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简约课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ta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课堂设计有时过于繁琐,过于热闹,加重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基于“简约”原则,不断反思和追问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创设有效、高效的品德课堂。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堂;简约课堂;课堂辩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9-0024-03
  在不久前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教师提出“简约课堂”的观点引发了笔者的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有时的确过于繁琐,过于热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恰逢连云港市品德共同体活动,笔者有幸执教演示《我和电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媒体连着你和我》)一课。于是,笔者基于“简约”原则,尝试创设“简约课堂”,并不断反思,希望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片段一:
  师:既然我们都这么爱看电视,现在就来看一看吧!(多媒体播放《猫和老鼠》)(当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老师突然关掉视频)——哦。我看到大家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说说看,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
  (生答略。)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吗?谁来说一说。(学生畅谈生活经历。)
  师:看来,因为看电视,我们和爸爸妈妈都闹过别扭。爸爸妈妈是最爱我们的人,为什么不能让我们随心所欲地看电视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采访结果。(学生争相汇报。)
  【反思:到底该不该录】
  家长为什么不支持孩子看电视,他们是怎么想的?课前,笔者曾计划布置学生就此问题采访爸爸妈妈。旨在让学生与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听听家长的心声,认识到家长制止孩子看电视有其合理性,进而理解父母的苦心。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把采访过程拍摄成视频或用手机进行录音,在课堂上播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丰富的、充实的、热闹的。但在布置任务时,依据“简约课堂”原则,笔者进行了反思:真的有必要录制吗?这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录是不是课堂就不生动了?于是,笔者放弃了录制的要求,只是让学生进行采访。
  因此,课堂上出现了教学片段中的情景:在与学生一起畅谈电视的基础上,笔者播放了学生特别喜欢的《猫和老鼠》;在学生的阵阵欢笑中突然关掉视频,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吗?有了前面的铺垫和渲染,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正看到大结局被家长毫不留情地关掉,心里很难受;有的说看得正高兴,就遭到家长劈头盖脸的训斥,很生气;有的说很苦恼,家长不理解自己,根本不让看电视……学生产生了共鸣,调动了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交流。
  此时,笔者鼓励孩子们汇报采访结果,学生们自然争相汇报。有的说:“我爸爸说,看电视会影响学习,看时间长了,连上课都想着电视,还怎么学习?”有的说:“我采访了妈妈,她说不是不让我看,是让我少看,看电视对身体不好,眼睛会近视,身体得不到锻炼,还会头昏脑涨。”有的说:“妈妈说,主要为了我的学习考虑,说我看电视多了,作业就写得马虎了,妈妈还拿我的作业让我对比。”有孩子甚至模仿家长的语气,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的课堂活动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前调查于生活中完成,孩子几乎“零负担”。
  教学片段二:
  在进行辩论环节之前,笔者先进行了指导:
  1.阅读课本57-60页内容,把对自己一方有利的语句、事例划出来,成为自己辩论的依据。
  2.阅读课前搜集的资料,寻找辩论依据。
  3.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4.与小组同学交流,筛选出最精彩的、最有说服力的内容。
  5.仔细倾听对方辩友的发言,抓住要害,及时反驳。
  接下来,笔者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并及时关注小组合作的方法和效果。这样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课堂辩论争先恐后,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笔者不得不在课堂上说:“让他先说吧,他已经迫不及待了……女士优先,先听听她的高见……”
  【反思:到底该不该演】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笔者设计的重点环节是课堂辩论。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解学情,笔者提前一天走进了执教班。笔者问学生:“你们在课堂上有没有进行过辩论?”学生很兴奋地给了肯定的答复。“辩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要有理由有根据,要听听对方怎么说的,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好反驳……”学生说得挺好,看来素质不错,笔者心里稍稍有了底,接着向学生提了几点要求:1.辩论不是吵架。自己组要说,也要让别人说。2.仔细倾听,及时反驳。3.有理由有根据,可以事先搜集资料。4.自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如果本组站起来的人比较多,要学会谦让,等等。
  最后,当笔者准备离开时,有学生提出:“老师,要不要先演练一下?”笔者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问大家:“同学们,这位同学问我要不要演练一下,你们看呢?”有不少同学表示同意。笔者说:“不用了,同学们,看你们这么积极,这么热情,这么认真,我相信明天的课堂辩论差不了。我很期待。”笔者就这样离开了。
  第二天的课堂辩论精彩纷呈,虽然有学生激动得语无伦次,有学生争抢着发言,秩序似乎有点“乱”,笔者不时忙着“协调”一下。但是,这才是真实灵动、有生命力的课堂。笔者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收获了很多,除了知道看电视的利与弊,更知道了该怎样合作,怎样辩论,怎样倾听,怎样尊重对手,也增添了自信……这是课前演练无法带给学生的成长。
  教学片断三: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带着你的感受离开课堂。
  (出示儿童诗歌《看电视》,并配乐,师生一起朗读)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 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换成了京剧,咿咿呀呀的,只有奶奶听得入了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
  奶奶什么时候换了频道?球员们正在场上飞跑。“好球,好球,快射门!”我和爸爸乐得直叫。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妈妈从书房走了出来,她在修改最近写的文稿。看着妈妈一脸的疲惫,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 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 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
