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未来趋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伊始关于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之争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路金波要做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他扬言:“未来十年,数字出版的市场一定会超过纸质出版”。有人说盛大文学很疯狂,因为它不断并购大的文学网站和传统出版的民营书业,占领出版资源,截至目前盛大已经有线上、线下、无线等三种不同的出版资源。也有人说传统出版将来会很困窘。
  于是朋友问我:“出版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我感觉这个问题太大,不是很好阐述,不妨拆解开来,从出版具体模式的变化到出版的实质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我看来,现在的出版主要存在着三个层进的问题,一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之争;一是出版的版权和分享的界限不明;最后一个问题是出版提供的是什么,也就是出版的实质意义是什么?
  
  出版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在中国,纸质出版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从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到21世纪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出版几乎就等同于纸质出版,出版的载体就是“书”。21世纪网络在中国发展迅速,出版的模式开始发生变化,纸质出版不再是唯一的出版模式,数字化出版在慢慢崛起,纸质书出版吃独食的时代正在慢慢消失,于是有许多传统出版的人开始恐慌,因为有人来分这个本只属于自己的蛋糕了,甚至有人预计2018年纸质出版将消失。
  在我看来,出版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对于传统出版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没有道理的。出版必将会细化,拆分。出版的未来也会像汽车这个行业一样,有人专门做轮胎,有人做整车。
  展望未来就必须得立足现在,如果说某种出版形式生存不下去了,那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了。出版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对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做一个简要的优缺点的分析。
  纸质图书出版的缺点是出版链条长,生产成本高。而且纸张本身的生产就需要砍伐树木,对于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轻便、价格便宜,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纸和墨的简单搭配方式使它比较稳定。你可以带一本书在旅途中看,也可以在床上斜卧着读。
  数字化出版包括电纸书、电子书、PC终端设备、手机等形式。数字出版的形式会越拉越多。下面我针对电纸书、电子书、手机阅读进行简要的分析:
  电纸书是一种依靠电子终端设备的新型书籍出版模式。换言之,它的核心还是“书”,是依靠技术实现便捷的、大容量存储的书籍集合。它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书籍的集合,节省了空间。但是它始终还是附属于传统书籍样式的。换言之,它并没有摆脱传统图书的出版模式,只是把书籍形式从纸质转变为了机器模式而已。
  电子书是依靠电脑或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阅读媒介物。我们的阅读依附在电脑、网络这两个前提之下,你要阅读一本书,需要能有电脑,能上网。也许你说我可以直接在电脑上阅读,但是你阅读的资源起初发源地是网络,你总需要先下载阅读或者上网阅读。
  手机作为阅读的载体具有便携的特点,阅读功能实际上是捆绑在通讯功能上来实现的,但是手机很可能成为一种阶段性阅读产品,换句话说也许会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再用手机了,就像人们抛弃BB机那样,这种阅读的功能也就在这个设备上消失了。
  数字出版具有传播快,轻便、新潮等优点,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们都具有附属性和不稳定性,举个例子,电子书是依附于电脑和网络的,电纸书是电子阅读器和传统图书之间折中的非驴非马的东西。拔掉网线,关上电脑,阅读的内容就消失了。无论未来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占据统治地位,电纸书必将有经历尴尬地位的一个阶段。 数字出版目前多是停留在技术出版的阶段,基本的思路都是在一款机器上看书。但是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非得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这种技术层面的阅读方式和图书比起来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我感觉数字化出版的趋势是大的方向,但是电子书、电纸书、阅读器等形式很可能只是阶段性产品和过渡产品。未来出版的纸张的替代品是什么现在还无法确定,但是出版方式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我认为二者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也许二者可以共存。在未来,传统出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就是生存下去的依据。目前的出版处于“渠道为王”的阶段,未来必将是“内容为王”。
  现在数字化出版之所以没有超越传统出版,并非是因为数字化出版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么简单,它还有版权等一系列问题还未解决,也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必将延缓了数字化出版的进程。我也并不认为传统出版会短时间内消失,因为数字化出版目前是建立在模仿“书”这种传统模式上的,它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深入的东西。纸质书也许会走“珍藏”的阶段,就像古董一样。或许某一天在数字出版时代,再卖纸质书这个“古董”又是一个时尚的行为。
