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其称为“肃慎”,“挹娄”是其在汉代时期的称谓,“勿吉”是其在南北朝时期的称谓,“靺鞨”是其在隋唐时期的称谓,“女真”是其在辽、宋、元以及明时期的称谓。在十六世纪末,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满族散居于全国各地,以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足最多,因此对东北地区的宗教、民居、饮食、服饰以及语言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文化影响
  前言:东北地区可以说是满族人的故乡以及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就是其最早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经过不断的演变、融合以及发展,其文化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赫哲族等等,最终独具特色文化,其可以具体体现在宗教、民居、饮食、服饰以及语言等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几个层面对满足文化进行阐述分析,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壮大、强盛、文明,其语言和文字是做好的证明。满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从语言理论上看,其系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族建立了清朝后,其个各代君王都大力推行学习满语、使用满语的政策,但是由于满足相对于汉族人数较少,满语文化最终被汉语文化所取代。现如今,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基本没有了学习满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大部分都利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满族语言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大部分满族人都居住与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语言自然会产生影响。
  1 在地理名词的称谓方面,有很多通过满族演变而来,具体如,位于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其就是由满足语言音译过来的,满语中,玩达具有“梯”的意思。再有,“吉林”这个名字也是从满语中音译过来的。最早,满族人将吉林称为“吉林乌拉’,后来经过不断演变,简称为“吉林”。
  2 东北地区的方言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但是其实很多都是受到满语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有很多满语通过汉语言的音译,不断改造、演变最终形成今天东北地区独有的方言,典型的如“秃噜”,就是有满语音译过来的,具有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或者食言的意思。再例如“戈愣子”也是从满语中演变而来,主要是指脾气古怪,不合群的意思。这些语言早已经融入东北方言系统之中,因此,即使是身在东北地区的居民也很少察觉,以为原本就是汉语言。
  二、满族服饰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满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具有其相应的特色,满族服饰也不例外,其具有独树一帜,高雅华丽的的特点。其不仅对东北地区的服饰有强大的影响,甚至对我国整体的服饰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今,最被大家所熟知的旗袍,就是从满族服饰中逐渐演变而来。在清朝时期,最盛行的服装就是“袍服”,基本上一年四季都会“袍服”。“袍服”被分为很多中类别与样式,“旗袍”就是其中一种,最初的旗袍,不仅限于女性来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演变,男旗袍基本已经不见了,只剩下女性旗袍,这是比较典型的满族服饰文化,现如今,全国地区都有旗袍的出现。另外,一个比较典型且影响比较大的满族服饰是“坎肩”。最初满族服饰的坎肩,服饰不满了花卉与花纹的图案。坎肩一般分为皮、夹、棉几个种类,具有良好的保暖功能,经过逐步的演化,又出现常服、礼服的区别。最后,满族服饰上的花纹也是独具特色的,例如,花草图案、鹿、鹤、龙凤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图案。
  (二)满族服饰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东北是我国著名产粮区,先前生活在这里满族需要进行大量劳作,为了便于劳作,满族人把其自身袍服进行改良,长度进行缩短,以便于在田间行走,但是上身部分没有多少改变,仍然是高脖领,扣子也是采用旗袍盘扣。这种旗袍对东北区人民穿着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如今,还有不少妇女在田间依然穿着此种服装。
  三、满族饮食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风情以及特色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情况下,饮食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面是满族饮食中最为常见的,满族的面食文化具有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品种繁多的特点,具体包括:炸糕、豆面卷、绿豆糕、萨其玛等等。满族将面食成为“饽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清朝时期,“饽饽”是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窝头”,现如今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美食。由于北方地区较为寒冷,因此满族人形成饮酒的习惯,同时对奶制品也是情有独钟。再有,满族人在吃饭时,如果长辈不吃,晚辈绝不可以开餐。
  (二)满族饮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现如今东北地区有很多饮食文化都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演变的,其中比较典型,在除夕夜吃饺子时,一般都会在饺子中放一枚硬币,吃到硬币的人表示这一年都顺顺利利,吉祥如意。此种习俗就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衍生过来的。另外,东北最常见的菜肴酸菜也是从满族文化中演变而来的,由于东北地区寒冷,为了储存白菜逐渐形成后来人们常吃的酸菜。
  四、满族民居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民居文化
  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民居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文化表象。满族民居具有其独有的特色,一般将满族民居成为“斗室”,或者叫“口袋房”。之所以会形成“口袋房”,主要是过去满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穴居建筑,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口袋房”。比较典型的“口袋房”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口袋房的主要特点是:一般由三四间屋,坐北朝南,房门一般在东端南边开,这对于保暖非常有利,如同口袋一般。满族人一般喜欢睡火炕,南北大炕,一般西边还有一条窄炕,主要利用其供奉自己祖先神宗。
  (二)满族民居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无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汉族还是满族以及其他民族,都住进了楼房。但是现如今,农村地区民居很多地方都是由最初的满族文化衍生出来的,如东北农村典型的火炕,坐北朝南,东端南边的瓦房等等。
  五、满族宗教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典型的宗教文化就是“萨满教”文化。“萨满教”文化在其先民时期就已经形成。其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生育居住、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举行萨满仪式。另外,人民所熟知的跳神、神歌等等,是典型的“萨满教”文化。
  (二)满族宗教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东北地区已经基本没有真正的萨满了。但是由“萨满教”而衍生出来的艺术在东北地区影响非常大。如,“萨满教”中跳神、神歌这种形式,在“二人转”的舞台上以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另外,一些东北地区独有的歌曲、舞蹈等等,也是从“萨满教”中衍生而来的。
  总结:本文主要针对满族文化中宗教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语言文化进行分析阐述,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希望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以及现如今东北文化形成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红.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1:143-146.
