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其称为“肃慎”,“挹娄”是其在汉代时期的称谓,“勿吉”是其在南北朝时期的称谓,“靺鞨”是其在隋唐时期的称谓,“女真”是其在辽、宋、元以及明时期的称谓。在十六世纪末,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满族散居于全国各地,以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足最多,因此对东北地区的宗教、民居、饮食、服饰以及语言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文化影响
前言:东北地区可以说是满族人的故乡以及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就是其最早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经过不断的演变、融合以及发展,其文化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赫哲族等等,最终独具特色文化,其可以具体体现在宗教、民居、饮食、服饰以及语言等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几个层面对满足文化进行阐述分析,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壮大、强盛、文明,其语言和文字是做好的证明。满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从语言理论上看,其系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族建立了清朝后,其个各代君王都大力推行学习满语、使用满语的政策,但是由于满足相对于汉族人数较少,满语文化最终被汉语文化所取代。现如今,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基本没有了学习满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大部分都利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满族语言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大部分满族人都居住与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语言自然会产生影响。
1 在地理名词的称谓方面,有很多通过满族演变而来,具体如,位于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其就是由满足语言音译过来的,满语中,玩达具有“梯”的意思。再有,“吉林”这个名字也是从满语中音译过来的。最早,满族人将吉林称为“吉林乌拉’,后来经过不断演变,简称为“吉林”。
2 东北地区的方言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但是其实很多都是受到满语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有很多满语通过汉语言的音译,不断改造、演变最终形成今天东北地区独有的方言,典型的如“秃噜”,就是有满语音译过来的,具有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或者食言的意思。再例如“戈愣子”也是从满语中演变而来,主要是指脾气古怪,不合群的意思。这些语言早已经融入东北方言系统之中,因此,即使是身在东北地区的居民也很少察觉,以为原本就是汉语言。
二、满族服饰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满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具有其相应的特色,满族服饰也不例外,其具有独树一帜,高雅华丽的的特点。其不仅对东北地区的服饰有强大的影响,甚至对我国整体的服饰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今,最被大家所熟知的旗袍,就是从满族服饰中逐渐演变而来。在清朝时期,最盛行的服装就是“袍服”,基本上一年四季都会“袍服”。“袍服”被分为很多中类别与样式,“旗袍”就是其中一种,最初的旗袍,不仅限于女性来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演变,男旗袍基本已经不见了,只剩下女性旗袍,这是比较典型的满族服饰文化,现如今,全国地区都有旗袍的出现。另外,一个比较典型且影响比较大的满族服饰是“坎肩”。最初满族服饰的坎肩,服饰不满了花卉与花纹的图案。坎肩一般分为皮、夹、棉几个种类,具有良好的保暖功能,经过逐步的演化,又出现常服、礼服的区别。最后,满族服饰上的花纹也是独具特色的,例如,花草图案、鹿、鹤、龙凤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图案。
(二)满族服饰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东北是我国著名产粮区,先前生活在这里满族需要进行大量劳作,为了便于劳作,满族人把其自身袍服进行改良,长度进行缩短,以便于在田间行走,但是上身部分没有多少改变,仍然是高脖领,扣子也是采用旗袍盘扣。这种旗袍对东北区人民穿着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如今,还有不少妇女在田间依然穿着此种服装。
三、满族饮食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风情以及特色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情况下,饮食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面是满族饮食中最为常见的,满族的面食文化具有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品种繁多的特点,具体包括:炸糕、豆面卷、绿豆糕、萨其玛等等。满族将面食成为“饽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清朝时期,“饽饽”是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窝头”,现如今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美食。由于北方地区较为寒冷,因此满族人形成饮酒的习惯,同时对奶制品也是情有独钟。再有,满族人在吃饭时,如果长辈不吃,晚辈绝不可以开餐。
(二)满族饮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现如今东北地区有很多饮食文化都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演变的,其中比较典型,在除夕夜吃饺子时,一般都会在饺子中放一枚硬币,吃到硬币的人表示这一年都顺顺利利,吉祥如意。此种习俗就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衍生过来的。另外,东北最常见的菜肴酸菜也是从满族文化中演变而来的,由于东北地区寒冷,为了储存白菜逐渐形成后来人们常吃的酸菜。
四、满族民居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民居文化
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民居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文化表象。满族民居具有其独有的特色,一般将满族民居成为“斗室”,或者叫“口袋房”。之所以会形成“口袋房”,主要是过去满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穴居建筑,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口袋房”。比较典型的“口袋房”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口袋房的主要特点是:一般由三四间屋,坐北朝南,房门一般在东端南边开,这对于保暖非常有利,如同口袋一般。满族人一般喜欢睡火炕,南北大炕,一般西边还有一条窄炕,主要利用其供奉自己祖先神宗。
(二)满族民居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无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汉族还是满族以及其他民族,都住进了楼房。但是现如今,农村地区民居很多地方都是由最初的满族文化衍生出来的,如东北农村典型的火炕,坐北朝南,东端南边的瓦房等等。
五、满族宗教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典型的宗教文化就是“萨满教”文化。“萨满教”文化在其先民时期就已经形成。其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生育居住、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举行萨满仪式。另外,人民所熟知的跳神、神歌等等,是典型的“萨满教”文化。
(二)满族宗教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东北地区已经基本没有真正的萨满了。但是由“萨满教”而衍生出来的艺术在东北地区影响非常大。如,“萨满教”中跳神、神歌这种形式,在“二人转”的舞台上以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另外,一些东北地区独有的歌曲、舞蹈等等,也是从“萨满教”中衍生而来的。
总结:本文主要针对满族文化中宗教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语言文化进行分析阐述,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希望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以及现如今东北文化形成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红.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1:143-146.
