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奶奶姜淑梅:60岁认字75岁出书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出车祸遇难母亲受重创,作家女儿教母认字排解悲伤
  姜淑梅今年77岁,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百时屯,三年自然灾害时,她和丈夫携家带口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市,凭着勤劳、能吃苦在当地落了脚,夫妻俩养育了6个儿女,并陆续成了家。姜淑梅和老伴本应有着幸福的晚年,然而,一场不期而至的车祸让她的人生陡然转了个弯。
  那是1996年9月,姜淑梅和老伴回山东老家探亲,所搭乘的车路过秦皇岛时出了车祸,老伴不幸身亡,姜淑梅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车祸击垮了。
  当时,身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女儿张爱玲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怕耽搁女儿学习,姜淑梅坚决不让人告诉她。然而,张爱玲10多天后还是知道了,她怕母亲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就再三劝她来北京散心,姜淑梅犹豫再三,最终答应了。
  母亲来到身边,张爱玲有空就陪她在校园、公园里散步,母女俩有说不完的话。张爱玲看得出,刚强的母亲虽然从不幸中站了起来,但是,老人精神上仍需要支撑和倾诉。
  姜淑梅和女儿同居一室,偶尔有同学或朋友来找张爱玲海阔天空地侃大山,她就坐在一边静静地听,张爱玲怕母亲不耐烦,没想到,母亲却高兴地说:“俺就喜欢听有文化的人说话,人家说的话就是有道理。”
  张爱玲趁机撺掇母亲:“那你就听一次课吧,大作家讲课更有道理。”姜淑梅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人家大作家的课哪能随便听?”为了让母亲亲耳聆听到大作家的课,张爱玲专门向学校进行了申请,并得到了批准。
  带母亲上课那天,姜淑梅在一帮年轻人的簇拥下走进教室,局促不安地和女儿坐到了一起。夹在一群黑发人中间,姜淑梅那头雪白的银发惹人注目。
  上课时间到了,一位头发花白、风度翩翩的老者走上讲台,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老者不疾不缓地开始了讲课,他操着好听的京腔,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有关电影、文学与人生的讲座。姜淑梅背挺得笔直,一动不动,神情专注得像个小学生。
  下课后,张爱玲悄悄问母亲:“娘,给我们讲课的是大作家苏叔阳,能听懂他的课吗?”姜淑梅羡慕地说:“大作家就是不一样,虽然只能听懂一半儿,但觉得人家就是有学问,俺一个文盲,能跟你们这些作家一起听大作家上课,这辈子总算没白活。”
  培训班结束后,张爱玲带着母亲回了东北。本以为此次北京之行母亲的精神会缓解许多,然而,母亲和父亲毕竟一起生活了42年,回到熟悉的家,睹物思人,老人一夜一夜睡不着,安眠药剂量不断加码,把大夫都吓坏了,再三嘱咐她:“大娘,睡不着觉也不能再吃了,再吃会出人命的!”这话让陪同母亲的张爱玲非常担忧,她把母亲的安眠药藏了起来。
  有一天,姜淑梅让女儿给她买几斤毛线,说晚上睡不着时就织毛裤,没想到她三四天就织了两条毛裤一件坎肩,这也意味着母亲晚上仍难以入眠。张爱玲很是忧虑,觉得母亲这样下去,身体迟早会出问题。
  为了让仍未走出悲伤的母亲转移注意力,张爱玲突然想到,母亲生逢乱世,从小没上过几天学,60岁之前,她一直是大字不识几个。平时,母亲经常说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认字和读书,不然,她这满肚子的故事还能写出来给女儿当素材,为何不劝母亲认字呢?!
  于是,张爱玲鼓动母亲:“娘,你不是一直想认字吗?要不你学认字吧,我们都可以给你当老师。”姜淑梅迟疑地说:“识字,俺行吗?岁数太大了吧?”张爱玲鼓动她说:“娘,怎么不行,你聪明着呢!”
  姜淑梅好胜心来了:“好,那俺就试试,学会了到老也少个遗憾!”
  75岁学写作要为自己活一回,处女作传网上赢来好评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姜淑梅开始了她的识字之旅。张爱玲给母亲借来了小学课本,从最基本的笔画教起,认笔画的同时还教她拼音。姜淑梅学得非常认真,每天还坚持在练习本上写几页生字,读读拼音。
  为了尽快学会认字,女儿、身边的孩子、街上的行人,都成了姜淑梅的老师,牌匾、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识字的教材。为了便于记忆,姜淑梅还揣摩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自己编快板,她说女儿写,自己编的快板自己知道它们的读音,每天她一遍遍地读快板,念了一遍又一遍,很快就念熟了。
  后来,姜淑梅向邻居学唱歌,还自己编歌词,不会写就让外孙女记录下来,然后一遍遍地唱。就这样,她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几个月以后,她就能读幼儿故事了,即便有些字不认识,也能顺下来。
  姜淑梅除了学字,还奔走于几个儿女家庭之间。她就像个大“补丁”,哪个孩子需要她了,她就过去“补位”。看着母亲仍操不完孩子们的心,张爱玲劝她说:“娘,你一辈子都在为家人活着,从现在开始,你要为自己活,为自己考虑了!”姜淑梅疑惑地问:“咋样才叫为自己活?”张爱玲说:“你这个年龄,可着自己的心愿来活,喜欢什么就去做,想玩什么就去玩!”
