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倡导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表现在阅读和写作,读是写的前提。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才有东西可写,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而课内的文本阅读是很有限的,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大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完成这样大的课外阅读量学生一定要有阅读的兴趣才行,所以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现就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谈点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使兴趣从无到有——巧妙诱导,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现在首要的是如何让小学生接近读物、走进读物,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我认为主要是要“诱”读。所谓“诱”如同垂钓也,放置“诱饵”吸引它。“诱”者悄然无声如同春雨潜入夜,即无意识的吸引学生去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文入手,有时可干脆就从图画书入手,老师可备几本图文结合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图书,有时可“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这时再适度推荐几本这样的读物。有时利用学生非常关心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的心理,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教师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从学习的课文入手,由听故事向看故事书转变,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从课文的作者、从课文中的人物、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发出去。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教师再讲述一二个类似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读《三国演义》。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让兴趣生长——创设读书环境,形成读书风气
在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和兴趣之后,就要为兴趣的生长提供土壤——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可在教室内外,悬挂张贴名言警句,同时在班内设了“读书伴成长”主题的读书宣传栏。宣传栏左上角是一本打开的书,扉页上鲜红的四个字“开卷有益”,右下角是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这些名言警句是精心挑选的,从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出发,多角度选择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对读书的阐述。低年级的可选介绍读书意义的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介绍读书方法的“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中年级可介绍对读书的理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介绍读书习惯的、读书贵在坚持的等等,高年级可介绍读书之法的如“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典故故事的“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宣传栏下设有班级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放在这里互相交流。以此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了让学生们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可开放阅览室,整齐的书柜,分低、中、高学段陈列好图书。同学们进来后可按学段选择想读的书,有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三、巩固兴趣——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方法
学生初开始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进行,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读课外书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贪多。只满足了解一下故事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点拨,并结合语文教学加以引导。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用心读,用心想,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要回头自问一下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样便有了些印象。如果再读一读印象就更深刻了,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让学生从“读书时间”、“书名”、“作者”、“学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摘录的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想”八个方面写读书笔记。这样一般学生一个学期能从课外书中学会生字100多个及许多优美词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加深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我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推动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我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经验或做法。并树立读书标兵,让全体同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定期召开故事会,让一些学生在故事会上讲自己读会的故事,使全体同学感受他们会讲故事的乐趣。促使全体同学变得愿读书、爱读书。另外,还经常召开朗诵会,书中人物化装表演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学期结束评选“读书模范”、“故事大王”等。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往往宽一些,理解能力强一些。反之,那些常年不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理解能力弱一些。只要我们为人师者着意地加强指导,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读,并提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收效显著。
一、使兴趣从无到有——巧妙诱导,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现在首要的是如何让小学生接近读物、走进读物,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我认为主要是要“诱”读。所谓“诱”如同垂钓也,放置“诱饵”吸引它。“诱”者悄然无声如同春雨潜入夜,即无意识的吸引学生去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文入手,有时可干脆就从图画书入手,老师可备几本图文结合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图书,有时可“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这时再适度推荐几本这样的读物。有时利用学生非常关心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的心理,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教师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爱听故事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从学习的课文入手,由听故事向看故事书转变,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从课文的作者、从课文中的人物、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发出去。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教师再讲述一二个类似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读《三国演义》。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让兴趣生长——创设读书环境,形成读书风气
在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和兴趣之后,就要为兴趣的生长提供土壤——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可在教室内外,悬挂张贴名言警句,同时在班内设了“读书伴成长”主题的读书宣传栏。宣传栏左上角是一本打开的书,扉页上鲜红的四个字“开卷有益”,右下角是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这些名言警句是精心挑选的,从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出发,多角度选择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对读书的阐述。低年级的可选介绍读书意义的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介绍读书方法的“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中年级可介绍对读书的理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介绍读书习惯的、读书贵在坚持的等等,高年级可介绍读书之法的如“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典故故事的“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宣传栏下设有班级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放在这里互相交流。以此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了让学生们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可开放阅览室,整齐的书柜,分低、中、高学段陈列好图书。同学们进来后可按学段选择想读的书,有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三、巩固兴趣——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方法
学生初开始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进行,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读课外书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贪多。只满足了解一下故事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点拨,并结合语文教学加以引导。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用心读,用心想,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要回头自问一下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样便有了些印象。如果再读一读印象就更深刻了,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让学生从“读书时间”、“书名”、“作者”、“学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摘录的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想”八个方面写读书笔记。这样一般学生一个学期能从课外书中学会生字100多个及许多优美词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加深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我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推动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我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经验或做法。并树立读书标兵,让全体同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定期召开故事会,让一些学生在故事会上讲自己读会的故事,使全体同学感受他们会讲故事的乐趣。促使全体同学变得愿读书、爱读书。另外,还经常召开朗诵会,书中人物化装表演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学期结束评选“读书模范”、“故事大王”等。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往往宽一些,理解能力强一些。反之,那些常年不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理解能力弱一些。只要我们为人师者着意地加强指导,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读,并提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收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