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寄洲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电影艺术家,是出席第一届中国文联会议的资深导演,是一位在革命军队里成长起来的文化名人。他曾长期在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0师战斗剧社担任编导和表演工作,参加过多部话剧的演出。当时,战斗剧社采取灵活的演出形式,时而分散,时而集中,社员们打仗时是战斗员,休整时是宣传员。严寄洲经常带领部分队员,深入前线,将前线的战斗英雄事迹随时编成小戏演出,鼓舞部队士气。
抗战胜利后,严寄洲以及他所在的战斗剧社随晋绥部队和第一野战军转战山西、绥远、陕北一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严寄洲先后与人合作创作了话剧《九股山的英雄》和歌剧《女英雄刘胡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一些文艺团体纷纷到北京进行庆祝演出。严寄洲所在的战斗剧社也把《女英雄刘胡兰》和《九股山的英雄》带到了北京。
第一次文代会虽然过去60多年了,但对于严寄洲来说却恍如昨日。他说,第一次文代会非常有历史意义,形成了中国新文艺大军的首次大会合。参加文代会的时候,严寄洲只有30多岁,在众多的文艺工作者代表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兵”了,能够参加这次文代会,他感到特别荣幸;因为终于见到了久闻大名但在平常很难见到的郭沫若、茅盾、丁玲等著名艺术家。他特地买了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开会间隙,每见到一位知名艺术家,严寄洲就请他们签名。几天的会议下来,笔记本签得满满的。严寄洲非常珍惜这本笔记本,开完会后,就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但是“文革”期间,他几乎所有心爱的东西都荡然无存,这本笔记本也未能幸免,这对老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回忆中,严老的记忆让我吃惊,年届九旬还是丝毫的不曾有健忘,且讲述得清清楚楚,严老的一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每个省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进过监狱,吃过草根、饿过肚子,既啃过窝头咸菜,也吃过山珍海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什么样的福也享过。”
严老说:“我不懂营养学,也不懂养生学,别人开玩笑说我只懂‘好吃学’,我的确是这样的。除了滴酒不沾外,我还因为自己属蛇而不吃蛇肉和黄鳝,仅此而已,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啦!我不忌口,平时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按现在的科学膳食、饮食结构来衡量,我是不科学、不讲究的实用饮食主义者。我不懂科学的养生之道,也不大喜欢运动和锻炼,但身体还一直不错,吃得饱,也睡得香甜,大概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吧!”
他每日清晨五点即起,头一件大事是空腹先喝下一杯浓茶或咖啡,于是便开始工作。
“吃早饭也不外乎是馒头、粥、面包、黄油、馄饨、煎鸡蛋之类的东西。可不是一次吃得这么多,这么全,而且互相调剂着吃,今个儿吃这样,明个儿吃那样。但每天早餐一瓶酸奶是必不可少的。”
“我是江苏常熟人,就是京剧《沙家浜》所说的那个地方。南方人大都是爱吃米饭的。但我与他们不同的是,喜欢在蒸饭时加一把豆子,红豆、绿豆都可以(夏天多用绿豆)。不是为了什么营养全而,而是就好这一口,因为这样好吃而已。当然,天天吃也有够的时候,有时候就用玉米面窝头,荞而饴铬换换花样,改改口味。我倒不是因为粗粮的什么纤维,什么成分,吃了它就平衡什么去吃的,过去粗粮吃得太多了,平衡什么?还是大米、白面好吃。”
2000年,他被授予“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奖”,荣获了一只精美的奖杯。2001年,他又被评为“全军十七位健康老人之一”,又荣获了一只精美的奖杯。
一些专门刊载健康老年养生知识的期刊纷纷派记者前来采访他,要他谈“保健的秘诀”和“养生之道”。他一时回答不出来,严老说:“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养生保健之类的学问。”
1996年以前,严老几乎没有上过医院,很少吃药,尤其是没沾过什么保健营养品的边,什么人参鹿茸蜂王浆之类的补品一概与他无缘。他只相信吃好一日二餐,还特别爱吃肉,爱吃肘子和猪蹄。他的座右铭是“想吃啥就吃啥”。医生和老伴王荣华常常批评他“不讲究饮食卫生”。严老分辩说:“我也有吃对头的时候,比如我爱吃棒子面窝头,爱吃莜麦而、荞麦面、玉米糊糊之类的杂粮,这些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食品。今年老夫93岁,已届耄耋之年,但幸好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背不驼,腰不弯,能吃能睡,晚上九点钟上床,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从不失眠,早上五点钟起床,酽茶入肚便到门前小花园内遛弯或者写作。”
