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pp点个赞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夏天硅谷有什么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恐怕排在前几位的是“我们是否在一轮技术泡沫里”、加州的干旱,以及Product Hunt。
  Product Hunt,一个帮助用户发现并讨论产品的社区在2013年11月上线。它所谓的产品包括App、游戏、网站、硬件等,Product Hunt将它们展示在网站上,用户可以为它们点赞以提高排名。这无疑是VC寻找项目的最佳途径。
  这家公司今年夏天从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毕业后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9月,Product Hunt又宣布获得由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共计600万美元A轮融资。它被硅谷媒体称为“补上了硅谷创业生态圈中早该存在的一环”。
  Product Hunt的创始人Ryan Hoover今年27岁,身材高大。今年9月TechCrunch Disrupt请他去做嘉宾时,在聊了些关于Product Hunt的由来后,主持人感慨说,“你恐怕是今天坐在这个台上最年轻的CEO了吧。”


  “我现在每天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Ryan Hoover坐在旧金山南市场区的一个小咖啡馆里,他一边喝着手里的饮料,一边抿嘴笑着说。
  Ryan Hoover对于发现、讨论新的技术产品的兴趣就是Product Hunt的由来。
  Ryan Hoover的LinkedIn页面上写着他毕业于俄勒冈州立大学。而真正让他开始对做产品有兴趣是在第一份工作时,“我当时的老板是公司的产品副总裁,他鼓励我多参与做产品。”Ryan Hoover回忆说,接下来的5年里,他的职位一直是产品经理,并且将工作地点搬到了旧金山。
  工作5年后,Ryan Hoover打算创业。他先是做了一个叫做Startup Edition的项目—他找来了一些在创业并写博客的人,允许订阅用户提问,由这些人挑选,每周集中讨论一个问题。
  这听起来很像Product Hunt的雏形—一个让用户通过邮件交流最近使用的产品以及心得的小范围社区。“Product Hunt最初的邮件列表里人不多,都是我很好的朋友,有记者、投资人、创业者等。”Ryan Hoover说。
  他曾经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分享过Product Hunt早期成立的故事—邀请自己的朋友加入,再由这些人带新用户进来。由于这些人—记者、投资人、创业者等本身就是这个圈子里的“意见领袖”,他们作为早期用户把Product Hunt带给更多的人并不是什么难事。在上线20天后,Product Hunt获得了第2000个用户。
  此时,Ryan Hoover开始考虑:是把Product Hunt当做业余爱好维持,还是把它做成平台继续扩张?如果要留住这些人,要怎么扩张?
  更具体一点,Ryan Hoover已经是这个平台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了。面对Product Hunt口碑相传的用户增长,他需要并必须决定这个“邮件列表”的具体走向。“我最开始是受Quibb的启发,想做社区。”Ryan Hoover说,一直到申请加入YC之前,他一直在考虑究竟要把Product Hunt做成什么样子。
  但根据Ryan Hoover给《第一财经周刊》每个月用户数增长50%的数据,显然,邮件列表已经不能再承载这个社区了。
  “对写代码不太熟练”的Ryan Hoover得尽快找个工程师。
  当时在General Assembly(在纽约、旧金山都有办公室的一所社区学校)做产品经理的Nathan Bashaw在Product Hunt还是邮件列表时就曾帮助过Ryan,可以说,Product Hunt最初的技术活都是他负责的。“他很快就帮我做好了网站的第一个版本。不过做完他就走了。”Hoover回忆说。
  他需要继续找合作伙伴,也就是招聘。这下就进入了真正的创业模式:招人就需要钱,要钱就要找投资。此时Ryan Hoover做了一个“不需要动脑子的决定”:加入孵化器Y Combinator。
  在硅谷,Y Combinator是一所创业明星学校。它除了本身会做投资、为创业者带来见投资人、媒体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旦进入YC就进入了YC成立9年来建立起的内部网络,而这个网络一直有“无偿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传统。
  Ryan Hoover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如果他能进入这个创业的内部网络,那么这些人都可以变成他的潜在用户。而这些人—硅谷不少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正是Product Hunt的目标用户。除此之外,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他还希望能够学习YC是如何运营旗下的Hacker News的。
  Hacker News是YC网站的一部分,是注册用户转载文章、发表意见的平台。它就像一个按照热度排列内容的新闻网站,但是自己并不生产内容(YC负责人自己执笔的文章除外)。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硅谷当天什么事件最热门,去看看Hacker News上的前几篇文章就是答案了。
