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旁轴相机M系列全传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徕卡?徕卡!
  “徕卡是什么”、“为何选择徕卡”、“如何选择徕卡”……徕卡无数的传奇故事成为每一个摄影人心中解也解不开的结。有人说,中国人有徕卡情结,其实,何止是在中国,在美国、在日本,在欧洲,在全球各地,到处都有着无数的铁杆徕卡迷。徕卡已经不是那个标着一个小红圈的小小相机了,它已经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有人崇拜徕卡,有人迷信徕卡,有人淡泊徕卡,也有人排斥徕卡,这正是徕卡的迷人之处,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徕卡,一款新的机型,一只新的镜头,一个创意设计,一个小小改动,都会引起一片争议、甚至一场“战争”,因为无论你是保守还是激进,老派还是新潮,你都能在徕卡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如果要问“徕卡是什么?”,可能最简单、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徕卡就是徕卡”。
  
  关于Leica M系列相机的历史,如果从照相机的结构上来进行断代的话,则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A型机历史,二是M型机历史。从字面也许就能看出如此分类的依据,自1925年Leica推出了A型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ARNACK Model Leica,止于1957年的Leica IIIG,1954年推出的M3给此系列打上了终止符号。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M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关于BARNACK Model我们不进行深入的探讨。
  
  1954年LeicaM3的出场开始了M型的发展史,2003年Leica更是推出了集Leica M型大成的MP。从M3到MP的M系列究竟是如何变迁的?又是如何被评价的?我们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探讨一下M系列的发展过程。
  大家都知道国际照相器材博览会是每个厂家发布新产品的重要机会,所以每到开会时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都翘首以待。如果要说博览会上的重大事件,怎么也绕不开1954年M3发布时的博览会。M3可以说是改变了照相机历史的一部机器,如此说可能会招来各种批评的砖头,但如果大家仔细想想,也许会认为我说的多少是有点道理的。
  LEITZ公司当年将M3的推广活动搞得非常壮观,而且发布当日在博览会举办地柏林的照相机店中和世界各地主要Leica代理商处就能买到M3,这种现象在照材博览会的历史上可是不多见的现象。
  
  ●1954-1968 Leica M3冲击波
  M 3是一台单眼式内装距离计、取景器倍率大约0.91、在M系列中有着最长基线68.5的旁轴照相机。距离计像场清晰、不仅和以往的旁轴相机一样能够左右合焦而且还可以上下合焦,测距精度大幅提升,并且和测距是连动式,视野框可以自动因镜头而变换,采用了像差自动修正功能。取景器中平常表示的是50mm的取景框,由于和镜头交换连动,当换上90或是135mm镜头时会自动出现变化。
  镜头卡口也由从前的旋入式L口,改进成了更易于更换的带4爪的插刀式,而且L口的所有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用在M3上。
  快门转盘也由BARNACK Model的2轴回转式变成了单轴固定式。快门速度标记变成了等间隔式,不用每次调整快门时再提起转盘来调了。这种改变对现在来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快门转盘的改进为外置测光表和快门同步奠定了基础(Leica M测光计)。过片也从旋钮式改为把柄式,对装片也进行了大幅度改良,不用再剪掉135胶卷的引出部分就可装入胶卷了。由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可看出,M 3是完全不同于BARNACK Model的新型Leica相机。
  


  据说之所以取名M3,是取自德语中MEHR(英语的MORE),意指操作起来比以往的机器更迅速、更简便、可靠性更高。虽然机身看起来比BARNACK Mode的个头更大,但这却没有被看成是缺点,原因就在于取景器、快门、卷片等功能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些变化使M3得到了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的好评,但也使各个国家的照相机厂家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特别是日本厂家,这也是后来人们称之为“M3冲击波”的起源。因为日本厂家当年举起的是“赶超Leica”的大旗,来提高和发展旁轴照相机的。但是当已经达到顶峰水平的M3出现在日本厂家面前时,焦躁感马上在这些厂家中爆发了。日本光学(NIKON)开发出SP打算用来和M3对抗、千代田精工(MINOLTA)也终止幻想着手开发MINOLTA SKY、CANON也开始销售VT、VI L等照相机。不过,结局是由于谁也无法开发出能够超越M3的旁轴照相机而绝望,将目标转向了当时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单反照相机。可以说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单反照相机王国”,全是因LeicaM3冲击波促成的。
  