由于大家看不出他有那种病病怏怏的老态,称赞他“身体真棒”。但实际上,他已有25年的糖尿病史,年前查出右脑梗塞、脑萎缩、高血压、前列腺肥大和脂肪肝等疾病。但他把这些看得很淡。他认为当然有些病要治疗、要吃药,但不能对此精神负担太大。
严老说,我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遭遇坎坷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人生,就能快乐逍遥。只有在坎坷之后,才能得到超脱的喜悦,我的这一生,因为坎坷才显得丰富。我每遇到坎坷遭遇,在鼓足勇气挣扎过去之后,就会升华到一种“泰然”。一个人只有超越痛苦,才能获得乐趣,对人生的坎坷看开些,才能摆脱生活压在心头的重负,在各种各样的磨难面前看开些、看淡些,才能泰然自若,这种“泰然”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神安”。
严老给自己制定了几条自我养生的方法:
一是不再去回忆那些倒霉的伤心往事,不再为之而生气、苦恼、埋怨和愤怒,把它统统扔到汪洋大海见鬼吧。常言道:“怒伤肝,悲伤肺,忧伤脾,喜伤腰心,恐伤肾,前人总结的经验不能不听。
二是每天都要找一些谈得来的老朋友聊聊天,侃侃大山,天南地北,从国际到国内到鸡毛蒜皮无所不谈,他们这种闲侃称之为“话疗”,话疗把什么愁事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是每天都动动脑筋,采取的方法是除了读书看报之外,主要是写作。写杂文、写回忆录、写剧本。由于年迈忘性大,写作时,必须搜尽枯肠去回忆,还必须去找资料核实。这样脑瓜子便自然而然地运转起来、润滑起来。
四是每天出门散步时,一走出大门有两句口诀潜台词必须牢记:一日脸带微笑,二日意念青春。这脸带微笑不是假笑强笑皮笑肉不笑,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欣喜,生活安定,家庭幸福,社会前途乐观,国际形势好转……,这样自然就会脸上露出微笑来了。而意念青春,就是不要去想我已经多少岁了,已经老了,不行了,如果这样一想就必然弯腰驼背,真成了老朽之辈了。如果你想的是我还不老,我还年轻,岁数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么一想,你就马上本能地挺起胸来,昂起头来,直起腰来,高高兴兴地散步去了。
严老说:“我自己的这几条养生方法,不知对别人是否合适,但我觉得适合我自己,常有朋友说我心态好,我的感觉是神安才能长寿,至于为什么,我想不用多解释,您也能明白,今个儿就到这儿吧。我得去做饭了,我是把做家务当做运动锻炼来坚持的,从不在这方面偷懒,久而久之,也受益在其中了。”
抗战胜利后,严寄洲以及他所在的战斗剧社随晋绥部队和第一野战军转战山西、绥远、陕北一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严寄洲先后与人合作创作了话剧《九股山的英雄》和歌剧《女英雄刘胡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一些文艺团体纷纷到北京进行庆祝演出。严寄洲所在的战斗剧社也把《女英雄刘胡兰》和《九股山的英雄》带到了北京。
第一次文代会虽然过去60多年了,但对于严寄洲来说却恍如昨日。他说,第一次文代会非常有历史意义,形成了中国新文艺大军的首次大会合。参加文代会的时候,严寄洲只有30多岁,在众多的文艺工作者代表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兵”了,能够参加这次文代会,他感到特别荣幸;因为终于见到了久闻大名但在平常很难见到的郭沫若、茅盾、丁玲等著名艺术家。他特地买了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开会间隙,每见到一位知名艺术家,严寄洲就请他们签名。几天的会议下来,笔记本签得满满的。严寄洲非常珍惜这本笔记本,开完会后,就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但是“文革”期间,他几乎所有心爱的东西都荡然无存,这本笔记本也未能幸免,这对老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回忆中,严老的记忆让我吃惊,年届九旬还是丝毫的不曾有健忘,且讲述得清清楚楚,严老的一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每个省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进过监狱,吃过草根、饿过肚子,既啃过窝头咸菜,也吃过山珍海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什么样的福也享过。”
严老说:“我不懂营养学,也不懂养生学,别人开玩笑说我只懂‘好吃学’,我的确是这样的。除了滴酒不沾外,我还因为自己属蛇而不吃蛇肉和黄鳝,仅此而已,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啦!我不忌口,平时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按现在的科学膳食、饮食结构来衡量,我是不科学、不讲究的实用饮食主义者。我不懂科学的养生之道,也不大喜欢运动和锻炼,但身体还一直不错,吃得饱,也睡得香甜,大概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吧!”
