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培育的反思型写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shengs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反思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反思型写作即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反思这种批判性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文探讨了反思型写作的内涵与价值追求,当下反思型写作缺失的原因以及教师在反思型写作中的三个方面的作为。
   关键词 反思;反思型写作;高阶思维培育
  一、反思型写作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反思是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所指异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作者描述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事件,然后分析这段经历(或事件)的经验或教训,或是发表感想、具体观点,演绎的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 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 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进一步指向的结论。”[1]
   反思,促成高阶思维的发展。何谓高阶思维?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是指向高阶认知的思维。“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 Anderson)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2]反省是基于分析评价的自觉审思。王宁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3]反思型写作,也就是实现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培育高阶认知能力,继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矫正审美取向。
   反思促成立德树人的实现。反思生命,发现亮点,感悟启示;或矫正错误,矫正思想行为,让生命不断成长。荣获“第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的《“乖”孩子》,结尾写道:我们是加拿大新移民,爸爸在一家工厂包装,妈妈学英语,没有工作。这1500块就是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我们平常总是省吃俭用,舍不得买这,舍不得买那。结果,我那一通自由驱使下的涂鸦,让父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年过去了,我忘不了这个故事,它将在我成长的路上紧紧地伴随我。这样的反思,就促进学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走向成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反思也形成生命的创造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形成创造力,形成创造力的前提是形成批判性思维。”[4]学生在习作中培育反思品质,也就远离盲从膜拜,塑造时代需要的创造人格。
   二、反思型写作缺失原因
   古人倡导“三省吾身”,今天学生缺失反思性思考与写作,原因有下面两点。
   1.认识误区
   诸多教师认为,反思是为了总结自己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通过反思得到教训进而批评自己,指出不足或失误,这样削弱了正能量,为此,有的教师甚至不允许学生写自己失误,只能表现积极向上。福建中考作文题:充电。写自己暑假进一步学习音乐,但效果不佳。因为自己胆子小,不敢与钢琴交流对话。然后反思充电行为,提出:要敢于交流对话,发现问题,这样的充电才是不辜负时间与生命。但教师打分勉强及格,因为没写自己成功的充电,诸如不倦怠、克服困难的充电。陈日亮老师告诉笔者:写“路上”为题的作文,我会写车上人们都在低头玩手机,四处是噼啪的手机声,少见车窗看风景人们,更不见亲人交流温馨的画面,我心里很沉重。一老师告诉笔者:这样作文会低分,因为没有车上人们相互关爱的人文风景,老师会认为你内心阴暗。
   也正因如此,教师的命题与评价上,就不具引导反思的自觉。而我国台湾地区中山女高庄桂芬老师给笔者题目,则值得我们思考:请以“衣服”为题,写一篇文章,述说在你的生活经验中,衣服与你之间的故事,文长600字以上。其背景材料:
   生活中有许多衣服,如运动服、礼服、制服、休闲服、家居服、洋装、西装、嬉皮装……,这些衣服用途各异,形式也琳瑯满目。是不是有一件衣服,让你很喜欢穿它?或者有一件衣服,是你很讨厌的?又或者,你心里藏着一袭你不曾穿过却很想拥有的服装?又或者,你一直不曾忘记那一件已经丟掉却別具意义的服装?
   这里的提示,就是让学生回顾衣服与自己之间的故事,写自己的期待或铭记,可写自己的喜欢还可写自己的讨厌,尤其这句特别提醒:“有一件衣服,是你很讨厌的。”这种引导,它不仅让学生自然流露真实心理与情感,更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但大陆作文题中并不多见。
   2.能力短板
   教师要会引导反思,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反思。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反思,就当具备理性审辨能力。如写变化,有老师这样引导:你看周边哪个变化最明显?如何可以看出?你从中感悟什么?这样就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不用说是反省思考,学生只会作浅层思考与感悟。如果修改为:你看周边哪个变化最明显?如何可以看出?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这种变化中都是对的吗,都是时代期待的吗?这样学生就会思考背后的原因,还会审视时代社会作深入地思考。比如有学生看到乡村建筑的统一,隐隐约约感觉乡村文化的消失,从变化中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在追求生活现代化的乡村建设的路上,如何守护乡村文化,守护乡村的魂。这样反思思考,文章思想就更为深刻而迸发冲击力,可见作者具有独立与深邃思考的能力。
   第二,教师能对学生的反思提出矫正。学生的反思,往往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反思没有逻辑;二是反思情绪化,没有理性平和的心态,一直走向极端,偏激无理;三是反思不深刻,滞留于表层。比如一学生写《味道》,结尾道:“面粉与简单食材,制作出馄饨,成就了眼前的真味道。四月,我和外婆就有了一次难忘的相遇。”文章结尾只是写“我和外婆的难忘的相遇”,这只是模糊的感知,没有读出那制作馄饨真味道背后的努力,那努力背后的拳拳亲情,以致只有浅层的描述,没有深层的思想发掘,则是无法体会亲情特点与外婆挚爱,文章失却情感张力。教师往往无法指出与矫正这样的错误,于是往往就回避反思性写作。    三、反思性写作的教师作为
   反思性写作,不能仅靠学生自悟得之,还需要立体多维度的引导。
   1.前提维度:文化构建
