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在自我抵抗中成长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屏前的克制、平静背后,柴静有一套正在实践中的采访逻辑。自我与自我的抵抗,是其中的一部分。
  
  两个“柴静”在不自觉中较劲
  
  柴静和“柴静”长得别无二致。
  前一个生于197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后一个则只有当这个记者采访时才准时出现。
  是“她”在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问答。“她”是她的战斗版和加强版,“她”会做出超出她经验之外的反应,这些反应令她意外和吃惊,但她总是发现,“她”比她更对。
  “你知道在赛马跨越障碍的时候,最佳赛手的心态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采访前我做准备,有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办,通常智力不能抵达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得信任一下那个叫柴静的人,她更接近直觉,你别拉缰绳。”
   2011年11月8日,记者节,在央视旧台址附近的一间咖啡厅,柴静如此向记者描述她的工作体验。过去三个月中,她于每周日晚22时36分,坐镇新改版的央视《看见》节目。节目制片人李伦欣然告诉记者,《看见》已经“小幅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这对一档仍在边做边找定位的新节目来说,令人欣慰。
  但她最近常常不喜欢“她”。尤其是李阳家暴事件那一期,她打几个电话问反馈,朋友都说好,但“电视上这个人就是让我不舒服”。
  在那次采访中,李阳突然把话题引向柴静,试图寻求共鸣和佐证:“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得选择的。”
  柴静未置可否:“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尽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父母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
  柴静笑起来,加大了自己的分贝:“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亲密,她把手心贴在一起。
  看过播出后,柴静对两个回合的口舌之辩耿耿于怀。跟李阳悄然形成的对立,让屏幕前的她着实沮丧。对面发来一个力,她急于用一套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反击回去,她说这是在《新闻调查》时期对抗性采访形成的习惯。
  “我以前有一个特点是反问比较多,但我现在看到另一种可能,不去问‘难道不是怎么怎么样吗’,而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他对家庭的看法跟我不同,但不同又怎样呢,你只需要去了解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就这两个问题就够了。对方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让你意外。”
  “你想,若是托尔斯泰采访李阳,他会意外吗?”她频频问同行。
  托尔斯泰被柴静频频提起。《安娜•卡列尼娜》正被她视为自己当下的“圣经”。来《看见》后,每次出差柴静都带这本书,在空白处做做笔记,慨叹“虚构可以比人生更真实”。她说,这导致她现在的选题有一种“文学感”。
  
  从矫情文艺女到思辨女主持
  
  柴静声名鹊起于湖南某电台的一档深夜节目。当时她刚从长沙铁道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会计。在那个电台节目对学生群体有着巨大入侵力的年代,柴静读文章,播音乐,迷倒湖南众生。节目的片尾曲是郑智化的《让我拥抱你入梦》,痴男怨女们常在其中落泪,心绪难平。她后来写了书,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小女生的文艺气总是吃香的。柴静在博客里写她1998年刚来北京时的经历,碰见的男青年经常都是三句话,“我漂在北京,我是搞艺术的,我总有一种想死的冲动。”有的还有第四句话,“你们学校在哪儿?要不我到你们食堂找你吧。”
  于丹曾说,逢年过节,她的手机里总有看不过来的长长祝福,但柴静的短信令她独钟,常常就是六个字:姐姐,岁月静好。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看过不少柴静的节目,他把柴静称作“电视人里少有的有逻辑思维的人”。“她跟采访者的情感碰撞是很丰富的,虽然表面上冷静,但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信号传递出来。”杨禹说:“我能感觉到她的问话,外松内紧。她自己绷得比较紧,需要缜密地推动她的谈话,有时显得刻意。”
  《看见》采访药家鑫父亲药庆卫时,药父讲述了一个细节:在父子短暂的最后一次见面中,药家鑫提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但他没同意。
  “我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药庆卫向柴静复述他的原话。
  这时柴静没有看他,也没看镜头,低着头说了一句:“那个话可能他听了也很难受。”
  在摄影机取景框以下,观众看不见的位置,柴静正用笔尖扎着自己的手背,以求克制。“我有情动于中、不能自已的瞬间,而且流露了。”柴静说,“我大致能体会药家鑫当时的心情,他想有最后的救赎,或者留点什么,但是被用一种挺刺激的方式拒绝。我也理解这个父亲,他一直在激愤的痛苦中,所以我当时的感受是一种很深的无奈:这就是人的悲剧的来源。”
   但她也有自己的倔强。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专升本时,她在一家知名文化类杂志实习,月工资300块。她去中科院植物所采访,被研究员对物种的天然喜爱打动,交上的稿件题为《棉田里的守望者》。
  编辑看了很快回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你去编译一点国外的资料。”柴静不解,作了点小抗争。编辑还是坚持:“你改不改?”柴静说不改。电话挂断了,她也没再去。
  
