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 纺织印记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xi58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1年创刊,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刊名开始,《中国纺织》杂志的历史使命便已注定。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具权威性、前瞻性的会刊,《中国纺织》始终走在行业报道的最前线,紧扣产业脉搏,深挖事件价值,为推动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舆论导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走过60年,人间岁月的一个甲子,不过弹指一挥间;沧桑60年,中国纺织业发展几经风雨浮沉;辉煌60年,中国纺织变革翻天覆地,波澜壮阔。
  纸墨无语,却是最好的见证。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一 机构变革
  ·轻工业部
  1970年7月1日,原一轻部、二轻部、纺织工业部正式宣布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任部长。
  ·纺织工业部
  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
  ·中国纺织总会
  1993年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吴文英任会长。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其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
  ·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8年4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杜钰洲任局长。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1998年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
  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纺织行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监督。
  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11年11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在京召开。之前,经国资委同意、民政部批准已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当选会长。会上,聘请陈锦华、郝建秀、顾秀莲、杜钰洲、许坤元、林乃基担任名誉会长i选举陈树津、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张莉、杨纪朝、夏令敏为副会长,高勇兼任秘书长。徐迎新、杨世滨、陈大鹏为会长助理。聘请杨东辉、宋冬菊、李少苓为顾问。今后,联合会将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分析、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进一步加强联合会自身建设上来,真正把联合会建设成“政府靠得住、企业信得过、行业有威信、国际有影响”的社会组织。
  二 体系完善
  ·麻袋
  1951年2月14日,由于原料有限,纺织工业部在全国麻袋生产会议上决定,麻袋销售采取按用袋单位需用情况按季向工厂订购的方法并统一规定了标准麻袋的用麻量。
  ·粘胶纤维长短丝
  1961年1月,粘胶纤维长短丝设备系统全部试制成功,并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用。随后,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粘胶纤维厂——南京化纤厂、新乡化纤厂、杭州化纤厂、吉林化纤厂相继动工建设。
  ·合成纤维
  1970年1月7日,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联合报告,要以综合利用石油资源为主,集中力量分期分批打歼灭战,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
  ·个体经济
  1979年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现小百货市场。经过发展,义乌成了我国小商品批发基地,随后“义乌现象”席卷全国,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营经济的繁荣。
  ·十大行业
  1984年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发展完整体系》一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合理布局,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十大行业全面发展。
  ·国际期货交易
  2006年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羽绒服装技术委员会
  2008年8月11日,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不仅是我国服装领域的一大盛事,服装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标志着波司登正式成为羽绒服装国家标准的主导者。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
  2011年2月15日,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复,中国色织行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长丝织造协会。8月18日,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在吴江盛泽镇组建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任会长。协会的成立,对提升我国长丝织造企业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皮革设计师协会成立
  2011年3月2日,国内皮革行业首个设计师协会——海宁皮革设计师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海宁皮革产业开始向“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高的一端——设计“进军”。
  ·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揭牌
  2011年3月23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纺织行业办事处(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正式揭牌。作为中国大陆实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自1956年成立以来,以仲裁形式独立、公正和高效地解决了大量国内外经济贸易争议,在国际仲裁界、经贸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11年5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复了武汉纺织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申请,这将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11年6月2日,2011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会议在浙江兰溪召开,26家单位为首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引导将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服务,也是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范本。
  ·中国棉业信息与经济专业委员会
  2011年10月14日,中国棉业信息与经济专业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委员会旨在组织联系国内外热心于服务棉区、棉业和棉农的团体和个人,按照市场经济 的要求,在棉花产业内发挥信息服务、经济研究和政策咨询作用,促进中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 基础建设
  ·第一批毛纺织
  1951年3月,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等动工建设。
  ·株洲苎麻纺织厂
  1956年12月,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三线”建设
  1964年,国家把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作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重点。为此,纺织工业部迅速组织力量,从沿海部分纺织机械厂中分迁一部分人员、设备,在三线地区新建了6个纺织机械厂和专件厂,成为当地纺织的主要力量,带动了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林芝毛纺厂
  1966年5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纺织工业部将上海纬纶毛纺厂迁往西藏,改建为林芝毛纺厂。这是西藏第一家现代纺织厂。
  ·湖北化纤厂
  1969年5月,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湖北化纤厂动工,1973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强力粘胶帘子布的大型工厂。
  ·兰州第三毛纺织厂
  197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西北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第三毛纺织厂建成投产。
  ·香洲毛纺厂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四川维尼纶厂
  1983年5月19日,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四川维尼纶厂,由国家正式验收。
  ·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
  1984年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并投产。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1990年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华诚集团公司
  1992年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又一新的尝试。
  四 技术进步
  ·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8月,青岛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生产竞赛开始以来,每月平均每日出皮辊花6两左右;1951年3月以来,进一步降至4两半。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951织布工作法