  读完诗后,笔者以“愿电视伴着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结束语,宣布下课。
  【反思:到底该不该说】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结束后,有老师提出质疑:诗读完了,到底要不要交流,要不要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再总结一下,提出要求,然后下课,这样课堂是不是更完整,更深化了主题。其实,课前笔者曾考虑过,读完诗后说说感受,让大家的思维交流碰撞一下,这似乎理所应当,我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依据“简约”原则,笔者认为这首儿童诗浅显易懂,蕴含的道理学生一读便知,正如诗中所说:“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既然如此,何必多此一举?因此,笔者决定就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带着自己的感受结束本节课。笔者相信,学生回到家后再打开电视,一定能想起课堂上的一幕幕,看电视时互相谦让,你想着我,我爱着你,其乐融融,和谐美好,我们的学生也一定愿意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氛围中。
  简约而不简单。简约品德课堂,须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积极创设、利用社会生活情景;更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感悟生活,升华情感,才能真正引领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江苏连云港 2220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一、个案基本情况    早在三年前,在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章小涵(化名),男孩的发型,男孩款式的衣服,有着男孩一样健壮的体魄,更有着男孩般爽朗的性格。她喜欢让同学、朋友叫她“章大哥”,每每听到一声“章大哥”,她就心花怒放,而对“章大姐”称号的反应则是横眉怒目。平时,她总和男同学在一起玩耍,甚至和男孩子拥抱、背来背去。但她也不排斥女同学,也常会将女同学抱起,将女同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适应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取向,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当前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也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调查、参观、项目研究和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尝试开展“问题引导式研究性
摘 要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儿童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须源自“真实”,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情境,为其思维发展搭建台阶,引发学生真思考;营建轻松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引领学生展开真探究,才能以“真体验”引领其道德真生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体验学习;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党史教育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以及传承红色基因都有重要作用。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体现制度创新;落实党建育人,突显价值引领;创新党建载体,丰富实践场域,开展党史学习和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把百年党史当成最生动的教科书,开拓“学党史,抓党建,党育人”的办学新里程。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党建;融合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新课程改革历时多年,一线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与困惑。其源头毋庸置疑就是对目标的理解与认同。提到“教学目标”,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是课程标准中的叙述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教学目标?  溯源反思:什么是品德教学目标?  为什么新课程推进至今,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做到人尽皆知?我认为,要探寻其中的缘由,就必须回到原点:什么是目标。  企业管理学认为,目标是对于你努力想在世
毕世响,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  头上那孤单的星月与地上的萤火虫  金门本属泉州府,是以前从泉州出海到世界的门户港口。我们几个人在海滩上望到海洋对面厦门的大楼,也能够望到泉州,世界实际上能够一眼看穿。和金门一水相望的厦门,是中国最旖旎的城市之一。厦门岛的面积是133平方公里的样子,人口400万左
2016年4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根据这一部署,各版本《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起始年级教材进行了重新修编,并于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此次教材更名是品德课程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
摘 要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以及国内代表性德育学术期刊近一年的文献为来源,筛选出文献700篇,利用CiteSpace 5.3. R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近一年德育研究的热点包括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学生发展、青少年问题等。结合中国知网上各热点的历年数据,分析发现德育研究热点深受政策导向影响。在落实立德树人、德育课程衔接、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等方面,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
本刊讯 2013年9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道德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正式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校党委副书记何祥林教授莅临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省公务员局局长翟天山教授对道德教育研究所表达了殷切的期望,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王强处长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校科研部部长彭南生教授
“宝贝,妈妈也不想离开你出外工作。但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将来……”教室的屏幕上,播放着远方妈妈发来的手机短视频。她的宝贝儿子与同学静静地看着,听着。这是4月12日下午,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民族小学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课题是“家人的爱”,授课者是来自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丰华学校的韩庆龙老师。  课前,韩老师通过班主任联系到这位一年级学生的妈妈,请她录制并传送视频,但是,没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