  Product Hunt借鉴了Hacker News的部分理念,比如根据用户的喜好给产品“排行”。与此同时,Ryan Hoover也在回避一些Hacker News有、而他认为不适合Product Hunt的规则。
  “比如Hacker News的评论顺序是按评论时间来的,可是如果一个很有质量的答案发得晚,就会在下面。”另一方面,Hacker News虽然在硅谷人尽皆知,“但只是给技术行业的人看的,Product Hunt想做的不止是硅谷的内容。”   经过在YC 3个月的训练,Product Hunt从1个人变成了3个人。在这3个月里,Ryan Hoover为Product Hunt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
  这个社区仍然有邀请机制。每个人可以用邮箱注册,但是也要使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帐号,比如Twitter,以便Product Hunt核对其身份。Ryan Hoover认为这是保证社区用户质量的第一步。同时也让Product Hunt有了社交属性。
  Ryan Hoover说他很看重用户的增长和活跃度。他总结了一套建立社区的心得:首先是定义产品,比如看Hacker News的用户,就是对技术有兴趣。
  而Product Hunt的初衷就是让对产品有兴趣的人到这里来,然后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很多社区没有做起来一是人不够多,二是不够活跃。Ryan Hoover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注重增长,二是看用户往来的数据到底能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价值。
  他提到现在Product Hunt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不仅包括用户增长数据,还包括“为每个产品带来的流量”(点击产品的名称就会直接跳转至产品的网站)。对这个平台来说,它和产品之间形成了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Product Hunt和Yo的关系便是个例子。在Yo完成融资之前,它也曾出现在Product Hunt上。推荐它的人—一个叫做Dan Leveille的人介绍说,“这个产品什么都不能做,只能‘Yo’一下。”随后他又把这段话分享到Facebook上,并告诉他的朋友们:“我今天发现了一个很好笑的应用,它只能Yo你一下。”
  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Yo就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融资。先不说这个消息惊呆了硅谷,并且又掀起了“我们到底是不是在一个泡沫里”的讨论,Product Hunt也没想到它成了自己最好的广告。现在在硅谷只要提到Product Hunt,人们总喜欢加上一句,“Yo就是在这里发迹的。”
  除此之外,Product Hunt还在做一些线下的活动和广播。
  “之前在特拉维夫,接下来会有柏林、巴黎,还有香港、伦敦,活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建立联系。”至于广播,Product Hunt每周会发布一个广播谈话节目,由Ryan Hoover自己主持,邀请几个创业者一起谈谈最近使用的产品或者讨论当下技术行业的热门事件。“广播是Product Hunt体验的另一部分,我觉得可以说是它属性里的一部分。我很难估算它的投入产出比,但是我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坚持做这个事情。”现在Ryan Hoover还是会每周找嘉宾、和他们约时间、录1个小时的广播,再发布到Product Hunt上。
  Product Hunt还开放了自己的API,这意味着Product Hunt已经具有平台效应了。类似的平台在硅谷不是没有,只是各有侧重。
  2014年夏天CrunchBase改版前,这个TechCrunch旗下的网站相当于一个硅谷黄页,它会列出当天获得投资和最热门的创业公司;还有AngeList,一个创业公司的展示平台,是硅谷公认的投资人看项目的平 台。
  现在Product Hunt让“创业公司”更加具象化,它用Hacker News的形式,展示产品并为这些产品带去点击量。也有媒体将它称为众包模式的Google Play和App Store。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Ryan Hoover说Product Hunt正在建立社交图谱,这也是他希望将Product Hunt与CrunchBase、AngeList区分开来的功能。
  在享受“一夜成名”之后,这个年轻人也在学会自制。“创业总是会经历高低起伏。我倒没有太大的压力,只不过我知道现在我的言行都会影响公司,我会控制自己不要干太傻的事,比如换做以前的我,可能会在Twitter上随意发一张傻愣愣的自拍照。”Ryan Hoover这么说。
  在这之前,他的投资人向他表达了期望:希望未来Product Hunt能成为一个发现一切新奇好玩产品的平台,在硅谷的技术产品以外,未来再加入音乐、电影……
其他文献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新书《逆转》试图探索一个古老的命题:弱者与强者的对抗。格拉德威尔将这种对抗变成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面对的场景,从选择一所大学、在哪里开画展,到如何面对亲人被谋杀。在这些场景下,“他们面对巨大的挑战,并不得不做出回应,我是应该按规矩办事,还是遵从自己的本能行事?我是要坚持还是放弃?我是要回击还是选择原谅?”  作者的观点是:“第一,那些在我们看来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产生于不平衡
