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其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更不一定都是真理,时效性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文对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提供一些帮助,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遇到的客观存在的困难,比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相对其他课程非常短暂,尽管时间的长短不能衡量这门课重要性的标准,但由于开设时间短,教学资源就比较匮乏,缺少成熟有效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的方法,无法去把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本文结合初中教学实践,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前者是学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后者是选择性学习内容,主要针对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是在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设置,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理解现代信息社会的内涵,分析和体验信息技术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意识表现出良好的使用习惯。(2)初步了解和探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3)利用Internet支持学科学习,有效获取信息,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4)能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作品,直观地描述过程或表达动态信息。(5)学会使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学习。(6)能简单使用软件并用于绘画、写作、表格和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和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7)通过网站制作与设计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8)制作和设计机器人,体验并初步学会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1. 教学流程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脱离教材的“束缚”,用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更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采取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流程,不同于教材呈现的知识顺序,但是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定是教材内容或是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教学目标。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至抽象的特点时,且主要以直观启发为主时,可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策略。如在讲授数码照相机知识单元,教师应该首先确保学生手上都有实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到它,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和摸索。在进行拍摄活动过程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拍摄的数码作品,教师再进一步具体讲解和分析,会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至未知的特点,且以精讲启发为主时,应采取自学—精讲—理解的策略。如果教师已经讲解过Word单元的知识,当在讲到与Word软件接近的软件Wps单元时,就可以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自己摸索着学习,教师只需要作引导性的提示就行了。
2. 活动设计
为让课堂更活泼和生动,教师必然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师一个劲儿地在讲授,那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确实有缺陷,所以,应避免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灌输式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当在讲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时,可以恰到好处地重点讲解和分析,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对其系统化的讲授。在进行讲解时,应尽量多用形象的比喻、设疑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当让学生进行操作时,应综合使用Web Quest和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不一定通过反复地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注重的是精讲精练,具体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教师要用醒目的符号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信息技术课堂的板书,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但也可以有黑板的存在,也有电子屏幕。在讲解时应该把投影到电子屏幕上的课件的内容做一些有颜色的、突出重点的标识,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视觉冲击力。(2)演示:在一些必须用到直观演示的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体现的重点上,而不是其他无关的信息。(3)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有着极强技巧性的学问,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围绕学习重点展开,并能在学生偏离了预定答案之后,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接近或完全进入正确的轨道。
三、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当代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要有所更新,课程的形式也要调整和变化。本文探讨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努力,才能展现出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等.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海门市六甲初级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遇到的客观存在的困难,比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相对其他课程非常短暂,尽管时间的长短不能衡量这门课重要性的标准,但由于开设时间短,教学资源就比较匮乏,缺少成熟有效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的方法,无法去把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本文结合初中教学实践,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前者是学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后者是选择性学习内容,主要针对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是在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设置,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理解现代信息社会的内涵,分析和体验信息技术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意识表现出良好的使用习惯。(2)初步了解和探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3)利用Internet支持学科学习,有效获取信息,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4)能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作品,直观地描述过程或表达动态信息。(5)学会使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学习。(6)能简单使用软件并用于绘画、写作、表格和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和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7)通过网站制作与设计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8)制作和设计机器人,体验并初步学会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1. 教学流程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脱离教材的“束缚”,用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更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采取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流程,不同于教材呈现的知识顺序,但是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定是教材内容或是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教学目标。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至抽象的特点时,且主要以直观启发为主时,可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策略。如在讲授数码照相机知识单元,教师应该首先确保学生手上都有实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到它,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和摸索。在进行拍摄活动过程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拍摄的数码作品,教师再进一步具体讲解和分析,会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至未知的特点,且以精讲启发为主时,应采取自学—精讲—理解的策略。如果教师已经讲解过Word单元的知识,当在讲到与Word软件接近的软件Wps单元时,就可以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自己摸索着学习,教师只需要作引导性的提示就行了。
2. 活动设计
为让课堂更活泼和生动,教师必然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师一个劲儿地在讲授,那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确实有缺陷,所以,应避免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灌输式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当在讲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时,可以恰到好处地重点讲解和分析,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对其系统化的讲授。在进行讲解时,应尽量多用形象的比喻、设疑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当让学生进行操作时,应综合使用Web Quest和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不一定通过反复地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注重的是精讲精练,具体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教师要用醒目的符号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信息技术课堂的板书,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但也可以有黑板的存在,也有电子屏幕。在讲解时应该把投影到电子屏幕上的课件的内容做一些有颜色的、突出重点的标识,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视觉冲击力。(2)演示:在一些必须用到直观演示的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体现的重点上,而不是其他无关的信息。(3)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有着极强技巧性的学问,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围绕学习重点展开,并能在学生偏离了预定答案之后,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接近或完全进入正确的轨道。
三、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当代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要有所更新,课程的形式也要调整和变化。本文探讨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努力,才能展现出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等.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海门市六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