  1951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织布工作法会议,总结出《951织布工作法》。这是集中了青岛、上海、天津和东北等地区织布的先进经验,经过20多天的表演、观察、测定、分析和讨论而总结出来的。
  ·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无锡丝绸印染厂职工创制成功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和其他配套设备,使我国丝绸印花工业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
  ·羊毛衫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
  197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实现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看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前景。
  ·丙纶丝规模化生产
  1983年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化纤仿毛技术
  2002年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植物蛋白丝作纤维
  2003年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
  2005年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纺纱技术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会,2010年2月18日在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该技术作为我国纺织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技术,将为传统纺纱业带来革命性变化。该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聚苯硫醚(PPS)纤维投产
  2010年1月10日,我国高性能聚苯硫醚(PPS)纤维生产线在江苏张家港市正式投产,该工程设计产能为年产PPS短纤维1万吨、长丝3000吨。PPS纤维是一种耐高温的功能性纤维,是目前世界上火力发电的高效烟尘过滤主材料,该工程投产标志着中国在打破发达国家对PPS纤维垄断之后,跻身为PPS纤维的主要生产国,为国家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推广,彻底解决了原料瓶颈问题。
  ·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
  2010年6月23日,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实现突破。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是以液态二氧化碳作为染料溶剂实现染色的技术,染色用的二氧化碳经挥发去杂质后回收,通过压缩至超临界状态循环利用。我国已研制出具备中试生产规模的工程化设备,实现染色关键装置的可视化,在散纤维和成衣艺术染色方面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嫦娥二号卫星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
  2010年10月1日,我国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和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动机支架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并使用了树脂固化及一 系列复杂技术。由于这种支架在神舟七号飞船应用过程中性能良好,成为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首选。今后新的登月工程和神舟八号载人航天工程都离不开产业用纺织品。
  ·“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通过验收
  2011年4月8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重点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相关新工艺新技术已开始在行业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提高产品质量效果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 管理创新
  ·统购棉纱
  1951年1月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自即日起公、私纺织厂的棉纱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在原料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棉纱统购,确保了供需的稳定性。
  ·八级工资制
  1951年10月10日,纺织工业部公布《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供销
  1952年3月,纺织工业部与贸易部联合下达《1952年花纱布供销办法》。办法规定,自1952年起部属国营棉纺织厂与贸易部门由加工关系改为供销关系。
  ·三班8小时制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棉纺织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步改开三班8小时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52年9月12日,纺织工业部党组就纺织系统实现“三班8小时制”上中央作报告请示,并得到批准。
  ·布票
  1953年,由于棉粮等物资短缺,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直到1984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不再发布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厂长负责制
  1954年2月,纺织工业部召开全国国营纺织厂厂长会议。会议确定了1954年纺织工业的方针任务和中心工作:以继续加强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导,推广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建立厂长负责制,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步。
  ·统购和统销
  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为了进一步取缔市场投机、巩固物价稳定,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粮的统购和统销。
  ·“四班三运转”
  1979年10月4日,纺织工业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局、劳动局发出《关于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意见》,核实下达第一批棉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计划和新增劳动力指标。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8年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国家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供销一体化
  1990年3月14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丝绸公司的意见》,同意成立全国性丝绸公司,把茧、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全额利涠留成
  1990年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2003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出口许可证制度
  2004年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内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中国棉花”标志注册
  2010年1月20日,“中国棉花”标志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证明商标,用于证明使用该标志产品的特定品质。中国棉花协会是标志的注册人,对该商标享有专用权。标志对提升中国棉业整体质量水平,提高我国棉花及棉制品的认可度,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有积极作用。
  ·企业信用评价启动
  2011年3月15日,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正式启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商务部和国资委信用评价工作的第三批行业试点单位,从今年开始将在协会会员及代管专业性协会会员中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以提升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倡导诚信经营的良好风气,推动行业自律机制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协会与地方共建产业集群
  2010年11月22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和全国175个试点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签署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协议,今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共建“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携手建设新型产业集群。
  ·新OEKO-TEX Standard 100检测标准正式生效
  2011年4月1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发的OEKO-TEX Standard 100产品认证检测标准正式生效。检测标准的确立和不断更新是保障服装安全的决定性一环。
  六 政策法规
  ·化纤发展规划
  1960年8月23日,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作了《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家生纤维与野杂纤维同时并举、专业生产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原材料的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1月10日,纺织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业七十条》)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整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工业体系。
  ·计量单位变更