[2]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王海霞.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常慧.东北传统民居文化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文化影响
前言:东北地区可以说是满族人的故乡以及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就是其最早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经过不断的演变、融合以及发展,其文化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赫哲族等等,最终独具特色文化,其可以具体体现在宗教、民居、饮食、服饰以及语言等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几个层面对满足文化进行阐述分析,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语言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壮大、强盛、文明,其语言和文字是做好的证明。满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从语言理论上看,其系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族建立了清朝后,其个各代君王都大力推行学习满语、使用满语的政策,但是由于满足相对于汉族人数较少,满语文化最终被汉语文化所取代。现如今,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基本没有了学习满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大部分都利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满族语言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大部分满族人都居住与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语言自然会产生影响。
1 在地理名词的称谓方面,有很多通过满族演变而来,具体如,位于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其就是由满足语言音译过来的,满语中,玩达具有“梯”的意思。再有,“吉林”这个名字也是从满语中音译过来的。最早,满族人将吉林称为“吉林乌拉’,后来经过不断演变,简称为“吉林”。
2 东北地区的方言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但是其实很多都是受到满语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有很多满语通过汉语言的音译,不断改造、演变最终形成今天东北地区独有的方言,典型的如“秃噜”,就是有满语音译过来的,具有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或者食言的意思。再例如“戈愣子”也是从满语中演变而来,主要是指脾气古怪,不合群的意思。这些语言早已经融入东北方言系统之中,因此,即使是身在东北地区的居民也很少察觉,以为原本就是汉语言。
二、满族服饰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满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具有其相应的特色,满族服饰也不例外,其具有独树一帜,高雅华丽的的特点。其不仅对东北地区的服饰有强大的影响,甚至对我国整体的服饰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今,最被大家所熟知的旗袍,就是从满族服饰中逐渐演变而来。在清朝时期,最盛行的服装就是“袍服”,基本上一年四季都会“袍服”。“袍服”被分为很多中类别与样式,“旗袍”就是其中一种,最初的旗袍,不仅限于女性来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演变,男旗袍基本已经不见了,只剩下女性旗袍,这是比较典型的满族服饰文化,现如今,全国地区都有旗袍的出现。另外,一个比较典型且影响比较大的满族服饰是“坎肩”。最初满族服饰的坎肩,服饰不满了花卉与花纹的图案。坎肩一般分为皮、夹、棉几个种类,具有良好的保暖功能,经过逐步的演化,又出现常服、礼服的区别。最后,满族服饰上的花纹也是独具特色的,例如,花草图案、鹿、鹤、龙凤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图案。
(二)满族服饰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东北是我国著名产粮区,先前生活在这里满族需要进行大量劳作,为了便于劳作,满族人把其自身袍服进行改良,长度进行缩短,以便于在田间行走,但是上身部分没有多少改变,仍然是高脖领,扣子也是采用旗袍盘扣。这种旗袍对东北区人民穿着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如今,还有不少妇女在田间依然穿着此种服装。
三、满族饮食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风情以及特色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情况下,饮食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面是满族饮食中最为常见的,满族的面食文化具有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品种繁多的特点,具体包括:炸糕、豆面卷、绿豆糕、萨其玛等等。满族将面食成为“饽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清朝时期,“饽饽”是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窝头”,现如今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美食。由于北方地区较为寒冷,因此满族人形成饮酒的习惯,同时对奶制品也是情有独钟。再有,满族人在吃饭时,如果长辈不吃,晚辈绝不可以开餐。
(二)满族饮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现如今东北地区有很多饮食文化都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演变的,其中比较典型,在除夕夜吃饺子时,一般都会在饺子中放一枚硬币,吃到硬币的人表示这一年都顺顺利利,吉祥如意。此种习俗就是从满族饮食文化中衍生过来的。另外,东北最常见的菜肴酸菜也是从满族文化中演变而来的,由于东北地区寒冷,为了储存白菜逐渐形成后来人们常吃的酸菜。
四、满族民居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民居文化
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民居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文化表象。满族民居具有其独有的特色,一般将满族民居成为“斗室”,或者叫“口袋房”。之所以会形成“口袋房”,主要是过去满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穴居建筑,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口袋房”。比较典型的“口袋房”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口袋房的主要特点是:一般由三四间屋,坐北朝南,房门一般在东端南边开,这对于保暖非常有利,如同口袋一般。满族人一般喜欢睡火炕,南北大炕,一般西边还有一条窄炕,主要利用其供奉自己祖先神宗。
(二)满族民居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无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汉族还是满族以及其他民族,都住进了楼房。但是现如今,农村地区民居很多地方都是由最初的满族文化衍生出来的,如东北农村典型的火炕,坐北朝南,东端南边的瓦房等等。
五、满族宗教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一)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典型的宗教文化就是“萨满教”文化。“萨满教”文化在其先民时期就已经形成。其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生育居住、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举行萨满仪式。另外,人民所熟知的跳神、神歌等等,是典型的“萨满教”文化。
(二)满族宗教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东北地区已经基本没有真正的萨满了。但是由“萨满教”而衍生出来的艺术在东北地区影响非常大。如,“萨满教”中跳神、神歌这种形式,在“二人转”的舞台上以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另外,一些东北地区独有的歌曲、舞蹈等等,也是从“萨满教”中衍生而来的。
总结:本文主要针对满族文化中宗教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语言文化进行分析阐述,并与现阶段东北地区文化进行分析比对,从而便可以清晰看出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希望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以及现如今东北文化形成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红.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1:143-146.
[2]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王海霞.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常慧.东北传统民居文化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