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活——例谈变式教学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式”原为心理学上的名词,其含义是变换材料的出现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变换数学问题的非本质方面,突出数学概念和性质的本质属性,有效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和灵活思考,最终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锻炼数学能力.下面以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变式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原题:求抛物线y2=6-2x上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P的坐标.
  解: 设所求的点P的坐标为(x,y),则
  |OP|= x2+y2 = x2-2x+6 = (x-1)2+5(x≤3)
  当x=1时,|OP|min= 5 ,此时 y=±2.
  所以点(1,±2)为所求的点.
  
  1 条件由特殊到一般,加深解法印象
  
  将原题中“到特殊点(原点)的距离”改为“到x轴上动点的距离”,这样使得题目更加一般化,而解法完全相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解此类题的印象.将习题条件一般化正是设计变式题的常用方法.
  变题1:在抛物线y2=6-2x上求一点P,使此点到A(a,0)的距离最短,并求最短距离.
  解: 设点P的坐标为(x,y),则有 |PA|=
  (x-a)2+y2 = (x-a)202x+6 =
  (x-a-1)2+5-2a(x≤3);
  若a≥2,则当x=3时,|PA|min=
  |a-3|,这时点P的坐标为(3,0);
  若a<2,则当x=a+1时,|PA|min= 5-2a ,这时点M的坐标为(a+1,± 5-2a ).
  
  2 问题形式变化,深化概念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体会到,学生在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后,往往会机械的套用解题模式去处理类似问题,造成思想僵化、思维呆板;如果将问题形式略加变化,引导学生回归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比如将原题中抛物线上的点“到一个定点的最小距离”变更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貌似增大了题目的难度,如果照搬原题的解法则很难解答;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回归到抛物线的定义解题,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恍然大悟,体验到定义带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加深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事半而功倍.
  变题2:已知点A(1,1),F为y2=6-2x的焦点,点P是该抛物线上的动点,求当|PA|+|PF|取得最小值时点P的坐标.
  略解: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当AP连线与x轴平行|PA|+|PF|最小.易求得此P( 5 2 ,1).
  
  3 改常规题为探索题,突出逆向思维
  
  在现代课堂教学当中非常重视探索式教学,其中逆向思维探索显得尤为突出,它能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传统习惯的框架.在变式教学中,将原题的条件变为要求的结论、原题的结论变为已知条件,使思维方向逆转,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变题3:有一抛物线顶点在x轴上,且以直线x= 7 2 为准线.如果点A(1,0)到此抛物线上的点的最小距离是 3 ,求此抛物线方程.
  解: 设存在满足条件的抛物线,且顶点为(a,0) a≠0.设P(x,y)为抛物线上任一点.
  若a> 7 2 ,则抛物线开口向右,此时|AP|≥a-1> 3 .与已知|AP|min= 3 相矛盾.
  若a< 7 2 ,则抛物线开口向左,顶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7 2 -a,则抛物线方程为y2=(4a-14)(x-a),于是得到:
  |AP|2=(x-1)2+y2=(x-1)2+(4a-14)(x-a)=[x-(8-2a)]2+46a-8a2-63
  因为 y2≥0,所以 x≤a, 若 8-2a≤a,即8 3 ≤a< 7 2 ,当x=8-2a时,|AP|2min=46a-8a2-63.由46a-8a2-63=3,解得 a= 11 4 (舍)或a=3.若8-2a>a,即 a< 8 3 ,当x=a时,|AP|2min=(a-1)2,由(a-1)2=3,解得 a=1+ 3 (舍)或a=1- 3 . 综上所述,所求抛物线方程为 y2=6-2x或y2=(-4 3 -10)(x-1+ 3 ).
  
  4 改变条件背景,促成知识交汇
  
  在上题中,将定点A(1,0)变成了在某条定直线上运动的动点,彻底改变了题目的条件背景,促成了圆锥曲线与直线知识的交汇,如此处理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有促进作用.
  变题4:有一抛物线以(3,0)为顶点,且以x轴为对称轴.如果动点A满足直线方程l:3x+4y=12,且到此抛物线上的点的最小距离为 1 15 ,求此抛物线方程.
  解: 由题意可知,要求的抛物线必是开口向左,故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y2=-2p(x-3) (p>0).
  该抛物线上的点与直线l的最小距离为 1 15 ,可先求出一条直线l′,满足与l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设直线l′的方程为3x+4y=d,点(4,0)到直线l′的距离为 1 15 ,即|3·4+4·0-d| 5 = 1 15 ,解得d= 37 3 (舍)或d= 35 3 .故l′方程为3x+4y= 35 3 ,由 3x+4y= 35 3
  y2=-2p(x-3) 得到 81x2+(288p-630)x+1225-864p=0,再由Δ=0解得p=1,从而抛物线的方程为y2=6-2x.
  5 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享受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会到学数学的意义,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变题5:已知探照灯的轴截面是抛物线x=y2,如图表示平行于抛物线上对称轴y=0(即x轴)的光线于抛物线上的点P、Q的反射情况.设点P的纵坐标为a(a>0).A取何值时,从入射点P到反射点Q的光线的路程PQ最短.
  解: 光源置于抛物镜面的焦点处,光经抛物镜面反射成一束平行光束射出,这是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因此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成平行状态,那么光线PQ必过抛物线x=y2的焦点F( 1 4 ,0),于是知P点的坐标为(a2,a),故直线PQ的方程为y= a a2- 1 4(x- 1 4 ),即4ax2-(4a2-1)y-a=0.
  解方程组y2=x
  4ax-(4a2-1)y-a=0得
  y=- 1 4a 或y=a,
  由此可知,点Q的坐标是( 1 16a2 ,- 1 4a ),从而 |PQ|=|PF|+|FQ|=a2+ 1 16a2 + 1 2 .
  要求由入射点P到反射点Q的路径最小的参数a的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有
  |PQ|=(a2+ 1 16a2 )+ 1 2 ≥2 a2· 1 16a2+ 1 2 =1,当且仅当a2= 1 16a2 ,即 a= 1 2 时,上式等号成立,这时入射点为( 1 4 , 1 2 ),反射点为( 1 4 ,- 1 2 ),它们的路径PQ最短.这个PQ就是抛物线的通径.
  教学中,如何从一道例题出发进行变式教学,无论从方法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起着“固体拓新”之用,可收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之效,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随着有色金属产品市场的供求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观念要不断创新,从过去的以被动供给为主,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从观念创新、战略制定、组织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切实做好营销管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纳米比亚西南部罗什·皮纳赫(RoshPinah)附近的斯科皮昂锌矿的冶炼厂已经在2003年5月份生产出了该矿的第一批金属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使用溶剂萃取—
《数学通报》2005年8月问题1569号,在锐角△ABC中,试证:
元月8日上午.在我市举行的向弱势群体帮扶中心捐款仪式上,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与新乡市的其它两家企业高高地举起了捐款牌.那令人心动的50万元巨额捐款顿时赢得了阵阵
前不久,一次高三单元测试,笔者选用了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65页习题7.4的第4题为一道试题(试题及参考答案附文后)分值为12分.在收上来的答卷中,除部分同学没答外,多数同学的解答与参考答案基本相同,但有一位同学(记为学生S)的解答很独特,与参考解答迥异,今抄录于下:
在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内地学生以数学测试平均正确率80%的好成绩名列参加测试的21个国家和地区之首,但对测试结果进一
本试验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浊度法和菌落计数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纳豆亚种(B.subtilis subsp.Natto)、枯草亚种(B.subtilis subsp.subtilis)和沙漠亚种(B.subtilis su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