  1979年1月1日,根据国家纪委、经委、统计局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纱线计量单位由英制“件”改为公制“吨”,细度单位由英制“支”改为公制“号”,公定回潮率由9.89%改为8.5%。织物计量单位由“米”改为“平方米”和“米”的复用单位。
  ·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
  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标志着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开始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
  ·“六个优先”
  1980年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 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i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纺织机械生产由纺织工业部管理
  1982年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允许棉花上市
  1984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棉花的当前政策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按质论价
  1984年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下放七项权限
  1984年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有偿合同制
  1984年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这为今后纺织机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青纺联
  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他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出口的两个转变
  1986年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
  ·统一棉价
  1988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丝绸开征出口税
  1988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内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
  1990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三角债”
  1991年9月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注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从而开始了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的调整。
  ·以销定产
  1992年1月20日,纺织工业部发出《199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草案)通知》。《通知》指出,199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本着“以销定产、控制总量”的精神安排。
  ·棉纱限产
  1994年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向各地方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纱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纱锭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
  ·棉花订货会
  199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11月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至11月1日,朱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吴邦国副总理也为纺织工业扭亏解围召开了多次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棉花流通体制
  1997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三大任务”
  1998年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新纺锭。1998年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 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扭亏为盈
  1999年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局面;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棉改
  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出口退税率下调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很大。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2007年7月1日起,我国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新《劳动合同法》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10+6政策
  2008年1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先后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促进轻纺工业发展的六项措施,央行还进行了10年来的首次最大幅度降息,不仅重新定位了纺织工业的社会地位,还连续下调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下,尽管我国纺织服装面临巨大的挑战,但良好的政策氛围为企业带来了信心。
  ·出口配额限制取消
  随着中美、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2008年年底的到期,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将退出历史舞台。配额时代的结束,有利于企业享受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这是一种权益的回归。
  ·国家连续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3月25日,国务院又决定自4月1日起再次上调纺织品等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5%提高到16%,此举有效地缓解了出口企业的困难。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告诉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
  2009年6月23日,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讨论会在京召开。纺织行业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确定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七个重点行业之一,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意义重大。选择子行业——棉纺织行业进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就是要以棉纺织行业为评估试点,摸清行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状况,为政府以及行业信息化主管部门科学制定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有效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为提高两化融合应用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落实淘汰落后产品。之后,工信部发布《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详细规定了印染和粘胶纤维项目的投资备案、施工建设、环评审批、土地供应、信贷投放、质量、安全监管、生产运营等工作。8月5日,工信部以公告形式公布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全国201家纺织服装企业和25家化纤企业榜上有名。
  ·平抑原料价格
  从2010年8月10日起,60万吨国储棉陆续投放市场。9月中储棉再次向市场投放国储棉,计划达40万吨,共有超过100万吨国储棉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之后,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纺织原料过快上涨。针对茧丝市场价格行情,国家茧丝办决定对部分国家储备厂丝以公开竞购方式进行市场投放。10月27日,600余吨国储丝以公开竞购方式投放市场。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铁道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七部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照和超范围收购棉花的行为。
  ·加快产业转移
  2010年8月20日,由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在江西奉新县召开;7月11日,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在荥阳召开;10月30日,由中国服装协会、重庆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重庆)研讨会在渝召开。为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
  2010年11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纲要》提出“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6个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提高1倍。为达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
  七 和谐文化
  ·《中国纺织》杂志创刊
  1951年,《中国纺织》杂志正式创刊,1952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作为纺织部的机关核心刊物,《中国纺织》在上传下达、推动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舆论作用。
  ·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1953年3月~8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3月18日发出联合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纺织工业劳动模范。6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成评模委员会,共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05名、模范单位24个。
