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住的山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居山,云居山,是云居住的山吗?什么样的山能留住云缥缈的身姿和脚步呢?25日下午,出南昌,上京九高速,下艾城,进永修,沿着一条14公里长的小道,车辆不断地转弯盘桓起来,明显感觉地势在上升,人被渐渐抬高,四周山峰涌动,绿意盎然起来,而且一个弯道接一个弯道,跟上庐山似的。只是沿途非常安静,听见的是风声、树叶沙沙声、间或的鸟鸣之声,几乎没有其他车辆来往,不似上庐山的拥挤嘈杂,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车开到山顶,竟是一片开阔无比的地带,非常平整,四面望去,犹如被花瓣包围。山体并不显高,却有一种被拥入怀的温暖。再看眼前一座寺院、一面水塘,这就是今天此行的目的地——真如寺。导游郭斌带着我们入内,进行了详细讲解。
  真如寺看上去并不富丽堂皇,随着导游的脚步和介绍,一种肃然的感觉在心中升了起來,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话一下涌了上来。原来脚下的云居山和真如寺有着三大不可替代的特点——首先,她是古时的忠义之山。传说战国末年,楚将欧岌为保护楚怀王后裔康王避难于匡庐,后为逃避秦将王剪追赶,与康王走失,欧岌遂在此处停留并修道成仙。因其忠义之举感人至深,此山更名为欧山。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多次到此游览,与寺中高僧相谈甚欢,僧俗两界还曾互赠玉带与衲衣。他有感于此山景色,不由得惊叹“冠世绝境,天上云居”。唐朝之后因其“山势高峨,并且常年为云雾所环抱”,更名为云居山。山中景点众多,“云岭甲江右”,令人目不暇接。白居易、朱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古代名士墨客都为此山此寺留下过诗篇。其中,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后,在登游真如禅寺时,写下了“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的七言绝句,与写《琵琶行》时的心境完全两个样子。可见此处风景多么令人喜爱。
  其次,她是中国佛教禅宗一派曹洞宗的发源地。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云居山成为禅宗圣地,鼎盛时有1000多座寺院。目前是江西省内最大的佛教丛林,在世界佛教界影响巨大,每三年,世界各地的佛教界人士都要到此参加受戒法会。再者,她是当代中国佛教领袖的诞生地,中国目前三任佛教协会会长,有两位出自于云居山。曾任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虚云大和尚,以120岁高寿圆寂,在113岁时重返云居山,重修真如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大师,在此修行五十年。
  寺内一株千年的银杏树引得大家拍照留念。我突然嗅到一股特别的味道,问,这是银杏的味道?答,不是,是姜。再一低头,树下两个大大的簸箕上摊晒着一些姜片,味道是从那儿来的。原来这里的僧人自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农亦僧,“禅农并重”,僧人们平日里习经念佛之余都要自己动手进行耕作、劳动。这是她又一个不可替代的特点。这也让我对佛教有了新的理解,是不是信佛、出家并非断绝人间烟火,而是透过实际、尘世的人生体悟、洞悉我们与灵魂的关系?!
  出得大门,见三个僧人站在那儿说话,又像是在晒太阳,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些游人,隐约听同行一位皈依的老师介绍,其中一位一家三口都出了家。
  这时的我突然回首四望,再看这座从忠义之山,到云居之山,到佛教名山的脚下之地时,感觉空气特别清冽、干爽,阳光竟在云层中透露了出来。一下发现,这里周围如花瓣的山峰不也是云吗?原来此处的云既为天上的云,也是周围如云的山峰,既在天又在地,连接了身体与灵魂,连接着尘界与佛界啊。千年的古寺面前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宗教的圣洁、超脱,尘世每日生活劳作的味道竟相涌入胸中。是不是尘世生活本身也可以让人入定、参禅呢?
  我们寄居此在,色空一如,惟独心之所系,不沾云彩,不执著世间的纠葛。放下,心没能静,是没有放下。如禅家公案,杯注满了水,水又如何再续往杯中,一静一动,全在心性。从尘世生活中能体味、感悟到禅意、佛性,不亦快哉。
  好清寂、温暖、神圣的山啊,难怪云也会为你驻足。
  [感悟]善于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亮点。“清寂、温暖、神圣”,也许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美好的共同的追求。读“云居住的山”,带给人的审美就是达到了这种自然美的境界。而佛教禅宗寺院真如寺就建立在云居住的山,所以当有“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之妙境。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栖息地与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综观学生写的议论文,读起来大都枯燥而呆滞,让人如同嚼蜡,不忍卒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写议论文时,往往过多地重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对议论文的文字要求,常以“言簡意赅”而概之,忽视了对语言的锤炼。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议论文不必锤炼词句,不需讲究文采,于是夫子说教式的语言就充塞于字里行间。殊不知,正确的论点有了形象的文字的包装会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使读者刻骨铭心。所以说,我们只要
期刊
从1980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派”。它是中国汉语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
期刊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以为真正闪耀的明星,一是鲁迅,以他的思想深度;一是老舍,以他的悲悯情怀。老舍一生著作等身,精品叠出。无论是《骆驼祥子》还是《四世同堂》,无论是《茶馆》还是《方珍珠》,都堪称经典。可惜,《正红旗下》因为文革而被迫中断写作。否则,我们会对一段历史有更清晰更感性更深入更真实的知晓。  老舍,普通民众的代言人。他的文字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他的情怀是百姓的朴素情感,他深知百姓生活的甘
期刊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矛盾错综复杂,许多人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了,有的感到焦灼,有的感到迷茫,有的甚至不慎迷失自我,永远无法找回了。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曾画过一幅震动世界的经典作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表现的就是人们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鱼儿发现不了水,因为它生活在水中。人如果不自我观照、自我审视,也不可能发现和认清自己,更难以在迷失自我后找回自我。诗人泉子认为
期刊
何谓文明?在香港,看一次牙医,就明白了。挂号柜台的小姐微笑着取出数据让你填写;请你坐下时,轻声细语地告诉你,“对不起,要等五分钟喔”。你要再订下一个约会时,她仔细地看医师时程表,无法给你指定的日期时,她满脸歉意,一再地说“不好意思”。  真的在五分钟之后,有人呼你的名字。你回头看看柜台小姐的名牌,苏咏儿,仿佛宋词里的名字。咏儿害羞地跟你笑了一下。  五号诊房,一位女医师,看不出面貌,因为她严严地罩
期刊
实用类文本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文以传记为主;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如2013年广东卷考查了科普文章《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但相对而言,传记是至为重要的。  一、传记的阅读: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有的重在展现人物事迹,有的重在揭示人物精神风貌,当然,两者是统一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
期刊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
期刊
诗坛从来都不平静,几乎每年都有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发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从赵丽华的“梨花体”,到车延高的“羊羔体”,再到乌青的“乌青体”,又到周啸天的“啸天体”,诗坛与公众对此认同点赞的有之,嘲笑起哄的有之,两种意见尖锐对立,截然相反,更多的是媒体的炮制与炒作。刚刚进入2015年,湖北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微博上疯传而一夜“红”遍中国,媒体又成功炮制了一起具有买
期刊
读了《飞鸟的敬礼》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陆游《咏燕》的诗句:“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诗句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文本《飞鸟的敬礼》中一只髻鸠“轻轻地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安然地待了一会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爸爸长期对鸟儿的体贴与关注,彼此之间才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才会如此默契。同时也表明“爸爸”
期刊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无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