  与外界绝缘的天真
  
  柴静在四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常提及多位名人,引述其名言,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宾诺莎、歌德、梵高、赛德克•巴莱、安德森•库珀、顾准、胡适,也不时迸出一些书面语,如桎梏、轻慢、湍急、遇合。
  采访就像打太极,你来我往,耗费太多精力,因此,柴静笑着说,“生活中,我比较八卦。”说“八卦”其实就是天真,只是这种天真与外界绝缘。
  平常柴静多出现于一帮“老男人”的饭局中,饭局中时而有人喝到吐,而柴静则是那个一会儿拿扫帚一会儿拿拖把清理现场的人。
  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柴静却不以为然:“你们怎么知道没有比我更穷的主持人?这个说法不准确。”她认为,“这个职业理应给人生存比较有尊严的报酬,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
  她至今没在北京买房。十多年来一直住在最初租的房子里,但这不说明什么。钱这东西跟能力、跟道德都没多大关系。她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挺适度的吧。女孩子嘛,压力没有那么大,够自己生活了,就很好啊。”
  她一年有二百多天在全国各地出差,她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约会,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生活中,柴静柔软,没有方向感,极爱丢东西:手机、钱包、笔记本。有时和友人一起喝咖啡,她抢着买单,一掏兜,发现忘带钱包了。《看见》编导范铭说:“她生活和工作是两个状态,上节目她头脑清楚,算账特别快,每次讨论选题,能以环环相扣的强大理性说服他人。可一到生活,她自理能力差。所以大家喜欢保护她,宠着她。”
  也许正是她生活中的这种漫不经心,工作中的全力以赴,短短几年,她就取得了令人仰视的硕果:2003年获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称号,荣获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2008年获东方卫视感动中国绿色人物称号;2009年成为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10年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
  而柴静依然云淡风轻,她只想尽力做好现在的工作,与同事们一起,把《看见》打造成为一个直抵人心的王牌栏目。(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张秀格)
其他文献
“白骨精”小心莫名酸痛    李女士精明能干,是叱咤职场的“白骨精”。最近工作忙,她身体开始莫名其妙地疼痛,先是颈部痛,接着腰痛、关节痛、肌肉痛,继而全身痛,晚上睡不好,连工作都难维持,只好休假。  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缪佳解答:李女士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  这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风湿痛,以纤维组织、肌肉、肌腱附着和毗邻软组织疼痛、压痛和僵硬等为特征。多为渐进性、弥漫性,具有“酸痛”性质。
期刊
不负我心 著 古吴轩出版社  爱,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爱情需要耐得住寂寞,亦需要宁缺毋滥的坚决。     精 彩 锦 句    “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是张爱玲的寂寞——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那人却是归彼大荒去也。”这是三毛的寂寞——情无所寄,如孤坟千里,无处话凄凉。   “如
期刊
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更不是父母愿望的载体,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横加干涉不是爱,不过是以爱的名义,自私地实施绑架。    儿子退学惹怒父亲    林培成觉得自己一生都很不得志。  1955年出生于上海一户普通人家的林培成,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不得不进工厂打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他与小他两岁的上海女子周梅芬结了婚,1982年12月,儿子林向坤出生。  儿子一天天长大,林培成心中
期刊
有一篇文章叫《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文字不长,收在王小波的杂文集里。主角是一头猪,它不太想受到猪圈的约束,总是跳出去寻找自己的自由生活,经常还学下班的汽笛声,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而人们总是说不知道猪叫与汽笛正常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当领导们不能忍受、打算把这家伙就地正法的时候,它跑了,最后成了野猪。  作为一个70后,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能够回忆起来的、不多的几本影响了我一生的
期刊
我尝试着分析加菲猫幸福的原因,或者说,别人认为它幸福的原因。我知道,很多人对这头肥猫嫉妒得发狂,恨不能化身为它,这也包括了我。  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加菲猫似乎拥有长久的、稳定的、单纯的幸福关系,这是人类所不能比拟的:主人乔恩似乎永远无条件地爱它,哪怕它再胖再懒再坏,最多哀求它少吃一点;狗狗欧迪似乎随时准备着被它从桌子上踢下去,几乎不懂得反击,甚至享受被它欺负的感觉;阿玲和它永远处在调情的阶段,
期刊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莫愁智慧女性》杂志上的许多文章,都表现了这个细胞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人的丰富和多元,我和周围的朋友都非常爱读这本杂志,既让我们从中探视人生、了解人性、触摸温情,更是从中找到了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特别是为了维护家庭这一社会小细胞的良性运转,《莫愁智慧女性》的许多文章拓宽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法律援助”的文章,可读性和实用性以及指导性都很强,我结合实际,多思多想,帮助一
期刊
2011年9月25日,非洲首位女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旺加里马塔伊在肯尼亚内罗毕去世了。  回顾她的一生,有激情,有热泪,有流血,也有斗争。女儿万吉拉马塔伊说:“我母亲的体内奔涌着火焰般熊熊燃烧的激情,并且她希望能以此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马塔伊确实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 一个人和3000万棵树    “栽一棵树难吗?”这是马塔伊每次演讲开头必讲的一
期刊
看不惯新事物,你老了;辱骂新事物,你完了。  ——丁聪    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  ——女人一生这样度过     1.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冲突,而是厌倦。2.工作时不为钱分心,钱反而会来得更快。3.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不如真名妓。4.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
期刊
2011年3月,日本震后,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原本就已经复苏乏力,现在无异于雪上加霜,工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失业率陡增。  日本东京北郊有一家水果店,生意一直很好。老板谷平佳一是营销高手,他经常变换营销方法吸引消费者购置水果,但大地震后,生意每况愈下,直至无人问津。如何找到转机,谷平佳一费尽心机。  他曾经在苹果的表面下足了工夫,比如将漫画和山水画嵌在苹果表面,但收效甚微,日本百姓
期刊
据统计,未来5~10年,中国三分之二的民企将面临富二代接班问题,在接班人培养上,过度扶持与过度磨砺,都不是明智之举。    张海英是吉林延吉市身价数千万的女富豪,她的丈夫庸俗无能、好吃懒做,为避免儿子重蹈丈夫的覆辙,儿子大学毕业后,她对儿子采取了一系列“磨砺”接班人的培养计划。可最后,儿子却和她反目成仇。     女富豪制订磨砺亲子计划    现年54岁的张海英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农村。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