  女儿的话让姜淑梅豁然顿悟,于是,她开始戴着老花镜看《一千零一夜》;开始唱歌,跟着邻居学了不少新歌;开始学弹电子琴,《苏武牧羊》的曲子慢慢弹得有模有样了。
  姜淑梅一生坎坷,历经战乱、饥荒、闯关东等,满肚子都是故事。张爱玲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母亲颇有语言天赋,很平常的一个故事竟被她讲得妙趣横生。张爱玲鼓励母亲干脆学写作,姜淑梅连连摇头:“闺女呀,我不是那块料儿!”张爱玲启发母亲:“写文章就是讲故事,就像你编快板一样,把你所讲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姜淑梅惊讶地问:“这样简单?”
  2012年6月,张爱玲给母亲买来纸和笔,“逼”着她写东西。姜淑梅不想让女儿失望,决定尝试一下。最开始,她一整天也憋不出几行字来,弄得她很沮丧,向女儿诉苦:“唉,太难了,手也不好使了,连一道儿都画不直。”张爱玲仍鼓励母亲:“谁开始写字都这样,慢慢就好了!”在女儿的督促下,姜淑梅坚持了半个月,有一天,她惊喜地对女儿说:“哎呀,闺女,想不到你娘还能写这么多字!”
  姜淑梅最初写的两个故事都是听来的,写了好些天,故事没多少新意,也很平淡。张爱玲知道母亲最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这时候万万不能打击她。于是,她委婉地建议母亲,不如写自己亲历的故事,比如闯关东那段她。张爱玲还启发母亲,写文章就像不认识的人坐在你对面,你把他不知道的故事从头到尾讲给他听,讲得越曲折、越生动越好,就这么简单。   姜淑梅听从了女儿的建议,就写她刚来东北时,和另两个家庭合住一套房子的故事。1960年,姜淑梅和丈夫刚来东北的时候,3家人合买了一套3间的土坯房,一家住1间,然后用布帘隔开。和姜淑梅家合住的另两家来自河南,男人们在砖场做工,女人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
  当地人看不起姜淑梅他们这些外来户,姜淑梅向当地人借只水桶还得还人家一桶水,不然就不给用。冬天做饭没柴烧,姜淑梅和那两个河南大嫂冒着大雪到处捡柴,第一次捡到的柴被当地人抢走了,她们后来找到一个芦苇滩,每天都去割一趟芦苇当柴烧。
  那时候,姜淑梅和那两个从河南来的大嫂被艰苦的生活逼得直想哭,姜淑梅却建议大家唱唱歌,逼走心里的苦。一个河南大嫂唱豫剧《拷红》,唱得很好听,姜淑梅唱的是《苏武牧羊》,还有《北风那个吹》,另一个大嫂不会唱,给她俩鼓掌叫好。
  患难生活让姐仨好得像一个人似的,虽然只在那套房子里住了两年半时间,姜淑梅却对那段故事铭刻在心,写起来像开了闸的洪水,停都停不下来。张爱玲读后,觉得母亲这篇题目为《合住的“窝”》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就帮她录入电脑,然后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注明作者以及年龄。
  张爱玲的作家朋友看过这篇文章后,都说好,一看就是有生活的人写的,没有一丝一毫假装的东西,语言朴实得跟土地一样。一位姓马的作家朋友觉得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库》杂志,决定帮老人推荐发表。
  张爱玲高兴地对母亲说:“你写的文章大家都说好,还有可能登在书上呢!”姜淑梅听后更受鼓舞,写作劲头更足了。
  古稀老妪出书引网友赞誉,天天忙“上货”豪言再出5部书
  姜淑梅一连写出了几篇大家都叫好的文章,但也有不合格的。有篇文章,她一下子“塞”了几件事情,显得杂乱无章,浪费了好题材。张爱玲建议母亲,一篇文章最好只写一个故事,还要把这个故事写得曲折、生动,这样别人才喜欢读你的文章。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你废话少说,要讲就讲人家不知道的事情。
  辅导完后,张爱玲“责令”母亲重写,姜淑梅乖乖地答应了,并笑言:“这老师还怪严格呢。”张爱玲也笑了:“对学生就该这样!”