期刊
iPhone 6&6 Plus在9月9日正式发布,但首批9个国家和地区中并没有包括市场庞大的中国内地。苹果公司直到9月30日才获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许可。苹果为什么不提前申请销售许可呢?  —Rosemary  要在中国内地合法销售手机,需要具备“三证”: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和《进网许可证》
期刊
有个性的人据说都嫌弃跟团游。我认识的人都有个性—没有也要强行有。如果与一堆陌生人一起跟着一个举旗子的人度过一周,这必定是种俗气腾腾的行为,是没有品德和品质的象征。因为你大权旁落,没有头脑,是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散客,精神境界贫困潦倒。  所以,都不好意思说,我又跟了一个团去了一趟长白山。实在被问到了,就畏畏缩缩表示因为既没有时间自由行,又没有心思做攻略,才偷懒报了团。  这只是一小部分的原因
期刊
今年是彭博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第12年,但事实上,他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了心中的这份“好工作”—房产咨询是他入行时的目标,有独立的发挥空间则是他历经10年积累后对工作的新要求。  2002年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彭博就将房地产咨询顾问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我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决定了我比较适合在一个独立的机构里面从事独立研究,而且我喜欢把事情往深了研究,这也比较符合咨询顾问行业的发展态势。”没有任何
期刊
C=CBNweekly L=Jean-Bernard LéVY  跨国公司都希望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常常通过与本土公司合资的方式加速进入某个市场。作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信号系统等领域领先的法国公司,泰雷兹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近30年。对于如何在商业环境复杂的中国市场发展业务,泰雷兹首席执行官Jean-Bernard LéVY认为,不要仅仅通过合资公司出售产品,最好从技术发展、生产操
期刊
一年的时间,苹果公司让它的两家屏幕供应商同时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悲喜两极情绪。  10月6日,美国蓝宝石材料供应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宣布申请破产。相比高峰期,其股价已下跌约90%,市值蒸发了15亿美元。  GTAT的股价下跌,始于9月9日苹果发布会召开当天—技术达人之前猜测的蓝宝石屏幕,并没有出现在苹果两款新产品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
期刊
在近日全球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中,仁川亚运会当属其一。而借助这一洲际运动资源,充分展现其品牌形象的361°在参与亚运营销的各大品牌中堪称翘楚—开幕式上“大长今”李英爱穿着361°制造的服装点燃圣火;为赛会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提供全系列官方运动制服;各赛场大型形象广告牌频现于各类媒体端;装备泳坛名将孙杨豪夺金牌。这些让整个亚洲数以亿计的观众看到了361°的力量和雄心,彰显着361°这一源自中国、正
期刊
朱迪安·布朗(Judian Brown)与卡戴安·布朗(Kadeian Brown)在布鲁克林弗拉特布什教堂大街的一家整洁大厦里有一家店面,门店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该社区几乎每栋楼都有为黑人编头发的美发店。  商店橱窗上贴满了非洲裔美国女人的海报,长发乌黑油亮。橱架上摆放着一罐罐乳木果油,一旁还有许多小盒子,里面摆放着染发膏。模特头上还戴着假发。  这家店名为Black Girls Divine
期刊
作为美式早餐重要组成部分的谷类食物,正在失去人们的宠爱。  过去10年里,谷类食品市场缩水了,消费者转而用燕麦能量棒(Granola Bar)、酸奶和“得来速”(Drivethrough)这样的免下车速食店来解决早餐。最近谷类市场缩水趋势加速,尤其是那些挑剔的、对健康食品趋之若鹜的千禧一代,即便Cheerios等谷类品牌已经推出了蛋白质增强的全谷类食品。  亚当·菲尔斯迪恩(Adam Feuers
期刊
时隔8年,如果向一个完全没有听说过“西南偏南”的人提起这个名字,“Twitter最早在这里开始红起来”依然是最恰当的说明。  2007年,Twitter在这个成立近20年、之前只为音乐人所知而如今创业公司云集的巨型会议中脱颖而出,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是稀罕之物,人们用它来查找会议之外好玩的Party,以及和朋友们即时联络。Foursquare在两年后延续了这一运气,开启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定位时代,虽然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