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一罐冬天送给你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已经到了冬天,但为了动人的故事,松果果、小立子、依尔和小迷糊还是会跑到老树洞婆婆面前。只是讲故事的时间不再是夜晚,而是阳光和暖的中午。
  老树洞婆婆开始讲了:
  那一年入冬前,一个叫豆豆的男孩总是来到我的树下叹气,他不喜欢过冬天,因为冬天没有任何色彩,甚至冷得要命,而且他还要在这样冷的日子里上学,他说,简直太难受了!
  豆豆叹着气看我,没好气地说:“一棵光秃秃的老柳树!”我回应他:“是一棵不怕冬天的老柳树!”他惊奇地看着我,问:“这世界上还有不怕冬天的树吗?你看,冬天还没来,你的树叶就全被冻掉了。”
  我对他说,可是春天一到,它们还会长回来的。他又说,那漫长的冬天还是要一天天地过。
  这时候,一只小刺猬从小山包上打着滚下来了。小刺猬说话慢吞吞的,他问:“谁……谁不喜欢冬天?你……你怎么不喜欢冬天呢?”
  小刺猬又说:“我喜欢冬天,我真的很喜欢冬天。”我和豆豆笑起来,我们说: “一整个冬天你都在睡大觉。这说明你喜欢睡觉!”
  小刺猬却噘起了嘴说,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他喜欢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是他在冬眠的时候外边发生的一切, 比如厚厚的雪,比如外边树和草的样子,太阳和月亮的颜色,再比如冷冷的空气……他说:“每个冬天来临前,我都想我一定一定不能再睡着,我一定要坚持住,看看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可每次不知道怎么就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树也绿了,花也开了,春天又来了。”
  “外边的冬天真没什么好看的!”豆豆很确定地说。
  “不好看我也想看看,你能帮我把冬天的样子储存起来,让我看看吗?”说着,小刺猬就已经打起了哈欠。他们请我做见证,由小男孩豆豆帮助小刺猬收集冬天的样子。
  那个冬天,小男孩豆豆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每天都早早起来,他在树林里、小河边四处转悠,他仔细分辨,认真观察每一种东西的颜色形状,看哪一个更能代表冬天。
  他发现,冷冷的太阳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好像妈妈脖子上美丽的项链吊坠,他还清楚地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鸟窝。几只喜鹊在树上跳来跳去,他们对着豆豆喊:“喂,小男孩,你丢了什么东西吗?”豆豆回答:“我没有丢什么东西,我只是想给小刺猬收集冬天的样子。”喜鹊们觉得很新奇,他们争论了一会儿,把一枚干巴巴的果子递给豆豆。
  其中一只喜鵲这样说:“这是一个小小的桃子,它很普通,可是它一直长在桃树上不肯掉下来,看来,它也喜欢冬天。”豆豆拿着它仔细看,还真是个特别的桃子呢。告别了喜鹊,他欢天喜地地跑开了,地上的落叶在他脚下沙沙作响, 那声音真好听。
  豆豆把小桃子收起来,放到一个小瓦罐里。可它好像还不能完全代表冬天。有一天,我告诉他最能代表冬天的应该是河里的冰。
  豆豆一只脚刚踏上冰面,就哧溜一下滑出去了。这冰面好像有神奇的魔力,竟然能教会人跳舞。他滑呀滑,感觉自己好像长了翅膀。他感觉快乐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冰面上竟然又多了几个小孩,他们也滑起了冰,欢笑的声音撒满了整个冰面。忽然,天上飘下来白白的雪,雪花漫天飞舞,妈妈叫他,他都舍不得回去。
  他要给小刺猬一罐雪!这雪太美了,给房子、树木和街道全都刷上了一层白,像涂了一层奶油。豆豆特意跑到小刺猬的洞口大声叫他,也许小刺猬正在自己的梦里看雪花呢,怎么也醒不来。豆豆在他的洞口,用雪堆出圆圆的身体,用细小的树枝当刺,看上去就好像一只白色的刺猬趴在雪地里一样。
  那一天,豆豆把桃子拿了出来,把一大捧雪放进了小瓦罐,剩下的时间,他就等着春天小刺猬醒来。可眼瞅着那只雪刺猬的身体已经塌下去了,树枝也散落到了地上,小刺猬还没醒来。



  那段时间,豆豆天天跑到树林里问我:“小刺猬醒来没?”
  天气开始暖和了,小河的冰面开始融化了,洞里的小刺猬才伸起了懒腰。
  小刺猬出了洞就看到站在那里的豆豆,豆豆正抱着他的小瓦罐呢,树枝上还站着几只喜鹊,他们都等着看豆豆的小瓦罐里装着什么东西呢。豆豆得意地说:“我可给你装了一罐冬天呢!”