  [2]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王海霞.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常慧.东北传统民居文化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歌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创作背景 、作曲家的风格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 ,探讨了这首咏叹调在演唱中人物情感表现和技术运用的方法 ,并着重对作品花腔部分的演唱技巧进行了阐释 ,从而为声乐学习者更好地演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咏叹调;花腔女高音;朱丽叶;情感;气息;表现力  绪论:以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经典爱情故事为题材,该题材也大量的出现在电影、话剧 、舞
期刊
【摘要】:神话是人类先祖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积淀,也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是两大最主要的神话体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两大神话的不同点,从中体会中西方神话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其对现代人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差异;对比  一、引言  “神话”一词,英文为“myth”,起源于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逐步加快,我国农民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远离家乡涌入城市,这就使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而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去解决,所以本文以黑龙江省兰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感情危机进行剖析,旨在解决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婚姻质量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  丈夫长
期刊
【摘要】:目前,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大范围的城市开发和城市拆迁,对于西安市来说,近代的建筑遗址没有像古建筑遗址那样得到重视。因此,当前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与规划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设计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西安市的七贤庄地区,位于明城墙内的东北部,对于这一地带的景观保护是当下重中之重的问题。  【关键词】: 遗址保护;历史建筑重振;环境保护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历史背景  1.1研究对象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今年来有很多的民歌比赛相继举行。本文以原生民歌走进专业院校能的意义为依据,从什么是原生民歌比赛、原生民歌走进专业院校的原创性、原生民歌在专业院校比赛的规范性、为什么要在专业院校举办原生民歌比赛四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原生民歌比赛;原创性;规范性;意义  一、原生民歌比赛  (一)原
期刊
【摘要】:在大多数读者心中,鲁迅是经典作家,却不是经典翻译家。他不像林纾、朱生豪那样所有作品问世时即轰动一时,成为经典。至于学界对于鲁迅“翻译家”的定位,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是一个在翻译实践中摸索的开拓型翻译革命者。鲁迅从1903年的翻译处女作《斯巴达克魂》开始,一直持续到1936年最后一篇未尽译本《死魂灵》,在这33年的翻译实践中,他有一半时间从事翻译和翻译的组织
期刊
【摘要】:本文透过分析后殖民的理论,主要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出发。在归化中进一步从几个具体翻译方法来分析葛浩文的翻译手法,从而更好理解莫言作品获奖原因及在后殖民背景下中国翻译及文化的出路。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红高粱家族》;翻译策略  一 后殖民翻译理论及《红高粱家族》中翻译策略分析  后殖民翻译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一种解构性的理论批评话语,它源自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承袭了后
期刊
【摘要】:《茶花女》是于1848年问世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品,1899年由林纾和王寿昌译  入中国,并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部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而此部翻译作品也成了多年来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进行了研究探索,主要集中在对其主人公的形象研究、悲剧命运研究等着重于内容的
期刊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意识形态作为制约翻译的重要因素,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起着操控作用。因鲁迅生活年代的复杂性,其翻译活动必定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对鲁迅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操控;鲁迅;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出后,翻译研究的中心应该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设计管理学科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设计管理学科分析认识,利用对比的手法,使得读者对设计管理有较强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服装设计  一、早期的设计管理学科认识  早期的人们认为设计管理学科是无聊乏味的,空虚的,毫无头绪的,甚至有些不认可的。设计管理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大学的时候对于此课就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