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守候不叫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历来是戏剧文学的热门话题。从作品1933年诞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不负责任的感情不是爱”和“仅仅守候不叫爱”这两个方面论证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这个观点。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我也一样,讲完课后,也让学生们讨论了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大致如下:爱;不爱;只爱原来的梅侍萍而不爱以后的鲁大妈。有个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不管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周朴园都没有真正爱过鲁侍萍!”接着他陈述了理由:“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把侍萍扫地出门,爱情如此禁不起考验如此不负责,怎么能说是真正的爱呢?三十年后他又想用钱了结那段感情,所以更谈不上是爱。”
  听到这段话,开始我不以为然,我一般是赞成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一定的感情这个观点的,只是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人性异化,因而周朴园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课后,我又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发现以前的思路有些不对劲: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固然有,但那时候就没有真正的爱了吗?答案很明显。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在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的经典爱情。而且也不只是在那个时代才有所谓的“周朴园”!现在的社会里,这种为了前途而放弃爱情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因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并不是阻止产生爱情的最大障碍,最大障碍还是在于当事人的心。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不然就没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疑问了。但是,我们也许说不清什么是爱,但可以弄清楚什么不是爱。
  首先,不负责任的感情不是爱。有人认为,周朴园爱过原来的梅侍萍,只是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才做出了痛苦无奈的选择。我们不否认社会和家庭的因素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周大少爷在“爱”梅侍萍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他们两个不是同一阶层的人,家里很有可能容不下这样一个身份低下的人做少奶奶,那么,他就应该对他“爱”的女人做一个妥善的安排。何况他们在一起三年,还有两个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理由来安排。可是,周少爷似乎没做一点努力,就任凭母亲把侍萍赶出了家门。从此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不是真正的爱,如果硬要说有一点感情的话,也只是喜欢或者干脆是占有。当年的侍萍年轻漂亮,温柔贤惠,还识文段字,有几个男人不爱?所以有人说:“年轻、美丽、贤惠的侍萍谁不爱?如果我是周朴园,我会比他更爱!”有时喜欢像爱,但喜欢绝不等于爱。因为爱不可以如此不负责任!
  其次,有种守候不叫爱。确实不错。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纪念着侍萍,几次搬家还保持着侍萍原来房间的原样,保留着她关窗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把儿子起名为“萍”,甚至向下人拐弯抹角打听她的坟墓,一个男人能如此记挂一个女人,也确实不能说不感动人。难怪三十年后悲愤激动的侍萍听到这一些后也平静了下来:“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也请你不要说了。”有人因此作出判断,周朴园是爱侍萍的,否则做不到这一切。可是,这些“纪念”也就仅仅限于“纪念”了。当真正的侍萍出现在他眼前时,他不是如释重负,不是欣喜若狂,更不是痛哭流涕,有的只是惊慌失措,恐惧害怕,严厉恐吓和金钱打发。那几句“你来做怎么?”“谁指使你来?”“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就撕破了他三十年来那副温情专一的假面孔。原来,他的三十年守候并不是为了侍萍,而是为了他那颗空虚自私的心;纪念的也不是真正的侍萍,而是他心中那个被他美化了的理想女神。这个女神不是原来的梅侍萍,更不是现在的鲁大妈,她只是一个虚拟的人,這个人既安慰他空虚的心灵,又不威胁他的地位和名声。她只能在想象中存在,而不能在生活中出现。那么,这种守候不是自私是什么呢?所以,有种守候不是爱,因为爱不可以如此自私!
  综上所述,如果硬要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几许真情的话,那也只是对梅侍萍美貌的爱慕,对她聪明的欣赏以及对她贤惠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以周朴园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样的爱慕欣赏需要当然不能和爱同日而语了。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爱。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一、变换背景  1.现在的学生爱读网络小说,喜欢其新鲜、刺激的情节,而对选入教材中的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文言小说则不屑一顾。  2.按部就班地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模式教小说,学生的情感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即使在课堂上回答了几个问题,也只是干瘪的死板的条条框框,难以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高考“语言知识运用”板块常设有拟写对联这样一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意义重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己闭门改得很辛苦,而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误区之一,教师忘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说得非常清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加强批改的实践性,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误区之二,忽视了作文的主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作为教师,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乘着改革的浪潮,迎风破浪,扬帆起航。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
随着中考作文分值不断攀升,大大小小的作文指导书、辅导班顿成轰炸之势汹涌而来。结果,财力花了不少,收效却甚微。这一来,家长急,学生忙,语文老师压力无形加大。毕竟写作文不是背单词,一篇好文章来源于一定的语言积累,生活感悟和灵巧的思维,非一蹴而就。  随着电脑、投影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学活动更丰富,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唤起了学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分量不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读以养目,鉴以养心”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尽管人教版教材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但是它的编写也还尚未达到尽善尽美,仍存在着缺憾与不足,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表达交流”部分。笔者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表达交流”单元中的“演讲”为例,对教材中这部分安排的“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两个环节,从其理论指导与活动实践两方面所设计编排的教学内容,来具体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在“表达交流”部分教材编
生活是阅读的支撑。阅读,其实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自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才能解读文本,对话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生生、师生交流对话的课堂态势。  一、回归生活,消除阅读障碍,让对话真实  《错过》是一篇说理的文章,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对于这个观点,许多学生并不太理解,于是在课堂中,笔者设法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以下是教学的
说起阶段性的测试,无论是应试的昨天还是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师都经历了无数,只是身份不同而已。测试的目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为了检验并查缺补漏。因此,阶段性测试在整个教学中是很重要和关键的。但这重要性和关键性往往在讲评课上被师生们“大打折扣”,不妨回放一下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学生认真在听,课堂肃静无声,忽指名回答,学生窘迫站立,不知所云。教师怒形于色,学生诚惶诚恐。又
目前,教育教学实施“高效课堂”是主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这篇课文四首古诗中的一首。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写能力,我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其进行了以下主要的尝试(实例一):  ……  学生因生活条件不同,对古代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离愁别绪感受不深,于是,我创设意境,碰撞学生想象的火花。要求与原诗比较,为自己理解诗意做准备。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