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影响股价的肌理剖析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就是供给股票,对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必然产生影响。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这种影响首先是利空的,即便供应的都是优质股票,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仍然是利空的,因为IPO吸纳的资金多了,市场中其他股票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就少了。这不是说不应该上市优质股票,只是说明IPO对供求关系的实质影响,是要让大家明白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是铁律,不要因为纠缠于IPO供应的是优质股票还是劣质股票,就连黑白都颠倒了。那么IPO是如何影响股价的呢?本文要着重剖析这个最初级的问题。
  IPO定价与二级市场状况交互影响
  IPO对整个股市的影响主要分成两块,一是对市场资金的抽取和吸纳,对二级市场产生抽血效应;二是新股上市后市场定位的高低对其他个股产生比价效应,从而影响二级市场的股价。新股上市后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是永久性的,新股会变成老股,它以后还要再融资,大小限也会逐步解禁流通,这些都需要二级市场腾出资金来承接。如果是牛市,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市场会表现出较强的承接力,因此牛市中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到了熊市,就完全不一样了,市场交投意愿大大下降,承接力明显不足,这个时候还有IPO来分流资金,投资者就要对新股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不久前看到一个社科院专家的股票定价理论,说“股价是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贴现的分子是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期,分母是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如此照搬照抄教科书还要专家干什么?在他看来股票的定价是恒定不变的,股市居然是这么简单明了,完全脱离了实际。影响A股定价的因素可以说上10条20条,而他说的这三个因子只有盈利预期还用得上,但因为盈利预期太离谱,现在也基本上不用了。这个专家显然不懂股市,尤其不懂A股,无知者无畏,所以才敢说出“上市公司股价与股票市场发多少股票的确没有任何关系”的话来。
  新股根据什么来定价呢?一级市场现在取市盈率23倍,但还要参考二级市场同行业平均市盈率,不能超过行业平均数25%,银行股市盈率普遍低,因此银行股IPO就不能按23倍市盈率发行。有些新股在询价后定出了发行价,但因为二级市场同行业股票暴跌平均市盈率大幅下降,定价的23倍市盈率高出了行业平均数的25%,还得延期发行,须连续3周提示风险。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级市场状况与新股发行定价之间交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新股通过比价效应影响老股
  新股上市后的二级市场定位,那就完全市场化了。同样一只股票,在牛市中上市还是在熊市中上市,股价可以相差好几倍,牛市小盘新股股价冲百元不稀奇,熊市大盘新股破发都有可能。
  影响新股在二级市场定位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流通盘,盘子越小股价越高,流通盘1500万股以下的股票股价没有低于40元的,这说的还是在目前的弱势状况下,如果市场状况好一点,这些股票往往冲到100元才会开板;排在第二位的是公司所处行业,如果是高科技类的,越是高大上的细分行业股价就越高,如果再叠加1500万股的流通盘,在目前弱势状况下股价也不会低于60元,即使跌破了也会很快回升上来,而市场强势时升到150元也不稀奇;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公司业绩,当然业绩越好股价也越高,但如果叠加的是大盘股,那业绩再好也枉然。流通盘2亿股以上的新股,在目前弱势状况下股价上不了30元,普遍在20元以下,市场强势时即使能冲到40元,到市场转弱后也一定会被腰斩跌回来。