  他掀开盖子往外倒,只有一罐雪水流了出来。豆豆闭上一只眼往里瞅,里面什么都没了。大家笑起来,告诉他,雪是会化成水的。
  豆豆为此很不开心,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可是,自己度过的那个冬天分明就是很美的!于是他把冬天画到纸上,一页页画下来,送给小刺猬。
  小刺猬知道豆豆为了给他收集美丽的冬天这么忙碌,他感动极了。他说:“是的,这就是我想看的最美丽的冬天了。”
  豆豆呢,从此再也不讨厌冬天了。 他感觉那个冬天存储在小瓦罐里的白雪并没有流走,而是化到他心里了。现在,不只是冬天,不管哪个季节,他感觉自己的眼睛都在收集身边的美。
  “就像你们猜想的那样,豆豆和小刺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老树洞婆婆微笑着说。
其他文献
瑞克通常是宿舍里第一个睡醒的人。这天早上,他醒得格外早,因为昨晚他思绪翻涌,睡着后,所思所想也闯进了梦里。  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男孩,消瘦的脸上长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耳朵向外支棱着。小时候,医生告诉他妈妈,要用透明胶带把他的耳朵向后粘住,可是他妈妈太喜欢他了,不舍得下手。  瑞克思考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问题。对瑞克来说,世界目前的情况很不好。在南极,企鹅被石油困住,甚至不能摇摇摆摆地走路了;蓝鲸几乎
期刊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汉字,形态各样,千变万化,它不仅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由漢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汉字的出现,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字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有着古老的历史。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草书,又到行书,这是多么美妙的演变啊!  著名书法家汪竹柏说得好:“篆书隶
期刊
一次,我负责的猴子逃跑了。我和其他饲养员都拼命地追,绝对不能让它跑出动物园。猴子也豁出去了,爬到过山车最高的轨道上。但我们也不能认输,非抓到它不可。于是两拨人从过山车轨道的两头包抄,渐渐朝猴子逼近。  “好,就差一点了!”  这时,猴子从轨道顶端唰地一跃而下。啪!直挺挺地摔到地上。猴子一动不动,轨道顶端离地面少说也有十米。  “估计死了……”  我们正担心着,猴子又一跃而起,全力奔逃。  “糟糕!
期刊
范文欣赏  背向大地的爱  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之外的村子里走亲戚。到达亲戚的村子,要徒步经过一大片田野。父亲发现原本阴沉的天色,变得越来越黑。不一会儿,闪电如利箭般一次次地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滚过天际,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说:“爸爸,我怕!”“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他在对女儿说话的同时,脚下也在不停地狂奔。他知道,在这样电闪雷鸣的旷野
期刊
为什么大象用鼻子吸水不会被呛到  虽然大象鼻腔的气管和食道是彼此相通的,但是它鼻腔后的食道上方长有一块软骨。大象用鼻子吸水时,水进入鼻腔后,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喉咙部位的肌肉收缩,促使食道上方的那块软骨暂时将气管口盖上,水就由鼻腔进入食道,而不会进入气管和肺部。所以,大象用鼻子吸水是不会被呛到的。闪电为何通常连打两次  闪电通常连击两次,闪电通道被“重复使用”的原因始终是一个谜。如今,一个国际
期刊
刚开始写作的人,最常见的问题都一样:极端在意文笔。  这样的做法当真很糟糕。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最困难的事情是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许多人大概觉得这个难度还不够,还要自己额外加一项要求:以优雅的姿势完成。结果就造成文气中断,文章最后几句会有种恨不能赶紧结束的感觉。  文笔是个巨大的误解,当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评判作品价值的时候,就会开始聊文笔,因为这样最安全。但是,当这样做的人多了,就让文笔变得仿佛
期刊
蛟龙入海、鹰击长空,嫦娥奔月、夸父逐日,鸿雁传书、莽莽昆仑……  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无限想象。今天,在中国科学家们执着的探索和创新下,神话变成了现实,火箭上了天,潜水器入了深海,月球车行走在月亮之上……  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鲲鹏展翅,蛟龙入海  AG600别名“鲲龙”,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
期刊
哈皮猴、汤圆猫和灵灵兔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片不大不小的森林里。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叫作百果园。  这一天,哈皮猴去找汤圆猫和灵灵兔玩。哈皮猴蹦蹦跳跳地走着,突然,他看到路边有一根短短的、直直的小木棍。哈皮猴把它捡起来,对着它吹了一口气,挥舞着说:“哈,这是我的魔法棒!变!”可是,什么也没变出来。它就是一根小木棍,不是什么魔法棒。  哈皮猴又试了第二次、第三次,还是一样,什么都没发生。他觉得没意思
期刊
躺在床上听着外婆在炉子前面忙活,其实还挺惬意的。外婆正忙着赶在外公回家之前准备好晚饭,外公在村子外两英里的一个小型蔬菜农场干活儿。这会儿她正在把凉凉的白土豆切成薄片放进煎锅里,锅里响起了嗞嗞的声音。现在,她又把咖啡倒进壶里了吧。外婆在嘎吱嘎吱的地板上走来走去,发出很大的声响。  而他,戴维,躺在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并没有朝外婆那边看去。他是凭着声音在猜外婆正在做什么。  很快外公就要回来了,然
期刊
杰克打了个寒战。在幽暗光线的映照下,他看见自己呼出的气结成了雾。  安妮盯着窗外问:“这就是卡米洛特王国?”  杰克凑到她身边向外望去。  树屋降落的地方是一片树林,高大的树木光秃秃的。灰蒙蒙的天边隐约可见一座幽暗的高大城堡,窗口没有烛光,塔楼上也没有旗帜。呼啸的风吹过高塔,风声中透出悲伤与孤独的气息。  “看起来像座废弃的城堡。”安妮说。  “是啊,”杰克说,“但愿我们没走错。”  杰克从背包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