广阔
据调查,目前世界大花蕙兰切花总产量约900万支,产地主要集中在日本、荷兰、新西兰、越南,其中日本年产500万支、新西兰100万支、荷兰300万支,其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巴西和日本市场。近两年,因生产成本、气候等因素影响,世界大花蕙兰切花产量越来越少,新西兰产量缩减50%,南非由300万支减至零,产销失衡使得大花蕙兰切花的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大花蕙兰切花生产集中在云南,年产量仅20万支左右,生产企业主要有江川庆成公司、云南英茂公司等不到5家,其他盆花生产企业有零星产品供应,但都属因盆花滞销或其他原因未进入市场时,从盆花类产品上剪切下来当作切花。自2003年起,庆成公司在玉溪市江川县进行大花蕙兰切花种植,目前是全省产量最大的大花蕙兰切花种植商,品种主要以红、黄、绿、粉色为主,其中黄色和绿色品种在国内较为畅销,而白色在日本最受欢迎。
据了解,大花蕙兰切花从种苗下种到采花需要三五年,每株年产切花4~5枝,种苗3年一换,在目前市场切花供不应求盆花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大花蕙兰切花比盆花效益好,市场前景也更为广阔。
对于大花蕙兰切花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云南的大花蕙兰生产企业总结原因如下:一是大花蕙兰盆花还处于发展高峰,销售利润相对较高,生产者不愿意投入此领域;二是缺乏优质、高产的切花品种;三是切花产品投资收益时间长,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大花蕙兰切花产量难以批量稳定供给;四是保鲜、运输等环节还存在技术瓶颈;五是消费市场培育力度小,花店、婚庆公司以及花艺活动尚未发挥其引领消费的作用。
(摘自农博网)
化肥品种跌势明显
今年化肥主要品种如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复合肥等价格受供应量大、国际化肥价格下滑、成本下滑等因素影响而一直维持震荡下行趋势,部分产品跌幅较大。如化肥中影响力最大的尿素,较去年同期价格跌幅超过20%;45%硫基复合肥,较去年同期价格下降13%左右,最近多数产品价格仍然存在下滑趋势。
玉米将迎来全年最大用肥季,追肥启动将消化产量,其中最重要的化肥品种是尿素和复合肥,因为玉米为喜氮作物,所以夏季作物用复合肥以高氮肥为主。目前多地正在销售尿素和复合肥以准备后期的追肥。从目前来看,化肥生产企业将承担价格下滑的损失,生产企业利润被压缩。另外一些经销商对行情判断失误,前期高价囤货也造成了一定损失。
为此,建议农户在这次化肥价格下滑期间,尽量不要急于采购,因为未来化肥市场很多产品还有下滑空间。建议基层农户按需采购,尽量不要存货,同时也可联合周边农户批量采购,以便降低采购成本。
(摘自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