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的影响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实状况,分析优化师生沟通行为的有效对策。为高校师生更好地运用新媒介促进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3-0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微信、微博、QQ、飞信、论坛等新型沟通媒介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应用,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沟通行为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就包括广大高校师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3700万,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只有1%的学生每日从不接触新媒介[1]。也就是说,新媒介已成为高校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必要载体,这也使得高校师生沟通面临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人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一组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高校师生沟通的新形态,探析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的影响,为营造更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依据。
  一、调研实施的基本情况
  笔者以浙江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两个阶段进行。
  2017年2月,笔者用自编问卷《新媒介背景下高校师生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与“教师版”对该校师生展开问卷调查。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作为样本,发放学生版问卷300份,回收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同时,随机抽取100名教师作为样本,发放教师版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所得信息均进行量化处理,获取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内容。
  2017年3月,为进一步佐证问卷调查的相关分析结果,同时获取更多除了数据之外的重要信息,笔者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相关调研结论。
  二、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沟通渠道更加多元,但沟通对象存在片面性
  为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渠道产生的影响,笔者在师生问卷中都设置了相关题项。结果显示,在“当面沟通、手机沟通(电话或短信)、网络聊天软件沟通(微信、QQ等)、其他”四个选项中,有56.64%的学生选择把“网络聊天软件沟通”作为跟老师沟通最常用的方式,37.5%的老师也选择了这一选项。同时,69.23%的学生和68.75%的老师最常用的沟通新媒介是微信。由此可见,以网络聊天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高校师生间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新媒介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但由于新媒介的特殊性,高校师生在利用新媒介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沟通对象片面化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最愿意跟“比较熟悉的”对象用新媒介沟通。如此一来,师生间的沟通对象就有了一定的局限。笔者认为,这或许与新媒介沟通需要一定“门槛”有关。就拿高校师生使用最普遍的微信而言,必须要双方成为好友关系之后才能进行一对一的进一步沟通,这就使得很多没有在微信上互加好友的师生无法利用这一渠道进行沟通。
  (二)沟通形式更加丰富,但缺乏深入有效沟通
  在传统的师生沟通行为中,大多以语言沟通为主,但新媒介沟通除了语言,还有文字、图片、表情等其他形式。笔者对高校师生在新媒介沟通中使用“文字”、“语音”、“表情符号或动态表情图”以及“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四种形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表情符号或动态表情图”深受高校师生喜爱,有39.17%的学生和58.33%的老师表示“经常会使用”。相较而言,使用“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的师生少一些,但也还是有4.9%的学生和16.67%的老师表示“经常会使用”。这表明,对于新媒介丰富的沟通形式,高校师生基本都愿意积极尝试。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介丰富的沟通形式并没有使高校师生的沟通达到真正的深入有效,数据显示,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当面沟通”。
  对于表2中的数据,笔者在与调研对象的访谈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受访者A表示:
  我觉得还是当面沟通最有用,因为你发微信的时候看不到老师的表情啊神态啊什么的,就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如果面對面的话就会好很多。
  对于这一问题,老师的想法也差不多。教师受访者A说:
  因为有些问题你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会希望看到学生的反映,看看他神态有没有异样啊,表达时候的语气如何呀等等,这样比较有利于我对他进一步的了解。微信、QQ的话一般就是沟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有些情况就是打电话也感觉说不清楚,所以还是要当面沟通的。
  在学生问卷中,笔者还对师生新媒介沟通的“单次沟通时长”和“单次聊天互动信息条数”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高校师生的新媒介沟通并不十分深入。
  表3显示,八成左右的高校师生用新媒介沟通时单次时长在15分钟以内,单次聊天互动的信息条数为15条以内。笔者认为,要在15分钟内的15条互动信息里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访教师A认为新媒介更适合沟通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
  (三)沟通时空更加自由,但教师负担感相对较重
  新媒介沟通打破了传统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高校师生的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对于“你最常在哪个时间用新媒介跟老师(学生)沟通?”一题,在“学期内上课期间”、“学期内课外时间”、“寒暑假期间”、“有需要的任何时间”四个选项中,40.56%的学生和41.67%的老师选择了“有需要的任何时间”,且这一选项占比最高。   对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新媒介沟通,高校教师是否会感到困扰或负担呢?笔者在问卷中做了调查。
  对于表4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教师受访者B表示:
  我感觉学生用微信或者QQ这样的新媒介跟我沟通(的时候),他好像是不在乎时间的,不是说你上班的时候我才能联系你。我经常半夜还会收到学生的微信,那你既然看到了就总得回一下吧。还有周末的时候,有好几次我在看电影,微信一来一看是学生,其实有时候也不是说是很紧急的事情……感觉还是有点困扰生活的。
  另外,教师受访者C还谈到新媒介沟通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我觉得用这个新媒介跟学生沟通心理负担还是有点重的,倒不是说沟通的问题有多难解决,而是你时时刻刻要做好准备进入你的工作角色。比如你在休息在旅游,本来想着好好放松几天,可是学生微信一来,你就又被拉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不得不去处理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其实完全可以等你上班以后再做的,这时候你的内心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心累啊”。但也没办法,现在学生都用微信、QQ,你总不能不跟上吧……
  综上可见,新媒介可以让高校师生在“有需要的任何时间”进行沟通,实现了沟通时空的自由化,但也给老师们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值得关注。
  (四)沟通心态更加放松,但师生间仍有一定距离感
  传统的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中,由于双方所扮演的沟通角色身份不同,大多由老师作为沟通的主导者,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惧怕等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沟通效果。但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的沟通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关于哪种沟通方式最紧张的问题,学生受访者B表示:
  跟老师面对面沟通还是会很紧张,毕竟是老师嘛,就不太敢说太多。那用微信什么的就好很多,因为看不到人就不会那么紧张,而且发微信打字的时候就可以反复修改要说的东西,不像面对面有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或者害怕说错就不敢说了。
  由此可见,新媒介使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在沟通时的心态变得相对比较放松,这有利于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沟通中来。那么,沟通心态更加放松有没有拉近高校师生间的关系呢?