  新股定位在受到二级市场状况影响的同时,必然也要对二级市场其他股票的股价产生影响,首先是对次新股的股价产生直接影响。在每况愈下的市场走势下,新股上市后的封板数逐步减少,盘子大点的,二三个板就开板了,而稍早上市的次新股封板数则要多一些,这也就意味着前面上市的次新股市场定位高了。在比价效应下,这些次新股就会跌下来。次新股的下跌,就会对同行业的老股股价产生向下的牵引力。这种影响是交互的,甚至会产生恶性循环。如果次新股出现破发,尤其是盘子不太大的次新股破发的话,市场就会出现恐慌性杀跌。
  市场杀跌动力源自三大方面
  当整个市场都是套牢盘时,人们会疑惑杀跌的动力来自哪里,有人天真地想,只要大家都不抛,股价不是就跌不下去了吗?其实真正影响股价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筹码,因为没人接盘,熊市中决定股价高低的筹码真的只要那么一点点。这个在2015年7月初股灾的时候可以看得很清楚,天天千股跌停,而且是开盘就跌停,封在跌停板上的筹码并不多,但却决定了一天的走势,甚至还能决定明天后天的跌停。往往有一些恶意打压股价的炒家在尾盘跌停价买入10万股,第二天又跌停价挂出来,诱导别人也争先恐后地挂跌停板抛售,达到了低吸筹码的目的。
  投资者抱团不抛是要有前提条件的,至少要股价不跌,那才抱得住,如果股价天天跌,那就抱不住,因为爆仓的平仓盘会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股价跌到所有持股者都套牢时抛盘反而可能增加的原因。另外,大小限的解禁在这个时候更是雪上加霜。大小限的持股成本很低,有的經过几年分红,持股成本甚至为负。持股成本低并不等于愿意贱卖,关键是大小限对后市走势的判断,如果判断悲观,抛售就会毫不手软。同样也是基于对后市的判断,二级市场的主动割肉盘也会随之涌现。
  割肉盘是带血的筹码,这是股价轮番下跌的主要动力。如果一只股票20元没抛,跌到16元时,持股者这个时候是无尽的后悔,普遍的心理是:如果20元卖了,16元再买回岂不是好过持股不动?既然20元卖了16元就会买进,那16元还有必要卖吗?所以大多数持股者的选择是扛住。但是结果股价又跌到12元了,这个时候持股者连肠子都悔青了。偏偏这个时候大小限、平仓盘又来砸场子,IPO还源源不断送来“好股票”,股价还越来越低,再看看其他股票也都跌得稀里哗啦,类似走势的股票有一大把,从比价效应上看自己所持的股票也不算跌得最惨,这个时候套牢盘就有“割肉”的动力,如意算盘是以后跌到更低位再买回来。
  优质股上市定价何以越来越低
  IPO影响股价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吸纳市场资金是一个方面,打破二级市场的比价效应是另一个方面,新股定位与市场状况交互影响。有一句股谚叫“涨时重势,跌时重质”。说的是股市强势时,大部分股票都会上涨,这个时候只要买进股票就会赚钱,因此不必太在意股票本身的质地;股市弱势时,大部分股票都会下跌,只有少部分优质股票抗跌,甚至逆势上涨,这个时候选股就很重要,要买优质股票。   哪些是优质股呢?除了白马股,市场默认IPO供给的新股也是优质股。IPO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冒出来的,投资者没有理由认为IPO都是劣质股,否则这么加速IPO不是在打监管层的脸吗?一些为加速IPO站台的人也口口声声说需要优质股票源源不断地流入A股市场,那至少绝大部分的IPO公司不能说是劣质股吧?否则,不仅加速IPO的理论基础崩塌了,而且还面临道德危机。
  我们现在假定IPO供应的绝大部分都是优质股,当优质股上市定位越来越低时,必然对老股产生向下的牵引力,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新股上市都是A股的风向标。有人说当新股大面积破发时,市场往往就见底了。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当新股大面积破发时,老股会跌得更惨,十之八九这个时候IPO也难以为继了,所以人们积累出这么一个所谓的经验:新股大面积破发约等于市场见底。但这是要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管理层采取了补救措施,市场才会见底。如果反过来,新股大面积破发时IPO不停,继续加速发,23倍市盈率发不了,就20倍市盈率发,还不行,就16倍市盈率发,新股与二级市场老股交互轮番跌价,那市场还会见底吗?