  ●1957-1970 重视广角的M2和不被认识的M1
  比M3晚4年,1958年M2登场。虽然基本沿袭了M3,但围绕取景器等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
  视野框取消了135mm,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35mm,而且35、50、90mm视野框在变换镜头时自动随之变化。35mm视野框的增加是LEITZ公司在听取了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增加的,大家都抱怨M3上用广角时需加外置取景器的种种不方便。由于35mm视野框的增加,没有办法,M2的取景倍率降低到0.75倍,导致的结果是有效基线长变短。因此将会影响到测距精度,但由于上限是90mm,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另外关于望远镜头的使用,自BARNACK Model时代起就采用了单反照相机接环样的“眼镜”架来使用望远镜头,最长镜头可以用到400mm。这在某个方面反映出了LEITZ公司的方针就是着力旁轴。
  除了上述的改进之外,视野窗的采光窗也进行了简化(采用竖状带波纹的塑料制品)、卷片为一次式(M3的初期型是2次过片式,后期也改成了一次式)。另外,作为内部重大的改进之处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此机构的增加减轻了过片间隙不稳的现象。如此机械装置的进步,M2就着上了M3简略版的色彩,但没有M3那样受人们的喜爱。
  后来在1969年,推出采用M4的装片机构,安装可进行微距摄影50mmF2的M2-R限定生产2000台。
  M2登场一年后,以1959年的M2为基础,省略了测距计的M1登场。这属于聚焦不是靠测距计而是靠目测来完成,专为科技摄影等而开发的机种。取景视野框只有35mm和50mm,测距计的取景窗被堵上,外观上和M2大不相同。同时也省略了自拍机构。此M1是后来陆续出场的MD、MDa等照相机的前身机,但由于这些机器的产量都很小(不足10000台),出名度当然就很低了。
  另外,1963年推出了完全拿掉了取景器部分的MD。MD的D就是documentation,就是记录的意思,MD真是机如其名,是用来拍摄手稿等特殊用途的照相机。
  1966年又推出了MD的改良型号MDa,装片机构采用的是1967年要发布的M4的装片机构。
  


  更进一步的是1980年Leica将M4-2的距离计、取景器略掉命名为MD-2,和MDa最大的区别是附件插座改成了带X接点的热靴。
  由于M1、MD、MDa、MD-2都是用做特殊目的,所以生产的数量很少,收藏的意义大于实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为LEITZ公司一方面当然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和单反照相机对抗,另外就是能极大发挥自己显微镜系统性能,所以才推出的这些照相机,但无论怎么看,都说不上是很成功。
  
  ●1967-1975 改变了Leica M族的M4
  196 7年M4开始发售。将M4可以看成是在M 2的视野框上追加了135mm取景框,取景器中表示有35、50、90、135mm四种取景框而来的。和M2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就上述这点,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花辫型固定装胶卷机构,后来的M族基本延续了此种结构。此种结构使得大家抱怨Leica M族的装片难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将过去那种旋钮式的回片改成了转轴式,为了不干涉取景器部分,设计成了斜坡式,而且在过片柄的尾部加装了黑色塑料套柄,除了M5和CL没有继承外,其他都沿用了M4开创的此种外形。
  由于上述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将M4说成是M2的改良品种还是有点道理的。以装胶卷为中心的各项改良措施,使得Leica M族变得更加易于使用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Leica M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为我们从后来几款机器继承M4的诸多改良之处,是不是可以如此理解?
  1978年将M4的自拍功能省略、在附件插座上加装X接点热靴,推出命名为M4-2的新型号,其中黑色机身并非涂成而是采用电镀工艺而成。
  1981年推出在M4-2的基础上增加了28、75mm取景框的M4-P。由于28mm取景框的追加,取景器倍率降低到0.75。M4-2、M4-P都是由加拿大LEITZ公司制造。加拿大LEITZ设立于1952年,从BARNACK Model开始就已经生产了,是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
  