  数据表明,高校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学生中,选择“没什么变化”的人数最多,占49.65%;而老师们似乎更加乐观些,认为师生关系变得“比较亲近”的人最多,占58.33%。笔者以为,对师生间关系的感受不同恰恰说明了高校师生间还存在一定心理距离,双方关系也并不十分亲密。
  三、高校师生优化新媒介沟通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重新定位沟通角色,平等交流互动
  在传统沟通行为中,往往存在着“教师主体论”的现象,老师是沟通的发起者,拥有沟通主导权,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角色分配下,学生很少能与老师做到真正的平等交流,在沟通中便无法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此也就达不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有效沟通。
  在新媒介沟通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互动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用新媒介沟通的优势来改变自己不敢或不愿跟老师沟通的心态,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在沟通中重新定位自己。而教师则应在新媒介沟通中调整固有姿态,改变自身在师生关系中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因为沟通与交流不需要权威,需要的是平等的心态。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新媒介沟通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只不过沟通对象多为“朋友”,而大多数学生还不习惯将老师定位为“朋友”。因此,在新媒介沟通中,高校师生又多了一次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机会,如果双方都能将对方定位为“朋友”,那么真正的平等沟通才能实现。
  (二)合理运用沟通渠道,“线上线下”结合
  新媒介沟通有其特殊性,沟通时的对象与环境都是相对虚拟的,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师生的沟通准确性有所偏差[2]。在虚拟环境下,高校师生对沟通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是片面的,可能虚拟与现实的沟通对象根本无法一一对应,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师生的良性沟通,更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校师生在运用新媒介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沟通渠道,更不能对其产生依赖。要深入了解新媒介的特性,主动分析其沟通行为所带来的弊端。有效的师生沟通是需要多种方式结合的,除了“线上”的新媒介沟通,还应该有“线下”的当面沟通,“线上线下”的合理结合,才能帮助师生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个性的对方,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师生间的和谐沟通。
  (三)充分适应沟通形态,构建和谐关系
  新媒介沟通在为高校师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双方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对高校教师,更是造成了工作负担增加、心理压力升级等系列负面影响[3]。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教师应及时适应这种全新的师生沟通形态,尽量缩短适应期,充分认识新媒介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特性,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沟通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責任意识和使命感,真正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新媒介互动中去,不排斥、不抵触。
  作为高校学生,则要友善接纳老师们作为自己的新媒介沟通对象,用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去适应这一新型沟通形态。同时,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消除师生间新媒介沟通所产生的障碍。或许对于新媒介的使用,老师的反应与适应不如学生更迅捷,所需的适应期会相对长一些,因此就需要由学生来做一个“引导者”,从而使双方更快适应新媒介沟通,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 语
  调研认为,新媒介作为高校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就犹如一把双刃剑,能为高校师生沟通带来新气象,也会形成新的困扰与苦恼。因此,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渠道,就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介沟通所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让新媒介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只有良性有效的师生沟通,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高校师生健康发展,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J].传媒,2015(15).
  [2] 马肖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新闻战线,2014(9).
  [3] 聂静虹.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媒介融合的进程,新疆汉语媒介融合的进程并不滞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作为占有新疆报业市场份额较大的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其媒介融合进程以全媒体转型而具有典型性,晨报全媒体在其产品定位、人才、业务和管理模式上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全面的转型,在新疆媒介融合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新疆;媒介融合;《新疆消费晨报》;全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
期刊
摘 要: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关键词:电影;媒介地理学;《无间道》;传播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 要】:相比创刊之前业界的热切期待,《新京报》在面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反响并不如人意。本文基于4P理论框架对该报的早期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发现《新京报》的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等四种要素之间互相脱节、甚至抵牾,导致其营销组合出现了错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该报整体竞争力。  【关 键 词】:《新京报》;营销策略;4P法则;检讨  【作者简介】:张鸿飞,女,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
期刊
【摘 要】:中国零售第一传媒《黄鹤楼周刊》的改版策划准确抓住零售从业者这一目标读者群和“服务终端、引导终端、造福终端”功能,在版面内容策划上突破传统模式,消化吸收先进大报的办报经验并做了大胆创新,实行薄报分块、设置零售主持特色栏目和综合报道,实现了服务零售、服务心灵的有机结合,诠释了“服务为王”在传媒界的内涵。  【关 键 词】:黄鹤楼周刊;改版;策划;服务为王  【作者简介】:马慧春,女,武汉黄
期刊
【摘 要】:根据《热力透平》在行业中的现状,认识到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分析概括了栏目策划的作用、设置原则,最后根据本刊的工作实践,介绍了栏目设置及选题策划的经验和体会。  【关 键 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运用实践;经验体会  【作者简介】:吕锦忠,男,《热力透平》常务副主编,翻译,主要从事翻译以及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主编助理,主要
期刊
编者按:新媒体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迅速推广开来,出现了很多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模式及现象,在传媒教育界,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学科融合方面,学术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灵活,一些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日益形成。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得以应用,推动了教育层次的逐步提高,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在方法上更突出实用性。在媒介发达的传播格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
期刊
摘 要: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
期刊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协作,制定实施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大舆论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动态的关注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的舆情与互动,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建构。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