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近几十年来,筝的如雨后春笋,非常迅速。这种盛况与古筝本身典雅柔美的音色、日益开拓的的技法及不断丰富的曲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发展状况也大大加强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其中古筝表演艺术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本文针对古筝演奏时的技巧、音色、乐曲的理解、情感的投入、这几方面对古筝演奏做出一些剖析与探索。
关键词:古筝技巧;练习;音色;理解
古筝艺术在最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从古筝乐曲的创作和传奏,专业到业余研习古筝的人数,每年不断增加,那么古筝的教学实践更为重要,在古筝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输哪些艺术信息,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传播这些相关的艺术信息,这就需要对古筝演奏的技巧进行不断的揣摩。
首先,技巧方面,正确的演奏法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在于掌握好指法问题,在古筝演奏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肩、臂、腕、指这几个主要部位的有效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好紧张与放松的问题是十分关键。另外还包括基本演奏姿势、基本手型等方面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姿势加以引导,时刻注意到学生的弹奏姿势、手型以及基本的指法,要时刻加以规范的指导,并对错误的方面加以提示和矫正,这是弹好古筝的最基本的前提。在古筝演奏中,演奏姿势讲究松弛自然,它包括手指、手臂、肩部乃至整个形体上的自然,如果这些部位或者某个部位紧张起来,多会对古筝的弹奏造成不利。比如因为高抬肘、架着膀子弹琴,影响了某些部位的自如运动,如手指。手指的紧张又影响了弹奏的速度或者声音的质量等等。这些环环相扣的不利影响构成了古筝弹奏中名副其实的“恶性循环”。如果教师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们在演奏中的一些职业病,更严重者会让学生在过度紧张中造成肌肉疲劳乃至损伤,这就得不偿失了。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应放松才能弹奏的好一般手腕常见毛病有以下几种:(1)手腕过于屈曲。(2)手腕过于后伸。(3)手腕过于平板。(4)手腕向右歪扭。(5)手腕僵死上面列举的五种常见毛病,是指在一般演奏情况下和在中音区演奏位置上不应有的手形,由于受筝面板弧度的限制,手腕的屈曲程度应随着弹奏音区的变化而调整。在低音区,手腕屈曲程度大一些,而在高音区的演奏,尤其是在右手弹奏旋律和“摇”奏法时;由于面板弧宽的变化和距上体过近,手腕不但不能屈曲,有时还要向下塌陷一些才能演奏好。
其次,古筝的练习。学琴从来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告诉你怎么弹,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情感的投入等等,你就要动手练习!有的灵气一点的孩子练得时间短一点就会了,稍微迟钝一点的孩子练得时间长一点才会,但是,大家注意,要想会,必须要练,不练就不叫真正的会。会的共性,都是要亲自做,都要按照章法来动手动脚。手脚的动作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支配的很好,都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存在大脑里。学乐器,从不会到会,一定伴随着坚持不断的练习。一旦离开练习,手指机能、指触感觉、技术水准就会退化,直退到“完全不会"吹奏乐器为止。
再次,古筝音色的解析,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就古筝来说这个乐器分为高、中、低三個音区,其各音区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且弦的数量较多,音域宽广。其二、古筝的共鸣相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其三、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按、滑、揉等)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感觉听去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最后,对乐曲的理解,古筝教师作为传播者,不应该仅仅传输演奏技巧,还要传输演奏之外的知识。比如音乐理论方面的,比如古筝文化相关的知识等等。前者是要通过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和声学、乐器法、作品分析等各方面的学习,来认识和掌握古筝音乐在结构上的铺排规律、具体的呈现形式以及准确的表达方式;后者则要熟悉和掌握关于古筝艺术各大流派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要掌握古筝演奏的地域风格与特色,包括流派风格以及传派风格,以及其传承演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学生学会创作、鉴赏,领悟筝乐的内涵意蕴等等。在乐曲学习中,帮助学生对乐曲本身进行分析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或者换句话说这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首乐曲所必须有的工作。学生对乐曲的认识也更多。我们以山东风格筝曲《丰收锣鼓》为例。这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热烈欢腾的快板,左右手和弦、左手的伴奏音型,以及小撮的巧妙运用,形象地模拟出人们蒇锣打鼓的喧闹场面;第二段是慢板,优美抒情,淳朴而流畅,第三段则是第一段旋律压缩的再现部,欢腾炽热的情绪有增无减整个乐曲以快一慢-快的速度铺排,第三段的处理应该比第一段更热情激扬,这也就是为什么划分段落来讲解的重要所在了。这些需要教师通过作示范,包括好的音乐表现的示范和差的音乐表现的举来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帮助他们在音乐的表现上具有合理性或者可听性。
上述这些是古筝弹奏的一些内容,要在乐曲里面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长期的努力,但有一点:技术方法的应用应在符合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求更适合演奏主体自身弹奏方法,方法的选择应以更好地表现音乐为准则。这样,古筝专业的教与学才能真正做到为音乐而技术,而不是为学技术而技术。
