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表现在:从空间结构看,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之间,具有不同学习潜质的学生之间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对待的差异的存在与扩大;从时间进程看,表现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制约着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均衡教育”理念的提出及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缩小基础教育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化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有赖于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此,本文就此方面淡淡笔者自己的一些学习所得。
[关键词]均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首先要依靠教师将其“领进门”,其次才能谈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这些学子们的修行“靠各人”。因此,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教育学科知识奠基的高下之别。换句话说:从一个大的层面上,师资力量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就存在差异。
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教师资源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就是城乡间师资队伍的不平等。从现实情况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远远超过农村的师资力量,他们在知识构成、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个体主观上东西要极大地优于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山区,师资队伍的不平衡就成为城乡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平衡和最不容易消除的不平衡。而消除这一“不平衡”就成了实施均衡教育所要解决的一大任务。
均衡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现阶段更是一种有法律规范的教育实践;包含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也包含着发展方式的变化。
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均衡配置教育经费。实现校际间每名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二是均衡配置办学条件。达到校舍建设的标准化,学校间教学设备配备的标准化。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形成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数量在校际间的均衡分布。四是均衡配置学生生源。遏制择校热,落实“就近入学”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发展均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探索:
<1>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公平的师资均衡配置制度予以保证:<2>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鼓励新到岗的教师先到薄弱学校进行锻炼;<3>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采取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策略。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促进学校师资均衡。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4>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5>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6>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7>在福利待遇上,制定城市、乡镇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这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实行的教师轮岗制度,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必将促进我县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多角度、多思路、多办法,学习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我们九寨沟的教师的不断奉献和辛勤努力,加快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均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首先要依靠教师将其“领进门”,其次才能谈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这些学子们的修行“靠各人”。因此,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教育学科知识奠基的高下之别。换句话说:从一个大的层面上,师资力量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就存在差异。
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教师资源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就是城乡间师资队伍的不平等。从现实情况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远远超过农村的师资力量,他们在知识构成、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个体主观上东西要极大地优于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山区,师资队伍的不平衡就成为城乡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平衡和最不容易消除的不平衡。而消除这一“不平衡”就成了实施均衡教育所要解决的一大任务。
均衡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现阶段更是一种有法律规范的教育实践;包含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也包含着发展方式的变化。
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均衡配置教育经费。实现校际间每名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二是均衡配置办学条件。达到校舍建设的标准化,学校间教学设备配备的标准化。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形成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数量在校际间的均衡分布。四是均衡配置学生生源。遏制择校热,落实“就近入学”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发展均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探索:
<1>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公平的师资均衡配置制度予以保证:<2>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鼓励新到岗的教师先到薄弱学校进行锻炼;<3>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采取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策略。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促进学校师资均衡。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4>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5>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6>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7>在福利待遇上,制定城市、乡镇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这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实行的教师轮岗制度,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必将促进我县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多角度、多思路、多办法,学习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我们九寨沟的教师的不断奉献和辛勤努力,加快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