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师幼互动,它指的就是教育本身的表现形式,教育活动的主体包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就是我们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系列表现的总和。教师和幼儿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构成要素,师幼互动的方式、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对幼儿本身的不断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的各种学習就要在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在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为此,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尽力在不同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适宜的角色转换。比如:在主题活动《好听的故事》中,教师既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也要成为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当我带领幼儿一起讨论自己做喜欢的故事时,我顺其自然地当起了观察者和倾听者,仔细去看,去听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集体讨论环节时,我需要转换角色,成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因为在他们共同释放思想火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会是完美,他们需要向同伴学习,向老师学习,此时,我引导他们扩展已有经验至关重要。而最后当幼儿想通过绘画、舞蹈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喜爱的故事时,我及时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支持者。由此可见,教师面对幼儿不同的状态做出的不同角色转换对促进形成高效益的师幼互动至关重要。
在一日活动中理解幼儿的言行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细微之处表现出来,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感知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瞬间,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幼儿的真情实感。其实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小班的时候,我们班的轩轩常常会特意告诉我“老师,我吃好了”、“我坐神气了“等一些表白性的语言,而且表现为他一说,就会有一大帮孩子争着告诉我自己也已经准备好了或做好了;这些在成人看来平常、多余甚至有些烦人的告状、表白、提问等言行,其实是孩子在试探教师。幼儿是敏感的,他们几乎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能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在幼儿心中,他们十分渴望与老师接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的真实用意。无论是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反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令必不可少,一方面它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更有明确的行动目标。但首先我们的心态摆正了吗?我们真的掌握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吗?幼儿处在直觉思维阶段,自控能力还比较弱,容易产生争论、情绪冲突的问题,为了让活动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师需要通过发出指令达到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要一味地批评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爱生动有趣的、形象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夸张的动作后,更让幼儿乐于接受和模仿。如果教师说起话来空洞、枯燥,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如在美术活动《运动小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其中的难点——画出小朋友运动时弯腰弯腿等动态,通过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香蕉”并结合简洁明了的提示语“小腿弯弯像香蕉,这里一条弯弯线,那里一条弯弯线”,成功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化解了绘画的难点。有的孩子听着听着都笑了,还饶有兴趣地边画边念,这让我顿时有了成就感,同时我相信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自己提问的问题要更为谨慎,不要简单地告知,而要让幼儿饶有兴致地乐意去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真正的内在成长。(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机关幼儿园 )
在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为此,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尽力在不同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适宜的角色转换。比如:在主题活动《好听的故事》中,教师既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也要成为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当我带领幼儿一起讨论自己做喜欢的故事时,我顺其自然地当起了观察者和倾听者,仔细去看,去听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集体讨论环节时,我需要转换角色,成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因为在他们共同释放思想火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会是完美,他们需要向同伴学习,向老师学习,此时,我引导他们扩展已有经验至关重要。而最后当幼儿想通过绘画、舞蹈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喜爱的故事时,我及时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支持者。由此可见,教师面对幼儿不同的状态做出的不同角色转换对促进形成高效益的师幼互动至关重要。
在一日活动中理解幼儿的言行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细微之处表现出来,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感知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瞬间,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幼儿的真情实感。其实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小班的时候,我们班的轩轩常常会特意告诉我“老师,我吃好了”、“我坐神气了“等一些表白性的语言,而且表现为他一说,就会有一大帮孩子争着告诉我自己也已经准备好了或做好了;这些在成人看来平常、多余甚至有些烦人的告状、表白、提问等言行,其实是孩子在试探教师。幼儿是敏感的,他们几乎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能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在幼儿心中,他们十分渴望与老师接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的真实用意。无论是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反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令必不可少,一方面它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更有明确的行动目标。但首先我们的心态摆正了吗?我们真的掌握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吗?幼儿处在直觉思维阶段,自控能力还比较弱,容易产生争论、情绪冲突的问题,为了让活动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师需要通过发出指令达到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要一味地批评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爱生动有趣的、形象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夸张的动作后,更让幼儿乐于接受和模仿。如果教师说起话来空洞、枯燥,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如在美术活动《运动小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其中的难点——画出小朋友运动时弯腰弯腿等动态,通过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香蕉”并结合简洁明了的提示语“小腿弯弯像香蕉,这里一条弯弯线,那里一条弯弯线”,成功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化解了绘画的难点。有的孩子听着听着都笑了,还饶有兴趣地边画边念,这让我顿时有了成就感,同时我相信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自己提问的问题要更为谨慎,不要简单地告知,而要让幼儿饶有兴致地乐意去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真正的内在成长。(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机关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