  ·集体合同
  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同意由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联名发布《在国营工厂签订集体合同的联合指示》。联合指示指出:在国营工厂实行行政与 工会组织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推进工厂管理工作和工会工作,并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影片《细纱工作法》
  1983年7月10日,新华社报道,我国10多万名细纱挡车工有了自己的彩色教学影片《细纱工作法》。它是我国纺织工业系统的第一部以操作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影片,这部影片以“郝建秀工作法”为主要内容,归纳了各地广大细纱挡车工的先进经验。
  ·《中国纺织》杂志复刊
  1985年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复刊。2003年10月5日,已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并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南通纺织博物
  198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落成开馆。
  ·《中国纺织报》
  1985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社,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北京服装学院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2年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中国纺织白皮书”
  2001年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
  2005年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企业获“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全国纺织劳模
  2006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纺织辞典》
  2007年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内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内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名牌
  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时尚创意空间
  2007年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国家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发布、设计大赛作品发布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责任
  2008年4月2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社会责任高层论坛暨社会责任指南发布会”。会上发布了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11个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马恩华、邓建军和赵梦桃
  2009年7月20日,三位纺织行业的代表人物:马恩华、邓建军和赵梦桃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心中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名单,成为纺织行业的骄傲。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2010年6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服装企业首次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三次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启动实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目标为:至2011年底,全行业建立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达600家,按照CSR-GATEs《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达100家。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起建设的国家纺织面料馆在中国轻纺城创意大厦建成。纺织面料馆总面积6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00万块面料样品,既能帮助供应商推广产品,同时也方便采购商查询,提高采购效率。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成立80周年
  2010年12月8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80周年庆典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学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科协、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下,围绕纺织工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和发现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
  2011年10月13日,“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论坛总结过去6年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所创造的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还表彰了“中国纺织品牌文化50强”企业,发布了《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发展报告》,这对于全行业开展品牌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八 展会发展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4月23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预展,5月1日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5月6日,周恩来总理、曹荻秋市长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展览会,仔细观看了展出的各种新设备和纺织品,以及工人的操作表演。周总理在参观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共组织近60次专业技术交流,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11月18日,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这次会议由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代表近300人参加。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
  1988年7月8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纺机展以展促贸,以会交友,对促进国际交流和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个服装节
  1988年9月,我国第一个服装节在大连举办。服装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发布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89年10月7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上海发布中国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开始与流行接轨。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1年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
  2002年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
  2002年10月1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在京开幕。这届展会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技术交流内容之丰富和参观人数之众,创下历史记录。展会展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参展商超过800家,其中国外厂商达430家,首次超过国内厂商;展会期间,组织学术交流31场,参加人数达2263人次;4天半时间,参观人数多达12万人;洽谈成交的国内贸易额超过3亿元,对外贸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2006年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
  2006年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
  ·“三展一周”春季大行动
  2009年2月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发布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这是危机下,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支撑,不仅为行业、企业带来了信心,也扩展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了行业的发展,成为“寒流”中一股“热浪”。
  九 交流合作
  ·皮尔·卡丹访华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在中国刮起了时尚“旋风”。
  ·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
  1979年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国际纺织品委员会
  1983年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以及其1981年底延长协议书的申请。
  ·对外经营
  1984年11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两个公司直接经营对外业务,开展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
