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意识和女性的(自我)毁灭——评现代中国的黑暗理论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对黑暗/夜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演绎进行了调查:首先对黑暗(darkness)和黑夜(nigh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使用加以评说,然后讨论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使用,最后着重讨论女作家翟永明(1955-)和她将女性精神理解为“黑夜意识”(nocturnal consciousness)的观点。文章认为人们只有从夜里才能看到黑暗,从黑暗中才能见到光明。
其他文献
中国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不是一个新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人们在学习西方曲式结构之法的同时,开始认识到中国音乐结构的特殊关感。建国后,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视,王世襄[1]、陈应时[2][3][4][5]、罗传开、军驰、李西安[6]等开始概括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特点并尝试用于作曲课教学。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书,一本洛秦关于音乐的“心灵袒露”和“恩想自传”,一本罗艺峰系统传达文化人类学观点价值的书。 本书为在民族音乐学道路上探索的师生们,也为爱好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人们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它既不是书斋的“学问”,也不是精英们居高临下的“研究”,而是音乐与文化缘分的言说。
期刊
期刊
清华历史系始建于80年前,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最初教授有梁启超、陆懋德、刘崇铉、国学研究院的王国维、陈寅格及李济先生,后来又有蒋廷黻、雷海宗、张荫麟、邵循正、吴晗、孙毓棠、周一良等许多先生在此任教,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于国内外学术界有很突出的声誉和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培养、选拔、任用、考核以及黜陟官员的制度称为选举制度。明代选举制度不仅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对明代政治乃至整个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奠定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在我国选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史·选举志》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明代选举制度最为常见的基本文献,但它在向人们全面系统地提供了明代选举制度基本史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种种疏漏与讹误而带来诸多误导和障碍。
2007年5月14日至6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举办了“民族音乐学讲习班”,期间邀请到几位著名美国民族音乐学学者来校讲学,现刊发其中三篇讲演文稿,以飨读者。
一、加美兰与跨文化的学习经历 我知道你们已经听到了我的四位同事所举办的系列讲座和两场音乐会.他们之中,除了郑苏是美籍华人之外,其余三位是地道的美国人.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有关东欧犹太音乐的研究.之前,我研究的大多是其他文化中的音乐,那种音乐在我研究之前对其了解是很少的,例如我研究的阿富汗音乐.
研究中国绘画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阐释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特定含义。理解中国绘画的关键在于其作者用以表达的书法性线条。或谓其形态之“迹”。文章指出,要重建早期中国艺术模拟描述再现的历史,采用一种动态的视点或者“平行透视”进行平面结构分析有助于早期绘画作品的断代。从六朝至宋代,中国艺术家将无穷的创造力集中于无造物主的宇宙之中;宋代之后,个性化或曰自我化则是促成其转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