  加速IPO压低新股拖死老股
  新股作为小盘“优质股”都扛不住,大盘的老股还怎么能扛得住?老股都是由新股演变而来的,如果把上市3年以上的老股与它刚上市时的股价去做个比较,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的老股股价都比刚上市时高,盘子小的至少高1倍,袖珍股高出10倍也不稀奇。所以A股历来有炒作次新股的传统,有的是刚上市即炒,有的是先冷却后热炒,总之新股上市必炒。过去新股上市少的时候如此,现在新股上市多的时候也是如此。可见新股上市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新股上市多股价定位低,反而给新股留出了炒作的空间。当新股无人炒作时,必然是新股老股一起跌,这又给后一轮的新股炒作埋下了伏笔。
  2015年股灾时“国家队”救市,也买进了一批小盘次新股,结果成为“国家队”最先盈利的筹码,盈利翻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IPO时刻搅动着整个市场的神经,平均每天两只新股这样发,一年下来就是500只,每年这个数量沉淀到二级市场中,既扩大了股票的基数,也带来了更多的大小限解禁和再融资的压力,这些都需要二级市场的资金来承接。
  如果二级市场给新股上市一个较低的定位,那么老股的股价也就扛不住了。不过有人说了,这正是加速IPO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老股估值还是高,跌下来是正常的价值回归。但这也正好说明了IPO与股价下跌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在IPO大辩论中,这些人却又一口咬定发多少股票与股价没有任何关系,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你为什么不直接说加速IPO就是为了要降低二级市场股票的高估值,大大方方地承认IPO与股价下跌之间的逻辑关系呢?
  抱团取暖已经陷入囚徒困境
  上证50股票的逆势上涨,能不能证明IPO与股价无关呢?过去熊市中也有股票逆势上涨,能不能说明那些逆势上涨的股票就是优质股呢?未必!德隆系股票逆势上涨时就是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当时是典型的慢牛走势,随着与其他股票的价格差距越拉越大,陷入了自拉自唱的困境,最后资金链断裂而崩盘,所谓的价值投资直到这个时候才被证伪。
  上证50股票都是优质股吗?有些算不上是优质股,即便是优质股,随着股价的逆势上涨,也已经没有比价优势了。机构在上证50股票中抱团取暖并不能证明是“跌时重质”,恰恰相反,是“涨时重势”,因为上证50指数今年5月份以来一直是上升趋势,机构抱团看重的是这个趋势,而不是看中这些股票有多好。
  加速IPO对其他股票的冲击迟早要传导到上证50股票,因为从比价效应上看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了。抱团其中的机构已陷入囚徒困境,只有抱团才能确保利益最大化,但又时刻担心别人悄悄开溜自己的利益受损。德隆系就几只股票,自己抱自己都抱不住,上证50股票这么大的盘子,卷入其中的机构又那么多,怎么可能抱得住?多杀多相互踩踏只是时间问题。
  IPO与壳资源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壳资源价格的下跌并不是加速IPO的功劳,其实是整个市场价格重心下移造成的。如果比较一下壳资源价格和二级市场老股的下跌幅度,壳资源的跌幅并不比老股的跌幅大。上市公司的壳之所以被称之为资源并不是因为稀缺,现在愿意卖壳的公司多了去了,而是因为可以资产重组上演乌鸡变凤凰的戏码。这跟新股发得多不多倒真是没有直接的关系,间接有关系,是因为新股发得多把老股股价拉下来了,比价效应的缘故。IPO与壳资源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炒作的逻辑也完全不一样。
  即使到了实行IPO注册制的时候,壳资源的价格也未必会降低多少,而是要参照二级市场的整体股价水平。人们普遍的想法是,既然IPO容易了,为什么不直接IPO而要借壳上市呢?这就是没有搞懂壳资源炒作的内在逻辑,壳资源炒作的是预期差,当大家都认为壳资源不值钱了弃之如敝屐时,如果真出现仙股,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逆向思维来个借壳上市,乌鸡变凤凰,从仙股直接干到10元甚至50元都是可能的,賺得比直接IPO还要多,而且多得多。
  市场中只要出现一例这样的案例,壳资源价格就跌不下去了。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让壳资源价格归零,那就是禁止借壳上市,并且还要对其关上资产重组的大门,否则壳资源价格至少会与二级市场保持同步水平。用加速IPO来抑制壳资源炒作,显然是开错了药方。
其他文献
央企混改如火如荼,2017年混改工作进入了快速推进期,目前正在筛选第三批企业。备受瞩目的三大航的混改工作更是取得了实质性推进,未来航空货运物流成为看点。另外,逐步步入旺季行情、油价涨幅收窄、机票提价也是催化航空板块的有力因素。  三大航混改取得实质性推进  竞争激烈又有“打造超级承运人”期待的航空业,一直是国资委期望重组整合的对象。而三大航混改引资最为积极,海南航空虽为地方国企,但其大股东海航集团
期刊
近期中小板指的走势明显强于创业板指,尚未击穿前期低点,这可能是因为中小板指拥有一定数量的家电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金融地产板块。其中,金融地产板块在近期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比如西部证券等,致使中小板指相对抗跌。  不过,周末第一创业的跌停板还是让市场参与者吃了一惊,因为该股下跌几无征兆,仅仅是因为限售股解禁的信息。有观点指出,这其实是目前新股与次新股未来都要面对的一个坎。  因为新股发行速度较快,
期刊