  许多人有意无意地总把自己置于纸质出版的位置上,甚至会抵制数字化出版。我感觉这是一种封闭的观念在作祟,没有必要而且显得可笑。在我看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不应是从事出版的两个人群,而应该是一个人群的两种想法。
  数字出版是一个趋势,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提供了一种新兴的出版形式。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而是积极地参与进来,推动出版的发展和创新。
  
  版权和分享的界限不明制约出版发展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出版在两个问题上做得不够:一个是版权保护得不够;一个是分享得不够。第一个问题大家一直在努力,后一个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两方面做得不好的原因有时恰恰是因为分不清“版权”和“分享”的界限。
  先说版权,版权的保护好像一直都在进行,各国有不同的版权保护的法律。我国一直致力于打击盗版图书,但是盗版图书却仍旧猖獗。在我看来,这并非因为打击盗版活动不彻底,而是因为图书的版权保护有时具有封闭性,而盗版书却是绝对开放的,它在传播方面更有优势。拒绝盗版在中国似乎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在我看来与其拒绝,不如“分享”一部分。是不是每个人都爱买盗版呢?有人买盗版说明没有买正版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产生不了购买行为。
  版权保护的是出版者的利益,读者不会在意这些,他们在意的是: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阅读方式。盗版书提供的传播和分享方面比正版书好,它提供的是物超所值的阅读。人们看重的正是这种物超所值的阅读方式,要想消灭盗版图书,关键是正版书要多提供一些分享的内容,消灭盗版书物超所值的这种阅读方式的优势。
  传统出版传播慢,但更容易保护作者的权益;数字化出版一方面容易传播和“分享”,一方面版权保护方面更难以操作。
  相对版权来说,现在的图书常常忽略“分享”的部分,倒是电子书考虑到这点,先让读者享受一段的阅读,然后再收费阅读。这种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却有一定的“分享”精神。“分享”将是未来图书的一个趋势,别人先享受了,才会掏钱。这就像购买水果一样,得先尝尝再买。我们如果拒绝读者“尝”,那人家也可以拒绝“买”。
  什么部分读者可以分享,媒体可以传播?什么部分要注重保护版权?版权和分享是有一定交集的。版权和分享的界限不明直接影响出版的发展。保护版权,提供分享,两者的界限是出版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出版提供的是阅读,目的是文化传播
  
  出版的未来是只有出版人才关注的小众话题,大的话题是出版提供的是什么?出版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出版提供的是一种阅读,出版的实质意义是文化的传播。
  现在出版界都停留在一种表面的竞争中,注重的是浅层次的出版介质的竞争。出版是需要用内容划分,而不是靠出版介质划分的。无论采用哪种出版介质,内容的阅读都是最关键的。汉王电纸书的技术是一流的,提供了最佳阅读方式的技术支持,但最缺乏的是内容提供者。盛大文学是内容资源的丰厚享有者,缺乏的是如何提供一种好的阅读方式。内容资源和阅读方式的融合是出版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
  站在出版之外看,无论是图书,还是手机阅读、PC阅读或者阅读器不同的是出版媒介,相同的都是“阅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数字化出版和传统出版之争是只是阅读多元化的表现。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书籍的外在形式从骨头、金属器皿到竹简、帛书,再到后来的纸质图书、数字出版模式。你会发现许多出版的具体样式消失了,而无论哪种形式都做到了传承文化,阅读媒介的生存标准就是“谁更适合更好的阅读,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谁就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出版一直可以延续下来的依据。出版一直担当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这些具体的出版模式都是在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文化和文明的传播。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先生,一直在大力推广阅读,卖书是小境界,推广阅读是大境界,让书这种产品都附着在阅读这种大需求下的具体需求,财源必然滚滚而来。盈利是次要的,阅读和文化传播才是出版的真正意义。
  出版要把握的是“需求”,而读者需求的实质是“阅读”,而“阅读”是需要“分享”的。
  有些人说读者不爱读书了,实际上不是不阅读,而是不买书。不设置座椅的书店应该感谢读者能站着把书读完。一定要明白我们无法让每一位读过书的读者都买书,这样也太贪心了,这中间有个概率问题。我们需要一些“分享”精神。
  关于“分享阅读”许多书店做得不错。原来我总是不理解许多书店设置椅子的道理,那样读者岂不是不买书只看书了吗?实际上我们忽略了许多读者是看过以后喜欢才买书的。当然你可以不设置椅子,那是你的理念,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椅子读者驻足的时间会更短。读者实际上是可以得到免费阅读的,比如去图书馆。当然你要是想让消费者消费,你可以换一种更温馨的方式,比如在书店里设置一个咖啡馆或者饭馆。这实际上是在满足人们“阅读欲望”的同时,又勾起了人们的“食欲”。实际上在阅读环境和服务上做得出色一样可以吸引读者。
  “转化提供阅读的方式,把阅读置于一种附加环境和服务之中,提高阅读的品质,做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这是出版者的正确地思路。出版的未来只要把握“阅读”,做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做的更好!
