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關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想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之源,质疑是创新之母。"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积极思维活动。但教师设疑问要注意:首先、教师设的疑问要新颖,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其次、教师设的疑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设的疑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从而引导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比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制取O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物的状态是什么?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从而决定了用怎样的发生装置?那制取CO2的药品是什么?状态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那发生装置该怎样呢?在熟悉了CO2的制取方法后又设疑:书上制CO2的装置可否变一变?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最多。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在原基础上加个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来添加液体方便;有的说:可将试管换成锥形瓶或广口瓶或烧瓶;有的说:同样用长颈漏斗,但在导气管处安一个弹簧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由此可看出,教学中精心设疑,能点燃兴趣的火花,萌发其创新意识。
三、优化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愿意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中的概念,获得化学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发创新欲望和动机。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并借助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时,我选择了各种器材,如: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具支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进行分组试验,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组装。结果每组都组装出了多套装置,并且对自己的装置进行了评价,说出了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此节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的选择不是唯一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又如,讲燃烧和灭火,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定的器材,如木条,纸条,煤块,石子,蜡烛,烧杯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讲灭火原理时,我又给他们准备了燃烧的蜡烛和一些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灭火原理。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异常开阔,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用杯子扣、用水浸、用剪子剪、用嘴吹、用盐酸与碳酸钠制二氧化碳等。这样既增加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關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想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之源,质疑是创新之母。"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积极思维活动。但教师设疑问要注意:首先、教师设的疑问要新颖,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其次、教师设的疑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设的疑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从而引导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比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制取O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物的状态是什么?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从而决定了用怎样的发生装置?那制取CO2的药品是什么?状态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那发生装置该怎样呢?在熟悉了CO2的制取方法后又设疑:书上制CO2的装置可否变一变?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最多。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在原基础上加个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来添加液体方便;有的说:可将试管换成锥形瓶或广口瓶或烧瓶;有的说:同样用长颈漏斗,但在导气管处安一个弹簧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由此可看出,教学中精心设疑,能点燃兴趣的火花,萌发其创新意识。
三、优化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愿意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中的概念,获得化学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发创新欲望和动机。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并借助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时,我选择了各种器材,如: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具支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进行分组试验,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组装。结果每组都组装出了多套装置,并且对自己的装置进行了评价,说出了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此节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的选择不是唯一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又如,讲燃烧和灭火,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定的器材,如木条,纸条,煤块,石子,蜡烛,烧杯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讲灭火原理时,我又给他们准备了燃烧的蜡烛和一些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灭火原理。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异常开阔,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用杯子扣、用水浸、用剪子剪、用嘴吹、用盐酸与碳酸钠制二氧化碳等。这样既增加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