  ●评价两极分化、内置TTL 测光计的M5(1971-1975)和CL(1973-1976)
  1971年M型Leica历史上应该说出现大革新的机种发布了,那就是内装了TTL测光表的LeicaM5。一上片快门幕帘前方装有cdS测光元件的测光板就会立起,当快门释放,此测光板就会自动收入机身底部的仓中。测光方式为点测,大约相当于90mm镜头的画角,测光表示取景器中有指针和追针方式,而且为了使快门速度选择时变得更迅速,快门速度盘采用了大型化设计。有闪光灯热靴、回卷柄放在了机身底部,但取景窗部分基本沿袭了M4的设计。
  M5出场的时机正是恰到好处,因为当时正是单反照相机采用TTL测光方式风起云涌的时候。由于TTL部分的安装,M5机身变大、变重,日本的Leica迷更是将M5形容为“快餐盒”。并且由于M5的外观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机种,对M5评价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说不好的在当年占上风,但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市场不看好M5,当停止生产后反倒是评价出奇的好,特别是最近出现了再评价的风潮。还有由于M5的产量比较少,在2手市场上价格表现很出色,这可能是出乎厂家和Leica迷意料的。
  是否因为考虑了用户反对M5的大型化的因素还是其他,只是推测,1 9 7 3年推出了M 5的小型版,和日本MINOLTA进行技术合作的Leica CL(日本叫LEITZMINOLTA CL)。
  由于大幅度进行小型化的缘故,快门转盘改在了前脸顶部、回片旋钮在机身底部等,据说设计时可是费了工夫。TTL测光表和M5近似,为点测方式。测光表示采用的是取景器中OK亮灯式。但小型化带来的各项指标的下降还是很明显的,距离基线长为31.5、取景器倍率为0.6、取景框只有40、50、90mm3种,而且一部分镜头还无法使用。尽管有这些种种不足,但由于其个头确实很小,当时也是很引人注目的。
  后来MINOLTA自己继续努力将M口的CL制造成光圈优先AE,推出了CLE,但距离计部分还是在Leica公司的技术帮助之下完成的。
  


  ●回归过去的M6(1984-1998)和M6TTL(1998-2003)
  M 5 、C L 尽管是Leica实现了装备内装式测光表的机种,但由于机身比以前的机种增大和变重,可以说是得失相抵。特别是外形变化,令世界各地Leica迷大为不满,据说当时世界各地Leica迷的抗议书搞得Leica公司一筹莫展。因此到了M6又开始回归原点,以M3-M4之间的机身大小作为设计标准,将TTL测光装进去。最后选择了M4-P的作为母体,设计出了新的装有TTL测光计的M6。
  1984年开始销售的M6,采用SPD测光元件直接测量快门幕帘中央贴有的白色圆,这是一种新方式的TTL测光计。测光表示不是指针式,用LED来表示。除此之外,其他的是以M4-P为基准,取景框和M4-P的一样。
  德国制造的M6受到用户的极度期待,后来不同倍率的M6也陆续登场。
  1998年,Leica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装备有TTL自动控制闪光功能的M6TTL。取景器倍率从此也丰富多样了,有0.58、0.72、0.85三种。0.58没有135mm取景框,0.85没有28mm取景框。看来要选全能的就只有0.72了。
  是不是可以说,正是M6TTL给M7开辟了推出的通途?
  
  ●2002-至今 引发再度评价Leica的M7出场
  在2 0 0 2年美国的PMA博览会上,Leica公司用M7掀开了Leica M系列历史上新的一页。有光圈优先AE功能、TTL闪光同步达到1/1000秒高速的M7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候觉得Leica真是3年不鸣,一鸣则要惊人。其实M口的AE机,KONICA RF推出的很早,但轰动效应只有Leica能做到。其规格基本和M6 TTL相同,只是在其中装备了新的功能。有很多人感叹说Leica终于走向光圈优先AE了,但也有的人说Leica不能如此干的。其实如果我们回眸Leica M族的发展史就会发现,Leica采用的是不紧不慢的渐进主义。Leica这么多年来,在如何能将旁轴照相机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上进行了不懈的摸索和实践,那么出现错误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嘛!
  但M7的推出,作为旁轴照相机的代表将会引发我们对旁轴照相机来个重新认识是毫无疑问的。
  


