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找一个标志性的词形容金融危机,那一定是“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下简称“TBTF”)。
这个词诞生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象征着危机开始,华盛顿忙着寻找这些大而不倒的公司,希望把它们拉回安全网中。这些TBTF,在政府那里有另一个代号:SIFI(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系统性关键金融机构)。
如今谈论起大而不倒,人们也会把它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安德鲁·罗斯·索金(Andrew Ross Sorkin,下简称“索金”)。灾难发生的一刻,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2008年9月,作为《纽约时报》金融记者的索金,拿着一份3页纸的策划,跑到城里的各个出版社去提案。他那时已经是报社最出色最勤奋的年轻记者,有时候一天要打上200个电话。
维京出版社(Viking)最终决定出版它,这正是后来的《大而不倒》。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像掐着时针一般,重现了雷曼倒闭前后华尔街那些大银行CEO的焦灼,亨利·保尔森(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等政府监管者的无助,更让“大而不倒”这个词深入人心。
索金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它,同时邀请了数名编辑和资料整理者协助。最初,索金只想记录下9月15日政府让雷曼破产的决定性一周,但很快他就把视野扩展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年,并对长期积累的华尔街人脉开始了地毯式访问。《纽约》杂志专门为此写过他,当中提到了关键一点—他之所以能够说服华尔街上的人都来接受访问,是因为这些人都想从他这里听到其他人的想法。
“当你真的走进这个房间,情况比你想的更糟、更恐慌。他们谈论的都是25%的失业率,可不是10%,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在危险边缘,通用汽车都要破产了。作为写并购的人,我惊讶于政府的能量,这只无形的手一下变得如此有形。”索金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单如此,他还给自己加大了采访挑战,希望做到所有内容尽可能记录在案(on the record)。有些时候,他采访了一个半小时,公关和律师就在旁边,采访对象什么都没说出来。“那种时刻你就觉得,他们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他们知道。第二天我就会接到他的电话,问我周末能不能去他家里,完全是另一种状态。”索金说。
索金让这些记录下的内容像电影《撞车》(Crash)一样,通过不同的故事线讲述当时发生的一切。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线索开始产生催化效应,彼此的联系也顯现出来,每个人对此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危机之后有数百本关于金融危机的书先后出版,但《大而不倒》依然是绕不开的一本。《金融时报》的John Gapper评价它为这个时代的《门口的野蛮人》(注:它讲述了4个竞标方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KKR最终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两本书的编辑是同一个人)。《名利场》刊发了《大而不倒》的部分章节。索金一个月两次上了CBS政治访谈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的节目,飞到各个城市推广他的新书。
这个时候,他只有32岁。
2011年冬天,已经成为畅销书的《大而不倒》被HBO改编成了电影,更多人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了解到它。相比而言,另一些讲述危机的电影更讨巧娱乐,比如迈克尔·刘易斯的《大空头》。等到《华尔街之狼》在2013年上映时,人们也必然把它和5年前的金融危机联系在了一起。虽然那讲的是截然不同的1980年代的股票经纪人Jordan Belfort的故事,和当时把金融体系带到崩溃边缘的事件没什么关系。不过人们不在意,他们只看到了一点,华尔街的贪婪。
也是在2013年,索金留意到一份关于华尔街伦理的报告。一个叫作Labaton Sucharow的律所调查了250名从业者,23%的人承认他们看到或了解到公司内存在不当行为;24%的人承认如果能赚到1000万美元而不被发现,他们就会从事内幕交易。
金融危机到这时已经过去了5年。华尔街的炼金师们又渐渐出手了。人们一度相信,那些经济繁荣时期的高风险混合物不会再出现了,但是名称费解的投资产品又复兴了。
两年之后,索金追踪了这份持续进行的调查。它的访谈对象已经扩展到了美国和英国的1200名交易员、基金经理、投资银行家和对冲基金人士。结果显示,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人当中有1/3承认,他们看到过或知晓公司内的不当行为。1/5的人认为,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有时只有通过不合伦理或不合法的行为,才能获得成功。