他每日清晨五点即起,头一件大事是空腹先喝下一杯浓茶或咖啡,于是便开始工作。
“吃早饭也不外乎是馒头、粥、面包、黄油、馄饨、煎鸡蛋之类的东西。可不是一次吃得这么多,这么全,而且互相调剂着吃,今个儿吃这样,明个儿吃那样。但每天早餐一瓶酸奶是必不可少的。”
“我是江苏常熟人,就是京剧《沙家浜》所说的那个地方。南方人大都是爱吃米饭的。但我与他们不同的是,喜欢在蒸饭时加一把豆子,红豆、绿豆都可以(夏天多用绿豆)。不是为了什么营养全而,而是就好这一口,因为这样好吃而已。当然,天天吃也有够的时候,有时候就用玉米面窝头,荞而饴铬换换花样,改改口味。我倒不是因为粗粮的什么纤维,什么成分,吃了它就平衡什么去吃的,过去粗粮吃得太多了,平衡什么?还是大米、白面好吃。”
2000年,他被授予“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奖”,荣获了一只精美的奖杯。2001年,他又被评为“全军十七位健康老人之一”,又荣获了一只精美的奖杯。
一些专门刊载健康老年养生知识的期刊纷纷派记者前来采访他,要他谈“保健的秘诀”和“养生之道”。他一时回答不出来,严老说:“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养生保健之类的学问。”
1996年以前,严老几乎没有上过医院,很少吃药,尤其是没沾过什么保健营养品的边,什么人参鹿茸蜂王浆之类的补品一概与他无缘。他只相信吃好一日二餐,还特别爱吃肉,爱吃肘子和猪蹄。他的座右铭是“想吃啥就吃啥”。医生和老伴王荣华常常批评他“不讲究饮食卫生”。严老分辩说:“我也有吃对头的时候,比如我爱吃棒子面窝头,爱吃莜麦而、荞麦面、玉米糊糊之类的杂粮,这些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食品。今年老夫93岁,已届耄耋之年,但幸好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背不驼,腰不弯,能吃能睡,晚上九点钟上床,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从不失眠,早上五点钟起床,酽茶入肚便到门前小花园内遛弯或者写作。”
由于大家看不出他有那种病病怏怏的老态,称赞他“身体真棒”。但实际上,他已有25年的糖尿病史,年前查出右脑梗塞、脑萎缩、高血压、前列腺肥大和脂肪肝等疾病。但他把这些看得很淡。他认为当然有些病要治疗、要吃药,但不能对此精神负担太大。
严老说,我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遭遇坎坷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人生,就能快乐逍遥。只有在坎坷之后,才能得到超脱的喜悦,我的这一生,因为坎坷才显得丰富。我每遇到坎坷遭遇,在鼓足勇气挣扎过去之后,就会升华到一种“泰然”。一个人只有超越痛苦,才能获得乐趣,对人生的坎坷看开些,才能摆脱生活压在心头的重负,在各种各样的磨难面前看开些、看淡些,才能泰然自若,这种“泰然”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神安”。
严老给自己制定了几条自我养生的方法:
一是不再去回忆那些倒霉的伤心往事,不再为之而生气、苦恼、埋怨和愤怒,把它统统扔到汪洋大海见鬼吧。常言道:“怒伤肝,悲伤肺,忧伤脾,喜伤腰心,恐伤肾,前人总结的经验不能不听。
二是每天都要找一些谈得来的老朋友聊聊天,侃侃大山,天南地北,从国际到国内到鸡毛蒜皮无所不谈,他们这种闲侃称之为“话疗”,话疗把什么愁事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是每天都动动脑筋,采取的方法是除了读书看报之外,主要是写作。写杂文、写回忆录、写剧本。由于年迈忘性大,写作时,必须搜尽枯肠去回忆,还必须去找资料核实。这样脑瓜子便自然而然地运转起来、润滑起来。
四是每天出门散步时,一走出大门有两句口诀潜台词必须牢记:一日脸带微笑,二日意念青春。这脸带微笑不是假笑强笑皮笑肉不笑,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欣喜,生活安定,家庭幸福,社会前途乐观,国际形势好转……,这样自然就会脸上露出微笑来了。而意念青春,就是不要去想我已经多少岁了,已经老了,不行了,如果这样一想就必然弯腰驼背,真成了老朽之辈了。如果你想的是我还不老,我还年轻,岁数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么一想,你就马上本能地挺起胸来,昂起头来,直起腰来,高高兴兴地散步去了。
严老说:“我自己的这几条养生方法,不知对别人是否合适,但我觉得适合我自己,常有朋友说我心态好,我的感觉是神安才能长寿,至于为什么,我想不用多解释,您也能明白,今个儿就到这儿吧。我得去做饭了,我是把做家务当做运动锻炼来坚持的,从不在这方面偷懒,久而久之,也受益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