  平时,母亲在写作中遇到不会的字,张爱玲就工工整整地写在一个专门的软皮本上,积少成多,那个本子成了姜淑梅的生字本,一有时间,她就翻开它反复辨认,很快,那个软皮本就被她翻得页角打卷了。
  写作中,姜淑梅不会使用标点符号,读了莫言的几部小说后,她写的东西有了标点,却只会使用3种标点,问号、句号和实心点。写作之前,姜淑梅总想过世的老伴,天天都是在熬日月。写作之后开始忙了,她感觉时间都不够用,天也变短了。
  与一些大作家一样,姜淑梅喜欢在凌晨三四点写作,她说休息了一夜,眼睛好使,脑子也清亮,什么都能想起来。为了不打扰家人,家里只要能写字的地方都成了她的书房。
  姜淑梅越写越投入,有一次,张爱玲看到母亲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就问她怎么了。姜淑梅揉揉眼睛,不好意思地说:“我正在写你姥娘、姥爷和大舅、二舅,总觉得他们在我眼前晃,没觉得他们不在了。”张爱玲笑着说:“这就对了,说明亲人在你的文字里复活了,这样的文章写出来肯定好看!”
  让姜淑梅最痛苦的是写“挨饿那两年”的时候,写作的时候,她旁边放卷卫生纸,写着写着,泪不知不觉就下来了,用纸巾擦擦接着再写。有几次,写到最难受的时候,她干脆搁笔不写了,张爱玲劝母亲:“娘,你写吧,写出来也就放下了。”
  姜淑梅哭着继续写,写完后,拿给女儿看,看到母亲因为婆婆不给他们母子粮食吃,饿得抱着孩子回娘家那段,张爱玲的泪水也吧嗒吧嗒往下落。
  姜淑梅写东西最初也就是为了玩儿,听女儿夸她写得好,她还不相信,后来别人也说她写得好,姜淑梅还是不相信,直到《读库》杂志给她邮来了3000元钱稿费,她才相信自己是写得真好。
  此后,姜淑梅的作品刊载于《新青年》、《北方文学》等刊物,引起热烈反响,众多读者、网友被姜淑梅的文章感动得落泪,评价她的文章“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姜淑梅的文章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北京一家图书公司找上门来,和她洽谈结集出版事宜。很快姜淑梅的处女作《穷时候,乱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本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和《家里人》3部分,在繁密的细节中展示了作者亲历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的“乱穷时代”,76岁的姜淑梅也被誉为“中国平民历史的书写者”。
  发表了文章,出了书,姜淑梅的干劲儿更大了。她野心勃勃地对女儿说,我77岁了,如果还能活10年的话,至少写5本书出来,这是我的最大梦想。为了搜集素材,姜淑梅四处挖掘故事,老家亲戚甚至陌生人,都是她挖掘的对象。见到陌生人,她先讲自己的故事,对方也会主动说出许多旧事。听说谁家的老人会说故事,她就让晚辈骑着摩托车,兴冲冲地去采访,用她自己的话说,叫“上货”。
  写作让姜淑梅的生活充实了起来,她在家总跟女儿说:“有了写书的目标,俺天天可高兴了,现在俺感觉俺是全绥化最幸福的老太太!”
  编辑 / 杨世莹
其他文献
日前,在德国维尔茨堡举行的第53届SEPAWA大会上,总部位于慕尼黑的瓦克集团因该公司专为护肤品等消费品开发的新型亚油酸荣获“最具创新性的天然原材料创意”二等奖。该创新奖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广播电视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然而如何更好的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优质播出,构建完善的技术维护和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02-01  广播电视是连接社会与群众的重要媒介,而广播电
高尚全当过政府的高官,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这种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他在中国改革史上参与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对历史、对社会的高度负责;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
根据近来对文科专业开出“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化学教育应向文科专业渗透的看法,这是化学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好莱坞明星情侣伊丽莎白·泰勒与理查德·伯顿被评为过去50年间好莱坞的公众爱情范本。伊丽莎白·泰勒与理查德·伯顿分分合合,先后结了两次婚,又离了两次婚,但两人始终保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许  婚姻本质是一种束缚,但很多人还愿意承担这份束缚,是因为在爱、性和繁衍后代之外,人类对婚姻有着更高的期许。一旦这个期许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问题来了,人们也就开始计较了。  有一次去参加老公好兄弟的婚礼,新娘子小顺是90后,我一直把她当妹妹看。这对新人3年来的分分合合我都看在眼里,看到他们的纠葛终于尘埃落定,心中也难免万分感慨。尤其是婚礼前夜忙得团团转的新娘子还是抽空到我房
这是《大江周刊》最后一期杂志了,我们以此策划来记住那些曾经为之奋斗的岁月,曾经为之燃烧的追梦人,以及她——我们的《大江周刊》。我们正积蓄力量,信心满怀地迎接新年的到
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选择性除草剂苄嘧·苯噻酰69%可湿性粉剂和68%可湿性粉剂,经过农业部药检所两年五地的试验,于2009年3月获得了农药 The selective herbicide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研究完成并申报的抗棉铃虫性生物测定棉叶保鲜装置于2009年5月20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并批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8 2 0137401·1,实用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