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课程集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于一身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找准课堂教学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浩瀚、广博,教师不妨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找准教学结合点,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1.加强备课设计,分解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始于实施教学之前,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效果上。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思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当然,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因素,注重细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继而获得新知。如,教学《修饰文本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完成教学引入——出示两个修饰前后的文档对比画面,问学生:“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后,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下一个学习任务。在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热情高涨。
2.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探究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善于引导,深入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加强探究指导,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状态,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必要性,了解相关的学习信息,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和积极探究的动力。如,在“网页建设制作”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学习资源情况,并提出学习任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分阶段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了解制作个人专题网页方法的任务开始创意设计、确定主题、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制作中的“主页设计”“页面布局”“链接层次”和“文字编排与图片处理”等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相应知识,解决学习问题。
3.重视课后评析,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学生已经建立了对知识的基本认知结构。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过程掌握的知识加以深化,让学生评价相关作品,借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教师出示的作品分析、评价,达到完善认知结构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报刊类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笔者在完成教学知识讲授后,出示了三份事先准备好的作品,一个作品故意出现某些遗漏,一个作品故意出现差错,一个作品是正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小组或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品评,指出哪一个作品存在哪些错漏,需要如何补充等。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二、把好上机教学关键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计算机上机实习是信息技术教师一项主要的教学工作,也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把好上机教学这一关键点,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1.上机前——明确上机任务,指导学生分解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确定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突破上机教学难点的良方。通过课堂讲授课本内容,学生对上机操作有了模糊地认识,但缺少实践,理解不深入,操作欠熟练。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上机教学的要求与实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参与制定学习任务,即任务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如此,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才能让学生完全根据自身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笔者在实施上机操作教学前,注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制定并明确分步上机任务,提醒学生在细化任务时注意设计的起点和步骤,引导学生重视任务的可操作性,做到切入要易、步骤要细,要有可评性,借以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设计与分散解决,明确上机任务规划,使上机操作教学更具实效性。
2.上机时——加强过程指导,创设相互协作氛围
上机实习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按照实习计划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上机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是上机课的主角,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过程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使学生有问题能提问,能交流。如,精心设计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有“秧田式”“圆桌式”“小组式”等,借此增强师生间及学生之间的会话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上机情况等方面的记录,为上机课的评价奠定基础。
3.上机后——重视任务评价,丰富学生信息素养
任务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信息技术上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机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当学生完成一个上机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能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作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
一、找准课堂教学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浩瀚、广博,教师不妨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找准教学结合点,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1.加强备课设计,分解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始于实施教学之前,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效果上。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思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当然,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因素,注重细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继而获得新知。如,教学《修饰文本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完成教学引入——出示两个修饰前后的文档对比画面,问学生:“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后,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下一个学习任务。在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热情高涨。
2.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探究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善于引导,深入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加强探究指导,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状态,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必要性,了解相关的学习信息,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和积极探究的动力。如,在“网页建设制作”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学习资源情况,并提出学习任务,在教学环节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分阶段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了解制作个人专题网页方法的任务开始创意设计、确定主题、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制作中的“主页设计”“页面布局”“链接层次”和“文字编排与图片处理”等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相应知识,解决学习问题。
3.重视课后评析,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学生已经建立了对知识的基本认知结构。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过程掌握的知识加以深化,让学生评价相关作品,借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教师出示的作品分析、评价,达到完善认知结构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报刊类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笔者在完成教学知识讲授后,出示了三份事先准备好的作品,一个作品故意出现某些遗漏,一个作品故意出现差错,一个作品是正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小组或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品评,指出哪一个作品存在哪些错漏,需要如何补充等。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二、把好上机教学关键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计算机上机实习是信息技术教师一项主要的教学工作,也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把好上机教学这一关键点,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1.上机前——明确上机任务,指导学生分解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确定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突破上机教学难点的良方。通过课堂讲授课本内容,学生对上机操作有了模糊地认识,但缺少实践,理解不深入,操作欠熟练。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上机教学的要求与实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参与制定学习任务,即任务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如此,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才能让学生完全根据自身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笔者在实施上机操作教学前,注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制定并明确分步上机任务,提醒学生在细化任务时注意设计的起点和步骤,引导学生重视任务的可操作性,做到切入要易、步骤要细,要有可评性,借以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设计与分散解决,明确上机任务规划,使上机操作教学更具实效性。
2.上机时——加强过程指导,创设相互协作氛围
上机实习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按照实习计划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上机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是上机课的主角,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过程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使学生有问题能提问,能交流。如,精心设计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有“秧田式”“圆桌式”“小组式”等,借此增强师生间及学生之间的会话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上机情况等方面的记录,为上机课的评价奠定基础。
3.上机后——重视任务评价,丰富学生信息素养
任务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信息技术上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机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当学生完成一个上机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能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作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