  1992年9月21日,“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纺织业携起手来,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海峡两岸合作及对话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全球纺织经济论坛”
  2004年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世界纺织大会
  2004年5月24日,第八十三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唯一正式成员,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加入不仅使该国际组织在全球纺织产业界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纺织的认可。
  ·两岸开启双向投资
  2009年6月30日,台湾当局公告开放192项陆资可到台投资项目,两岸双向投资时代正式开启。从6月下旬开始,大陆方面分别组织电子、纺织、商贸服务及公共建设等4大投资环境考察团赴台。7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率 领的纺织业代表团抵达台湾,开展了一系列考察交流活动。两岸业界达成三点共识,双方达成《两岸纺织产业投资交流会议结论》,决定加强在产业科技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纺联大会探讨共赢前景
  2009年10月24日~2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承办的2009年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年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及国内纺织业界的300余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世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共同探讨合作共赢的新前景。本届会议是在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难得的世界纺织业界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推进世界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体现应尽的责任和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制造”广告登陆国际传媒
  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30秒的“中国制造”广告片从2009年11月23日起,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际亚洲频道播放,为期6周。这次广告片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以“合作和参与”为理念,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王天凯当选为国际纺联董事会副主席
  2010年10月16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2010年会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当选为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董事会副主席。这对中国纺织参与国际分工以及争取国际话语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麻纺走向世界
  2011年9月7日,2011中国·哈尔滨国际麻纺织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本次高峰论坛是世界麻纺织行业最高级别的会议,也是汇聚国内外麻纺织业界精英,探索科技创新、实现合作共赢的一次盛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麻纺协会以及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的麻纺织业界人士计400人出席了会议。
  ·杜钰洲被授予“法国艺术文学军官勋位”
  2011年9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法国文化部接受了由法国文化部部长密特朗先生颁发的“法国文学艺术军官勋位”。法国文化部把此项殊荣授予杜钰洲先生,旨在褒奖他个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服装设计人才的成长和推进中法两国服饰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二届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召开
  2011年11月2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中韩日纤维产业合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围绕中韩日三国产业发展构想、环境安全及应对、自由贸易协定和相关行业间活动等五大议题展开了交流和沟通。会后,中韩日三国代表团团长共同签署了协议书。
其他文献
8月1日,第十五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推介会在京举行,宁波市经信委副主任周学明等领导出席会议。据悉,本届服博会将于2011年10月20~23日在宁波举办,以“创意宁波,霓裳东方”为主题,通过举办服装服饰展示及经贸活动,着力构筑服装产业市场拓展、经贸合作、品牌培育、时尚发布、资讯交流的活动平台,进一步弘扬宁波服装文化,促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展示中国服装名城新形象。  
期刊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纺织工业展——ShanghaiTex2011展会以创新为原动力、以展品传递行业技术改造新动向,推动产业高效整合和对接,助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为展商及买家构筑了供求和商贸平台,品牌展会的魅力和专业再一次彰显和得到肯定。    品牌云集 新品迭出    本届展会面积92000平方米,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展商展示高新纺织机械设备及技术,现场展出机械多达1430台。为期四
期刊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以下简称“春夏家纺展”)于4月2~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春夏家纺展参展企业200多家,展出面积3万多平方米,占据上海世贸商城一层、三层、四层及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一层、二层。    一流企业,一流品质    一条红色的地毯,连接着上海世贸商城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更连接着无数家纺企业不断寻求突破的心。在举办了16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
期刊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1/2012秋冬系列发布于3月24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本届时装周期间有来自国内外的40家品牌和机构、20位知名设计师、310余位设计及模特新秀在798艺术区D·PARK北京会所、北京饭店、新光天地百货、北京国贸大酒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举办29场专场发布、7场专项大赛总决赛以及15场论坛讲座和新闻发布等活动,让我们在暖意融融、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去欣赏和感受设计所带来的无穷魅
期刊
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简称[ShanghaiTex]),将于2011年6月14-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再度举行。[ShanghaiTex2011]将有超过1,000家纺机行业优质企业参加,总展出面积预计达92,000平方米;其中针织和染整企业近400家,展出面积超过总数一半,约49,000平方米,他们将在展会期间展示具有绿色环保的科技前沿产品,是本届不能错过的精彩看点。    千家纺机供应商
期刊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建立了以后为我们行业促进科研攻关,鼓励创新人才,促进教育改革,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20多个企业和个人捐资已经超过了7千万净资产。纺织之光教育基金经过民政部评估,得到了3A,基金的评价最高就是4A,我们的基金刚起步,但是我们做的比较规范。这个3A是很不容易拿到的。”在谈到纺织之光基金时,杜钰洲欣喜地表示。  3月24日,“纺织之光”第一届第六
期刊
“幸福”应该算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最热词之一。3月30日,以“幸福感”为主题的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启动仪式暨柯桥·中国轻纺城推介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绍兴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作为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活动,本届大赛主题为“幸
期刊
“消费者消费的是商品,选择的是品牌”,在2010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论坛上,河北吉藁化纤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德武说。他认为品牌源于分化,汇于聚焦,是创新成果的检验标准。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宋德武表示,进一步塑造天竹品牌是“春天里,在路上”。  《中国纺织》:首先恭喜宋总获得2010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称号。作为创新人物您是如何理解创新的?  宋德武:创新的范围很广,新的发明是创新,对原有产物的重新组
期刊
近年来,整体家纺的设计理念已经在家纺行业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众多的企业、品牌纷纷踏浪捞金,实施“大家纺”的发展理念。  除富安娜、依玛格这类很早就开始研发整体家纺的品牌之外,不少窗帘企业、床品企业也开始纷纷涉足整体家纺领域,开发出整体配套的家纺产品,凭借其统一的风格、和谐的色彩、来抢占家纺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市场如火如荼地打造整体家纺的同时,我们的消费者态度又如何?笔者就配套性整体家纺的课题进
期刊
2011年4月11日-18日,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广州国际轻纺城将联合举办的“2012春夏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一广州国际轻纺城专场发布”在广州国际轻纺城拉开帷幕。    四个主题点亮现场    本次2012春夏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一广州国际轻纺城专场发布主要以静态展的形式表现。上千平米的展场分为“苏醒、呵护、互动、精妙”4个主题鲜明的流行区域,展示区由入围中国流行面料的2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