   此一是构建反思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构建健康的反思文化,一是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体会反思的价值,如我们可以举办”一次深刻的教训”“疫情,让我懂得了_____”等为题的作文分享会。二是引导利用中学课文的反思之作,杨绛的《老王》诠释一个幸运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其实就是反思自己对老王的态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对阿长的感激与愧疚,为此期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也就是演绎对自己与阿长相处经历的反思;郑振铎的《猫》,对自己对猫的误解与无情的反思自责,诠释未善待弱势生命的愧疚,与对卑微生命尊重的情怀。如此,通过文本反思艺术与品质的领悟,继而掌握作品艺术张力的源自:它的源自不是主题的宏大,而是支撑主题的材料真实感性;而自然流露反思自责之作,更具激发读者情感的张力。比如,“下课了”为题,让学生写下课后的快乐与美好固然可以,若让学生写出下课的冲突,然后反思原因,批评自己,则更值提倡。如此,不断引导反思,学生就有反思性写作与反思性思维的自觉。二是培育理性对话意识。写作是与自己、读者交流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应是理性文明。如果文章失去理性,就会失去情感的张力。比如一学生写《改变》,看到家乡建筑的改变,看到了为此带来的人们生活变化,但文章道:家乡的变化,是什么带来的呢?是家乡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带来的,是国家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呢。这个反思问题是:文章从哪里可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可见国家富民政策带来的变化呢?这也不是感性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而是没有理性审思的习惯,文章并没有对变化的原因作理性的分析:比如这是家乡人的产业思想带来的,或是家乡人外出务工带来的。
   叶圣陶道:“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决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5]但更多的反思不是真诚的,也就是演绎虚伪与不尊重读者的写作。一学生写“我们要学会克服困难,孟子不还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所以我又抱着这样的心态回到了球场上。”作者从球场“想到”孟子“天将降大任”,则显得夸张做作,不尊重自己与读者。如果想到自己球场的拼搏有助于自己意志的锻造,想到期末考试的考验与父母的期待,则见真诚真实。
   2.教学维度:提供反思策略
   引导反思型写作,教师首先是培育反思策略。反思策略中最主要的是审辨思维。谢小庆认为:“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①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②凭证据讲话;③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④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包容的态度;⑤认识并理解一个命题(claim)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概括化(generalization)范围;⑥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6]作文教学中,就当学会质疑。质疑批判,要有策略的掌握。策略一是横向思考,对比审思,立体思考。看到自己得到父母的爱,就当对比其他父母挚爱孩子的方式,思考自己感受爱的不同,进而思考时代、生命成长或社会期待的爱。策略二是纵向思考,寻知探究。比如有学生写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没有思辨思维的同学会写:自己的勤奋执着,让自己在学习路上渐入佳境。有质疑思维的同学,就会思考:自己书法学习的渐入佳境,是自己勤奋带来的吗?如果不是自己勤奋中的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会有如此成绩吗?此学生就是对“天道酬勤”的怀疑,对自己学习经历的深入反思。有了审辨思考的策略,就当引导学生思辨的逻辑性。首先要事理逻辑的自洽。比如:“一天,我的思绪被几个老奶奶对物价飞涨的感叹拉回,我想,如果她们也能加入外婆的跳舞行列,她们是不是生活里会少点烦恼呢?不远处的外婆还在高兴地舞蹈着,裙子也跟着舞出多彩的颜色。”生活中,“她们加入外婆的跳舞行列”只能短时间,能让“生活里会少点烦恼”,但不能长久,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其次要关注思维逻辑,尤其关注确证、理据的充分、概念的一致等。一學生写:如此紧张的学习状态,换来的是一张画满红叉的数学卷子,像是一把巨锤击碎了我的温柔乡。然后走到校园发现落日之美,猛然发现世界在奔忙的我眼中只退却成了黑白两色。继而生发:其实放慢脚步也是一种智慧。事实上,文章当是对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反思,反思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危害(学习效率的降低),继而感悟学习要“放慢脚步” 。而作者却用自然欣赏的“放慢脚步”来得出学习方法的结论,显然是偷换概念,不仅不见反思的真诚,也不具反思张力。
   3.评价维度:鼓励反思探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鼓励与引导学生反思。为此,教师作写作教学指导要从写作要求或背景材料中引导。2019年贵阳市中考卷:写作提示与要求:(1)写清楚“两难”的原因,充分表现两难的处境;(2)立意明确,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感悟。笔者特别欣赏它的背景引导:“两难”,就是这样或那样都让人为难。生活中,我们难免面临进退两难的的处境,或反复掂量,终有决定;或左思右想,仍难决断,这或许是痛苦的抉择,亦或是甜蜜的负担……大多孩子担心文章“俗气”或“负能量”,就会写“两难让我感受负担却感到甜蜜与美好”“两难让我感到父母的挚爱与守望”等,不敢写“两难让我感受父母择业观价值观的偏差”“两难让我感到父母焦虑折射出的某些社会问题”等感性真实的文章。
   另外还从背景材料中引导反思。背景材料提供立体材料,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具有反思意识的学生提供思想空间。2021年山东烟台:扶,在字典上有这样的释义:①扶,用手支撑使人、物或者自己不倒。扶着栏杆,扶老携幼。扶犁。②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者立。扶苗,扶起伤员。③扶助。扶贫,救死扶伤。扶弱济贫。④姓氏。请以“扶”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题目,学生写作空间逼仄,只能实写或虚写扶助。背景导语,不妨修改为:“扶有用手支撑使人不倒之意,也可理解为帮扶他人。生活是复杂的,再现或反思帮扶之举的经验或教训,都会带来生命的成长。”如此,则抛弃单一、平面的引导,贴近复杂的生活,文章也就有自己真实的思想与情感,彰显真实与思想质感。
  反思型写作,不是写作唯一方式,但也是教学中不可以忽视的一个领域,它不仅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更促进思想的进步与成熟,有助于立德树人生命工程的实现。这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钟启泉谈“基础教育”:“ 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7]因此,为了学生与国家未来的发展,今天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年龄、心理等特点,探索反思型写作的文化构建、教育与价值策略,使其在中学写作与思维培养中占据应有位置,有其迫切性与现实性。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FJJKXB19-83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2]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04,006.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4]教育哲学编辑部编.教育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22.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71-72.