  ●2003-至今 “摄影者终生的工具”Leica MP
  Leica M6可谓徕卡相机中的常青树,生产的时间长达19年之久,无数职业以及非职业的摄影者对于这种相机皆有深厚的感情。当M6TTL停产大约两个月之后,一种型号崭新的Leica相机又招惹得人们欣喜若狂,这就是被称之为“摄影者终生的工具”的Leica MP。
  “MP”两个字母其实就是“M system Professionalversion”(M型的专业版)的缩写,Laica曾经在1956-1957年之间短期少量生产过老的“MP”,属于M3的衍生机型,但许多设计和功能都与M2的早期型号相同。新MP与老MP不同之处在于,尽管该机也定名为“MP”,但实际上该机提供了从M6 TTL上继承而来的、同样具有很高精度的TTL镜后测光系统,但没有T T L闪光功能,从表面上看它是M6TTL与M3的结合体。由于减少了电子元器件,MP的机身高度与M6 TTL和M7相比,减少2.5mm,相比之下轮廓线更为简洁。另外一个改变之处是M6机身前部的Leica“红标”消失了。该机定名为MP,意味着这台相机定位和它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那个徕卡MP相机一样是特别为满足专业摄影师的需要而设计的,毫无疑问,MP是目前最具梦幻色彩的Leica M相机。
  
  ●2004 Photokina的盛宴
  今年9月28日-10月3日在德国科隆举办的Photokina大展上,Leica一举推出了多款特殊型号的M相机,再次吸引了全球摄影人的目光。
  