其他文献
午饭的时候,刚坐上桌,抬头忽见天边一条彩虹展现。呈大弯形,衬得沿篱的一排红豆十分耀眼。我怔怔望着,竟未举箸,不期想望起少时的情景来了。  少时,身置对日抗战,住在贵州安顺。贵州是地理上所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穷省。地处西南高原之上,以苗族居首的少数民族与汉人同处。苗族中的花苗一族,女生衣饰华丽,故而得名。在高原上,远隔炮火,天都显得特别湛蓝,“晴空如洗”这句成语,对贵州该时(约
期刊
一本素淡的小书,许多刹那的醍醐。  从五色声相中跳将出来,只是纯粹的黑与白。但是这黑白笔触之中又有着深浅明暗,仿佛是那最简单,又最复杂的禅。  这里的图画,稚拙而可爱,这里的禅思,柔软而有情。  看着看着,我越来越惊异,世间还有如此有味道的句子,如此有韵味的图画,就像一个刚入宝山的孩子,看着遍地的珠玑,每一件都爱不释手。“我遇上你的时候,你情泪弯弯,轻易让我相信,上辈子我惹过你”,短短的几句话,似
期刊
“边度有书”,位处澳门旅游中心——议事亭前地、名街板樟堂巷口对面的葡式小楼上。“边度”是粤语“哪里”的意思,而“书”与“输”谐音,在以赌闻名的澳门,这个名字充满了幽默和戏谑的味道。“边度”的前店员d说,边度是可以属于任何人(和动物)的书店,我们且听她慢慢道来:  不再在书店工作后,我最怀念的,是过去准备开店前扫地的那段小时光。脑袋里什么都没有想,窗外是板樟堂的旅客走在石子路上、阳光打开了百叶窗门、
期刊
我始终认为发明现代印刷术的古腾堡的祖国——德国是世界第一个组织藏书票协会的国家,紧临当时的奥匈帝国。十九世纪末的新艺术思潮,同时有克里木特的维也纳分离派和马克思·克林格尔的慕尼黑分离派。1996年,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英国籍藏书票收藏家佩菲特 (Cliff Parfit),精选1885~1925年欧美代表性藏书票作家的作品一百六十四幅,编写成《黄金年代的藏书票》一书,在日本古书通讯社出版。其中属于奥
期刊
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健康养生逐步深入人心,健康养生图书市场像是炸开了锅:有针对性别的,有针对饮食的,有针对工作的,有针对病症的……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如此火爆的健康养生书,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健康养生”还能走多远呢?为此本刊特邀请两岸六位健康养生畅销书作家,共话“健康养生”,以期共飨读者,抛砖引玉。    大陆  曲黎敏:  2024,“健康养生”不会终点    曲黎敏  
期刊
至今还记得初见文音时,看着她走进大田办公室,我心中的忐忑(面对作家从文字里走到现实,我总是忐忑)。长长直直的头发,异国风情的服饰,具有穿透力的眼神。她用低沉嗓音慢慢说话,嘴角有一抹浅浅的笑,耐心地与我讨论着照片与封面的选择……我那时想起多年前读着她的《过去》,那些书里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一个天空不晴、适合缓慢的假日下午。  文音寄来的信,主旨总是很简短。点开信件,看着她言简意赅的交代,我用以时间培养
期刊
从日益频繁的两岸版权贸易,到日趋兴旺的进出口业务,两岸出版交流合作已展示出勃勃生机。本刊创刊号登载文章《台版旅游图书新视觉》中,就曾以旅游图书为主,分析现今两岸图书出版合作模式。目前,在两岸,业者的合作大概有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两大类,难度较大的当属合作出版,其主要也包含三种方式:独立出版,通过和大陆的一些出版社合作,双方各负责某一块图书规划的内容,共同合作完成;平行出版,台湾业者在大陆也建立一个类
期刊
书店,不论实体或虚拟的,完完全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也不只是缩影而已,它也预示了某种集体的不安,而且能够把濒危的理想重新安放在某个位置,让人去发现与反思。书店承载了人的故事以及人的思考,是最没有力量,却也是最有力量的场所。  书也如浪潮来来去去,生生死死,多数不留痕迹,但有一些书死而复生,因为有了“复刻版”。  “复刻”,用维基百科的定义,指已经绝版的,或者曾经畅销的作品,或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
期刊
我们每个人,除了出身富贵而又游戏人生者,大约都逃不开职场,不管是自己做老板,还是去给别人打工,职场都是我们最重要的领域,也是我们最花心力的所在。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混”好职场,很多所谓的才子才女,因为恃才傲物,往往只有感叹怀才不遇,眼看着才能潜质都不如自己的人走在自己的前面,除了说一声小人得志泄愤外,只能背地里自我安慰。  其实,才子才女们明白,那些混得好的人,并不真是小人。他们所不明白的是,职
期刊
古人云:人间四月芳菲尽。  桃花盛开的时节,大陆图书市场同样沐浴着春风,表现不俗。和去年同期相比,图书的9个主要细分市场中,除法律类同比小幅下降之外,其余8个细分市场均表现为同比上升。  与往年不同,今年四月,“大事件”格外的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增长。    地震催热医学生活类图书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强震导致近600人死亡,8000多人受伤。与此同时,西南干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