索金在专栏中写道,华尔街的本质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贪婪又回来了,或者说,它从来就没离开过。
索金可能没能通过《大而不倒》让金融世界发生什么根本转变。或者没有谁能做到。但通过这本书,他成为了华尔街最知名的记者,他创立的Dealbook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百万的人每天早上会阅读Dealbook的新闻信和他记录下的华尔街。
2011年,他开始同时主持CNBC的早间金融节目Squawk Box,每天早上5点就要到办公室。也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打算创作一部关于金融业的美剧。他觉得《法律与秩序》这样的法律剧能成功,金融题材也有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内幕交易的案件渐渐浮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史蒂芬·科恩(Steven Cohen)。最风光的时候,科恩掌控的对冲基金SAC资本,影响着整个华尔街70%的股票交易。他在2013年承认内幕交易,并为此支付了18亿美元的罚款。这是1980年代以来华尔街最大的内幕交易丑闻,而这位毫无忌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逃过了任何刑事起诉。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人们通常自认为是充满想法的人,所有的交易都是想法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科恩正是推动华尔街从大银行转向监管宽松的对冲基金的先行者,他重新定义了投资。
索金和两个专业编剧终于在2013年的春天见面了,随之开始做试播集。索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尤里卡”(Eureka,形容灵光一现)时刻—让金融世界和法律世界产生对抗,这也形成了《亿万》(Billions)当中的主要冲突。剧中的Rhoades和Axelrod,分别和现实当中曼哈顿南区法院法官Bharara以及科恩非常接近。
2014年,这部剧顺利卖给了Showtime电视台,第二季于2017年推出,而第三季也即将在2018年开播。
如果说《大而不倒》就像书名中所提示的展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索金认为如今的世界,商业和政治的关系更近。“大公司的CEO和投资者在华盛顿待的时间越来越多,商业成为了政治。政治就是商业。”
这个词诞生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象征着危机开始,华盛顿忙着寻找这些大而不倒的公司,希望把它们拉回安全网中。这些TBTF,在政府那里有另一个代号:SIFI(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系统性关键金融机构)。
如今谈论起大而不倒,人们也会把它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安德鲁·罗斯·索金(Andrew Ross Sorkin,下简称“索金”)。灾难发生的一刻,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2008年9月,作为《纽约时报》金融记者的索金,拿着一份3页纸的策划,跑到城里的各个出版社去提案。他那时已经是报社最出色最勤奋的年轻记者,有时候一天要打上200个电话。
维京出版社(Viking)最终决定出版它,这正是后来的《大而不倒》。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像掐着时针一般,重现了雷曼倒闭前后华尔街那些大银行CEO的焦灼,亨利·保尔森(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等政府监管者的无助,更让“大而不倒”这个词深入人心。
索金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它,同时邀请了数名编辑和资料整理者协助。最初,索金只想记录下9月15日政府让雷曼破产的决定性一周,但很快他就把视野扩展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年,并对长期积累的华尔街人脉开始了地毯式访问。《纽约》杂志专门为此写过他,当中提到了关键一点—他之所以能够说服华尔街上的人都来接受访问,是因为这些人都想从他这里听到其他人的想法。
“当你真的走进这个房间,情况比你想的更糟、更恐慌。他们谈论的都是25%的失业率,可不是10%,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在危险边缘,通用汽车都要破产了。作为写并购的人,我惊讶于政府的能量,这只无形的手一下变得如此有形。”索金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单如此,他还给自己加大了采访挑战,希望做到所有内容尽可能记录在案(on the record)。有些时候,他采访了一个半小时,公关和律师就在旁边,采访对象什么都没说出来。“那种时刻你就觉得,他们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他们知道。第二天我就会接到他的电话,问我周末能不能去他家里,完全是另一种状态。”索金说。