天润数娱5月24日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相结合的方式,收购曾飞、曾澍、程霄、天津大拇指和骅威文化等五名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深圳市拇指游玩100%股权和舟山虹软、广州维动和深圳国金等三名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北京虹软协创100%股权,并向公司实际控制人赖淦锋控制的企业恒润互兴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对价分别为10.9亿元和6.25亿元。通过本次收购,天润数娱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运
期刊
投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2017年,“漂亮50”和“垃圾3000”成为市场的流行语,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今年赚钱的投资者主要是因为投资了白马股,比如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上海汽车、恒瑞医药、美的股份、格力电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福耀玻璃、海天味业、索菲亚等等。  以上这些白马股,有些是消费股,有些是周期股。中国平安,经过市场的多年磨炼,在保险业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地位;
期刊
“入摩”成功,A股在国际化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从2013年到2017年,A股连续四年冲关MSCI的过程,实际上也是A股以开放倒逼内部改革的历程。虽然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在一年之后,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长期来看这一进程将深刻影响每一位投资者的操作。  “入摩”带来三方面变化  从A股“入摩”消息发布后来看,沪深两市在6月21日(周三)当天全面收红,而同属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
期刊
政策面上,国家从去年起多次提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去杠杆化。另外新股高速发行依旧,以及深交所提出“加快创业板改革 推动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政策面对整体市场,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影响比较大。  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股市目前仍然是一片繁荣,但随着苹果市值冲上8000亿美元,美股是否已经开始积累较大的泡沫,并最终出现预期中的大级别调整,进而传导和影响到国内市场,这点非常值得投资者观察。  
期刊
多年来,陕西金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从单一印刷产业发展成为集烟草配套产业、教育产业、房地产开发、贸易等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2016年,陕西金叶实现营业收入9.94亿元,同比增长88.13%;全年累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492.67万元,同比增长76.40%。  未来,陕西金叶将全面深化集团层面及子公司层面的体制及管理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正在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工作;优化烟草配套产业的市场及
期刊
4月26日,金鸿能源发布年报,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1亿元,净利润为1.91亿元,每股收益为0.39元。公司2016年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1元(含税)。随后,公司又发布了2017年一季报,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6.80亿元,同比增长7.38%;燃气水务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6.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83.42万元,同比增长0.73%。  清
期刊
《红周刊》:来聊聊这周的公告,东方锆业称自2017年5月8日起上调部分产品的价格,产品提价一直是市场关注的话题,如何看?  张彤:从2016年10月开始,东方锆业共进行了4次产品提价,首次提价上调公司氯氧化锆产品出厂价900元/吨;上调公司二氧化锆产品出厂价2000元/吨。此后氯氧化锆和二氧化锆分别再次提价600元/吨和2000元/吨,此外复合氧化锆产品出厂价也提价了4000元/吨。之后的2017
期刊
近日,“一元股”重现江湖。*ST新亿、*ST锐电等三家公司“入围”“一元股”行列。其中,*ST锐电在6年前上市时其发行价曾达到每股90元,创下主板发行价的最高记录,而如今,*ST锐电是两市“第一低价股”。  另外,由于连年亏损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ST新亿于4月28日披露了公司2016年报,由于无法正常经营,去年*ST新亿实现营业收入1269.77万元,净利润亏损318.1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