参考文献:
[1]《古筝练习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上海古筝考级曲目》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古筝技巧;练习;音色;理解
古筝艺术在最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从古筝乐曲的创作和传奏,专业到业余研习古筝的人数,每年不断增加,那么古筝的教学实践更为重要,在古筝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输哪些艺术信息,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传播这些相关的艺术信息,这就需要对古筝演奏的技巧进行不断的揣摩。
首先,技巧方面,正确的演奏法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在于掌握好指法问题,在古筝演奏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肩、臂、腕、指这几个主要部位的有效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好紧张与放松的问题是十分关键。另外还包括基本演奏姿势、基本手型等方面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姿势加以引导,时刻注意到学生的弹奏姿势、手型以及基本的指法,要时刻加以规范的指导,并对错误的方面加以提示和矫正,这是弹好古筝的最基本的前提。在古筝演奏中,演奏姿势讲究松弛自然,它包括手指、手臂、肩部乃至整个形体上的自然,如果这些部位或者某个部位紧张起来,多会对古筝的弹奏造成不利。比如因为高抬肘、架着膀子弹琴,影响了某些部位的自如运动,如手指。手指的紧张又影响了弹奏的速度或者声音的质量等等。这些环环相扣的不利影响构成了古筝弹奏中名副其实的“恶性循环”。如果教师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们在演奏中的一些职业病,更严重者会让学生在过度紧张中造成肌肉疲劳乃至损伤,这就得不偿失了。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应放松才能弹奏的好一般手腕常见毛病有以下几种:(1)手腕过于屈曲。(2)手腕过于后伸。(3)手腕过于平板。(4)手腕向右歪扭。(5)手腕僵死上面列举的五种常见毛病,是指在一般演奏情况下和在中音区演奏位置上不应有的手形,由于受筝面板弧度的限制,手腕的屈曲程度应随着弹奏音区的变化而调整。在低音区,手腕屈曲程度大一些,而在高音区的演奏,尤其是在右手弹奏旋律和“摇”奏法时;由于面板弧宽的变化和距上体过近,手腕不但不能屈曲,有时还要向下塌陷一些才能演奏好。
其次,古筝的练习。学琴从来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告诉你怎么弹,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情感的投入等等,你就要动手练习!有的灵气一点的孩子练得时间短一点就会了,稍微迟钝一点的孩子练得时间长一点才会,但是,大家注意,要想会,必须要练,不练就不叫真正的会。会的共性,都是要亲自做,都要按照章法来动手动脚。手脚的动作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支配的很好,都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存在大脑里。学乐器,从不会到会,一定伴随着坚持不断的练习。一旦离开练习,手指机能、指触感觉、技术水准就会退化,直退到“完全不会"吹奏乐器为止。
再次,古筝音色的解析,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就古筝来说这个乐器分为高、中、低三個音区,其各音区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且弦的数量较多,音域宽广。其二、古筝的共鸣相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其三、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按、滑、揉等)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感觉听去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最后,对乐曲的理解,古筝教师作为传播者,不应该仅仅传输演奏技巧,还要传输演奏之外的知识。比如音乐理论方面的,比如古筝文化相关的知识等等。前者是要通过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和声学、乐器法、作品分析等各方面的学习,来认识和掌握古筝音乐在结构上的铺排规律、具体的呈现形式以及准确的表达方式;后者则要熟悉和掌握关于古筝艺术各大流派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要掌握古筝演奏的地域风格与特色,包括流派风格以及传派风格,以及其传承演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学生学会创作、鉴赏,领悟筝乐的内涵意蕴等等。在乐曲学习中,帮助学生对乐曲本身进行分析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或者换句话说这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首乐曲所必须有的工作。学生对乐曲的认识也更多。我们以山东风格筝曲《丰收锣鼓》为例。这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热烈欢腾的快板,左右手和弦、左手的伴奏音型,以及小撮的巧妙运用,形象地模拟出人们蒇锣打鼓的喧闹场面;第二段是慢板,优美抒情,淳朴而流畅,第三段则是第一段旋律压缩的再现部,欢腾炽热的情绪有增无减整个乐曲以快一慢-快的速度铺排,第三段的处理应该比第一段更热情激扬,这也就是为什么划分段落来讲解的重要所在了。这些需要教师通过作示范,包括好的音乐表现的示范和差的音乐表现的举来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帮助他们在音乐的表现上具有合理性或者可听性。
上述这些是古筝弹奏的一些内容,要在乐曲里面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长期的努力,但有一点:技术方法的应用应在符合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求更适合演奏主体自身弹奏方法,方法的选择应以更好地表现音乐为准则。这样,古筝专业的教与学才能真正做到为音乐而技术,而不是为学技术而技术。
参考文献:
[1]《古筝练习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上海古筝考级曲目》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