索金让这些记录下的内容像电影《撞车》(Crash)一样,通过不同的故事线讲述当时发生的一切。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线索开始产生催化效应,彼此的联系也顯现出来,每个人对此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危机之后有数百本关于金融危机的书先后出版,但《大而不倒》依然是绕不开的一本。《金融时报》的John Gapper评价它为这个时代的《门口的野蛮人》(注:它讲述了4个竞标方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KKR最终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两本书的编辑是同一个人)。《名利场》刊发了《大而不倒》的部分章节。索金一个月两次上了CBS政治访谈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的节目,飞到各个城市推广他的新书。
这个时候,他只有32岁。
2011年冬天,已经成为畅销书的《大而不倒》被HBO改编成了电影,更多人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了解到它。相比而言,另一些讲述危机的电影更讨巧娱乐,比如迈克尔·刘易斯的《大空头》。等到《华尔街之狼》在2013年上映时,人们也必然把它和5年前的金融危机联系在了一起。虽然那讲的是截然不同的1980年代的股票经纪人Jordan Belfort的故事,和当时把金融体系带到崩溃边缘的事件没什么关系。不过人们不在意,他们只看到了一点,华尔街的贪婪。
也是在2013年,索金留意到一份关于华尔街伦理的报告。一个叫作Labaton Sucharow的律所调查了250名从业者,23%的人承认他们看到或了解到公司内存在不当行为;24%的人承认如果能赚到1000万美元而不被发现,他们就会从事内幕交易。
金融危机到这时已经过去了5年。华尔街的炼金师们又渐渐出手了。人们一度相信,那些经济繁荣时期的高风险混合物不会再出现了,但是名称费解的投资产品又复兴了。
两年之后,索金追踪了这份持续进行的调查。它的访谈对象已经扩展到了美国和英国的1200名交易员、基金经理、投资银行家和对冲基金人士。结果显示,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人当中有1/3承认,他们看到过或知晓公司内的不当行为。1/5的人认为,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有时只有通过不合伦理或不合法的行为,才能获得成功。
索金在专栏中写道,华尔街的本质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贪婪又回来了,或者说,它从来就没离开过。
索金可能没能通过《大而不倒》让金融世界发生什么根本转变。或者没有谁能做到。但通过这本书,他成为了华尔街最知名的记者,他创立的Dealbook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百万的人每天早上会阅读Dealbook的新闻信和他记录下的华尔街。
2011年,他开始同时主持CNBC的早间金融节目Squawk Box,每天早上5点就要到办公室。也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打算创作一部关于金融业的美剧。他觉得《法律与秩序》这样的法律剧能成功,金融题材也有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内幕交易的案件渐渐浮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史蒂芬·科恩(Steven Cohen)。最风光的时候,科恩掌控的对冲基金SAC资本,影响着整个华尔街70%的股票交易。他在2013年承认内幕交易,并为此支付了18亿美元的罚款。这是1980年代以来华尔街最大的内幕交易丑闻,而这位毫无忌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逃过了任何刑事起诉。
在对冲基金的世界,人们通常自认为是充满想法的人,所有的交易都是想法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科恩正是推动华尔街从大银行转向监管宽松的对冲基金的先行者,他重新定义了投资。
索金和两个专业编剧终于在2013年的春天见面了,随之开始做试播集。索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尤里卡”(Eureka,形容灵光一现)时刻—让金融世界和法律世界产生对抗,这也形成了《亿万》(Billions)当中的主要冲突。剧中的Rhoades和Axelrod,分别和现实当中曼哈顿南区法院法官Bharara以及科恩非常接近。
2014年,这部剧顺利卖给了Showtime电视台,第二季于2017年推出,而第三季也即将在2018年开播。
如果说《大而不倒》就像书名中所提示的展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索金认为如今的世界,商业和政治的关系更近。“大公司的CEO和投资者在华盛顿待的时间越来越多,商业成为了政治。政治就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