   [6]谢小庆.审辨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013.
   [7]何文胜.从能力训练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M].香港:文思出版社,2006:99.
   [作者通联:石伟伟,福建福州屏东中学 石修银,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文章常常要求以“情”感人.“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依然是如今作文常用的两种技法.“情”,通常认为是“情感”.其实,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情感”“情境”“情景”“情事”,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它们四者有机结合,才会产生杰出的作品.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但却应对其进行“冷”思考,从数学教育积累、学生需求、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需求确定数学教育本质需求,立足于数学本质需求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开放性特征进行思考。数学核心素养制定和修订方式应变少数人参与、自上而下为全员参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模式;数学核心素养内容从核心属性、融合性和学习时长上应具有开放性;数学核心素养实施应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数学核心素养开放性既表现在基础性上,还表现在未来发展性上,而教师数学素养的发展是数学和核心素养的关键。
学历案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从学生“学会什么”的目的出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学习经历,并从课程视角去关注“教—学—评”的统一,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代表着课堂的深度转变.
李华平教授的阅读教学课始终以“问题”主导着整个课堂,问题是其课堂教学的灵魂.这些问题具有“语文性”,属于语文问题,且主问题下有一系列子问题与之相呼应.李教授能够提出恰当的语文问题得益于他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文本解读、深度教学的深入钻研.李教授的语文问题对推动语文课程建设、纠偏语文教学偏差、示范师生课堂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学生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至少做到四点:提炼具有普适性能唤醒学生体验的仿写点;设计吻合学理的有序活动,使学生以体验的方式领悟仿写点的表达价值;设计情境化任务,使仿写具有真实的目的性;提供教师的仿写范本,与教材范本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
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需要命制或选择有价值的作文题.部分作文题中存在概念模糊、情境虚假、思维封闭的现象,会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难抒真情.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时,要设置真情境,给定真任务,实现真驱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的质量.
摘 要 随着“学习任务群”越来越常态化,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也慢慢陷入形式化、浅层化、非学科化的泥淖。为了回归正途,我们需要重回原点,溯本求源,破解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中的两类密码,一是宏观的、方向性的显性密码。二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隐性密码。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中隐性密码更为重要。笔者研究近五年全国中考题,从试题中发现可借鉴的四大“隐性密码”:真、新、活、整。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隐性密码
摘 要 《促织》作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篇目,具有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本文结合主人公成名一家的具体经历,一一深入分析了《促织》中包含的四重世界:充满压迫与无奈的世俗体制世界、充满神秘帮助力量的神异世界、充满颠倒失序的道德哲学世界、充满真幻悲喜的审美世界。这四重世界在小说中交织互融,都跟蒲松龄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每一重世界都寄托着蒲松龄对主人公一家的深切同情,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 《
摘 要 《红楼梦》前五回作为一个整体,对全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抓住前五回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有效解决导读教学如何顺利展开的难题。以《红楼梦》前五回为主要内容的导读教学,在阅读之前应进行《红楼梦》背景介绍,保证学生对《红楼梦》有正确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导以“整体意识”要求学生把握前五回的整体构架,引以写作方法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点以“贾化”帮学生梳理情节和人物
摘 要 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学科五条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利用自编问卷对沈阳市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两类目标人群展开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各要素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其内涵理解、素材选择、教学与评价方式方面存在问题,急需改进。针对上述问题,从增进内涵理解、合理选择素材、优选教学方式、关注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以期为高中化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