  为纪念Leica 35mm相机的设计者奥斯卡·巴纳克(1879-1936)诞生125周年,面向摄影发烧友、相机收藏家以及徕卡研究者推出以Leica 0系列相机中原型2号为蓝本限量制造和发行的1000台复制版相机,并在每台复制版原型2号相机中随机附带一张从巴纳克先生使用该机型拍摄的第一批照片中精选原始底片并制作成大画幅印样的照片,还附带有一张德国电影研究院录制有他当年使用自制35mm电影摄影机在威兹拉以及周边地区拍摄的电影短片的DVD光盘和相关手册,上述影像素材均为有史以来首次公布。
  Leica MP Classic限量版相机是Leica诚意为兴华拓展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兴华拓展有限公司作为主要亚洲地区Leica相机的总代理己跨越半个世纪,适逢今年为LeicaM系列相机50周年纪念,特意以1956年原型MP为蓝本,尽量模仿当年原型MP的外貌和规格,由按钮设计到内里的机械部份都务求做到与原型MP极其相似,并省去现有MP的电子测光功能。镜头则采纳1954年第一代Summicron镜头的造型设计,与机身的外型一脉相连,充分体现典雅时尚的魅力。Leica MP Classic限量版全球发行500套,附有Leica总裁亲笔签名的证书,是一部既实用又具收藏价值的相机,建议零售价为港币47000元。
  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Leica à lacarte了。这是一种可以由用户自己DIY的M7或MP相机,Leica称之为“从Leica之梦到梦想之Leica”的相机。追求个性的用户可以在Leica主页或Leica指定经销商处选择自己梦想中的相机装配方案,并提供了超过4000种独特的不同组合。技术细节也可完全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取舍。因此,任一款为客户量身定做的Leica M7或MP都会有自己的复杂生产和非常规的装配过程,这再次证明Leica是一个真正的生产厂家。——如同16世纪时,厂家不是通过大规模生产,而是通过高超的手工工艺来实现高质量和高品质。所以,每一台徕卡àlacarte都是拥有者个性化的优雅表达,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礼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其他文献
现在拥有数码相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数码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数码相机厂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需要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新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确立自己的产品地位。但全新的产品的工业设计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所以对现有产品进行小范围的改良和技术提升,是数码相机厂商既节约成本又能迅速跟进潮流的举措。所以在我们见到的新品数码相机中,绝大部分产品属于升级换代的机型。这些经过升级的机型虽然外观上没有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期刊
就如历史总是悄悄地从身边溜走,让摄影人留下诸多影像遗恨一样;历史也总是悄悄地来临,为我们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革命。  数字时代已经在我们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汇成了一股汹涌的大潮,让我们在怀疑、惊异、感叹、兴奋、困惑中,被推拥着左右摇摆着前行着。  200万像素相机14万元人民币售价的历史;如房子一般大小却天价一般价格的计算机的历史,虽然还在不久之前存在,如今却仿佛已成为久远的往事。我们无比幸运、廉价、
期刊
“传媒大奖”即将登场热闹、忙碌了一年的摄影圈儿,发生了不少大事儿,涌现了不少名人儿,更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摄影器材!即将登场的“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对这一年的点点滴滴进行了一次盘点,隆重推出了“年度摄影大事”、“年度摄影人物”、“年度摄影器材”三大奖项!  这项由《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联合进行的评选活动自2003年成功举办以来,在中国摄影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传媒
期刊
开阔的视野,舒展的画面是宽画幅影像的魅力所在。近几年来,无论是专业摄影家,还是摄影发烧友都被宽画幅相机的优秀品质所吸引,尤其在表现风光作品中更为突出。不过本期展示的几幅作品中,不仅有自然风光、园林风光,还有以民居小品、纪实的羊群为拍摄主体的画面,它们各自以宽画幅特有的景深、视角展示了独有的魅力。 使用器材:哈苏X
期刊
丽江古城因状如硕大玉砚,故名大研。它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瑞士”,东方人脑中的“高原姑苏”,洛克心里的东巴魂,徐霞客胸内的莫测城,游人如织,风光如泣。但是,单兵作战的影友永远敌不过旅游团的汹汹大军,我们的智慧就在于避其“游峰”。表面杂乱的“游峰”其实是蛮有规律的,如在下述时段安排下述机位,我们便可避其锋芒,在一天之内稳稳拍出几处好照片。    第一站  早上7:10至7:30,“科贡坊之晨”    
期刊
“超现实主义” 起源于法国的文学领域。倡导者作家A·勃勒东(A·BRETO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精神病院服役,深受震动,遂成为当时流行的达达文学运动成员。后接受了S·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和H ·柏格森(H·BERGSON)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在自已的文学创作中引进和运用他们的下意识说和内心体验说,创建了自已的“超现实主”文学流派。192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
期刊
清东陵·孝陵大红门及大碑楼  当代知觉心理学曾揭示了这样一个视觉心理规律:对于空间形体的感知,在近、中、远不同的视距上,近观与远观,具有相对静态的特征,两者之间的中景则具有相对动态的特征,而这一规律正与风水形势说所强调的“近观之形,远观之势”和两者间中景的视觉感效果与景观艺术处理的原则完全相同,并明确指出“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形即在势之内,势即在形之中”。  基于此,当我们自石牌坊沿神路走至大
期刊
杂志是平面媒体,电视是动态媒体。杂志具有印刷精美可以长期保留的特点,而电视是当今的主流媒体,具有时效性强、画面形象生动的特点。  《大众摄影》杂志与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合作举办的“聚焦西部”摄影大赛开创了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合作举办全国性摄影比赛的先河。《大众摄影》拥有摄影专业传媒优势,西部频道拥有快速传播、受众广泛特点,二者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把本次摄影大赛搞得有声有色。    评选分两个阶段  “
期刊
如今的市场上除了彩色胶卷就是存储卡,不去专业器材店恐怕就见不到黑白胶卷。对于广大摄影消费者来说,除了照婚沙照和艺术人像时会想到为自己留个黑白效果的个性照片外,不会有多少人去买个黑白胶卷放在相机里了。除了暗房原因和操作技术外,还有什么阻碍了黑白的脚步呢?  黑白,永远的摄影艺术  斯 密    黑白摄影,永远是摄影艺术的至高顶峰,这是不容置疑的。从摄影初期的达盖尔,到决定性瞬间的布勒松,光影的亚当斯
期刊
三峡之秋 金奖 彭世良摄 横断巫山云雨 铜奖 黄正平摄 金色三峡 铜奖 肖法佳 即将消失的古城 铜奖 姜 平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