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一边高喊创新一边却又抵制创新,为什么现代社会在很多领域出现了创新荒,到底我们该怎么引领未来的创新,这一连串的问题常使我瞠目结舌。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人类的发明常常是源于一个个聪明人的突发奇想,我们认为企业的创新也是源于个别企业的自主创新。但《创新起源》的作者马特·里德利先生却颠覆了我们的想法,他通过大量的科技进步史实向我们说明,人类的发明和企业的创新都是渐进的,而且是经过许多人共同努力才做到的,无论是当年的蒸汽机,还是后来的飞机和今天的互联网,他似乎给我们正在发烧的创新热泼了瓢冷水,好处是让我们更加理智地对待创新。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发明是创新的基础,但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只有把这些发明用于人们实用的产品才叫创新,而且创新往往发端于偶然,不管青霉素还是四氟乙烯,其实都是偶然发现的。
190 多年前,英国波特兰岛的工人烧石灰,意外地把雨后沾满了黏土的石灰石放炉子里烧,结果烧出一种叫硅酸钙的新物质,这就是现在水泥的雏形。创新往往要靠一个团队的努力,创新也往往靠社会上众多技术的组合。一家企业不可能造出汽车的所有零部件,一辆汽车要靠许多企业生产的部件进行组装。创新也需要开放的横向联合,今天无论是做芯片还是做液晶面板,都得靠全球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
虽然创新那么美好,但几乎每项创新最初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和压力,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概莫能外,这常常让人们费解。本书作者以人类当年曾禁止喝咖啡为例,道出了个中原委。人人都渴望创新,但人人又都惧怕创新,人人都能找到一个反对创新的理由。
创新真的不易,大企业往往因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错失良机,甚至站在创新的对立面。当年柯达公司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柯达因贪图胶片赚取的高额利润,后来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用它的数码技术把自己逼得活生生地破了产。
要想让大企业创新,就必须把大企业引入竞争的赛场,只有竞争,大企业这头大象才能跳起舞来。书中有一句话甚为经典,“创新是自由之子,是繁荣之母”。自由的环境是创新的土壤,要大胆假设,鼓励质疑,宽容失败。正像厉以宁老师说的,还是先有创意,后有创新,再有创业。
作者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这不仅是一部现代管理学史,更是一部现代商业进化史。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管理创新人士既有实干家,也有思想家,这些人物与其倡导的管理创新同樣耐人寻味。这些人虽然不乏时代偏见带来的个人缺陷,但对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
本书采撷了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正如德鲁克自己写的那样:“书中每页最下端空白处的‘行动指南’部分是本书中非常重要的。相信读者能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改善自身的行动、决策以及决策的成效。”
本书总结了28个实用技能点,深度还原领导力构建不同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帮你掌握高能团队的底层逻辑。作者从不同维度、角度、立场,讲透了领导者在带团队的不同环节中可能面对的不同细节问题,在提升自身领导力、运用领导力正确赋能、优化团队执行力、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班子等几个方面,为领导者提供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观点和建议。
随着商家将我们的闲暇时间商品化,移动设备成为促销、品宣和分销的重要工具,消费者也将移动设备作为浏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一种手段。移动设备在利用我们的碎片时间为商家创收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控制感和连接感。这些设备不仅改变了我们使用和规划时间的方式,还改变了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看法。
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敢进窄门、愿走远路,会瞄准长线收益目标,懂得用结果倒推法让每一步清晰可见,能够静下心来做有长期价值的事。
本书提供了一个建立“智情”企业的战略框架,帮助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本书完整呈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操作方法,案例涵盖金融、零售、智能制造、大文娱、生鲜电商等多个行业领域,无论读者身处何种行业领域,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合适的行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