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ang052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郝彦琴(1974—),女,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材料成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定位、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之一是未形成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与体系。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无缝连接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能力的综合与实用。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上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1.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是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及科技开发等相互结合起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构成的教学目标出发,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统筹,突破传统范畴,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教学、企业实际工作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开放灵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旨在围绕真实的工作项目展开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及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引领和指导相关教学改革。
   2.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模型建构
  工学结合是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的结合。在教学和课程的组织方面,以实践过程为导向,依据行业、职业和专业特点,按工作过程逻辑组织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选择课程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必须借助课程这个载体来实施,因此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取舍和组合结构的标准,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以专业为平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和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和先导性。
  课程设置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社会知识的文化素质课程;二是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它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专业课程以工作过程相关知识为中心来设置,又分成三类:任务中心课程是以任务模块为单位进行划分,是对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工作过程作为整体,以便让学生获得综合性职业实践能力,从见习到实践再到独立顶岗工作,由低到高逐步发展。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今后继续发展提供最基础理论,适用于一个大类专业。这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依据,其组织顺序遵循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关系。
  2.2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高职课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策略是工学结合教学的主要形式,不仅在行动中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在一种完整综合的行动中思考与学习,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样一个在真实工作世界中处理解决问题的行动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其目的是针对职业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多样化,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中心,训练为主线;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知识落实为关键。如引入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把学生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建构。
  2.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一,切实利于提高教师对项目完成的实践经验与项目开展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及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经验。我们将专业教学团队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三个梯队,由校内专职和企业兼职两部分组成,且企业兼职占有相当比例。专业带头人必须熟悉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具有企业和项目管理经验、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骨干教师是开展好项目教学的核心力量,由多年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或项目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并强化其对高职教学方法的培训。一般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岗位操作技能和高职教育教学经验,以指导、管理为主。通过这样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把握行业最新业务和技术动态,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从而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2.4开发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①整合高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坚持最大效能原则,使其开发和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如有的学校将校内实训基地定位于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小型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四个功能,很好地发挥了基地效能,大幅度提高了基地的教学、社会和经济效益。②采用兼收并蓄原则,不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利用厂矿企业现成的资源,既大量节省购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资金,又能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综合性,更能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特点。此外还应接纳社会或个人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同时还要走教育国际化道路。③重视和加强优质资源的培植。在增长资源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突出中心;要遵循优质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律,避免形象工程;要建立和实施资源质量评估体系,使优质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2.5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标准包括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学术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核心。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完成对学生企业学习的质量评价?如何建立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革:①评价内容扩展化。教学质量评价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将学生的管理、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②评价方式過程化。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应当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它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自己、企业和社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更真实、科学,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判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天津教育科学研院,2008.
  [2]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
  [3]樊艺雯.“工学结合”理念下《机械制图和CAD》教学改革的探索.教育教学,2008.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简单的生活任务,例如计算数量等等,新课改的施行更加突出生活化教学,将教
【摘 要】机械制图教学关系着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很多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果学生无法好好掌握制图这门专业课程,也会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以后的工作岗位恐怕无法胜任。因此本文就有效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机械制图这一门学科顾名思义,是用图样精确的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制造加工的指令、设计人员的思想和设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党中央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扎实开展这项活动,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适应时代变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持久化,直到完全地融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永葆
【摘 要】《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专业的“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并掌握制图原理、技术标准和熟练的绘图技巧及对图纸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以后能更好的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保证。   【关键词】兴趣;空间想象力;分层教学;多媒体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对于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
【摘 要】所谓同形词,就是在中日语言中都存在的,互相借用的,基本上由两个字构成的词语。其实,即使不懂日语的人都知道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国家,日语中有大量的词语来源于汉语。汉语的引进,大大的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扩大了日本人的知识领域,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在这种汉字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的词还保持着原来的意思,而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同形词;汉语;日语;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