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管和雇员从来都针锋相对,备有备的立场,但是究其千万种新仇旧恨,原因归结出来却每每相同,掌握5条矛盾解决黄金办法,新主管上台便可以成功攘外安内。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讨厌我?!”作为新主管,地位一经改变,往往面对这样的局面,素来和睦的同事,却因为自己晋升主管,而变得似乎处处对他心怀不满。

“我不是个坏人啊!”“我也是从员工上来的,已经尽最大力量体谅他们了啊!”如此纳闷的新手主管真是吃力不讨好,觉得两面不是人,甚至怀着“是不是主管和下属天然就是对立的”想法,一度想放弃。
不过先不要急于下定断,处于“动辄得咎”的主管职位,的确是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给人留下“讨人厌”的印象,也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在工作量、绩效评量、口语表达等细节上给人不公平、不尊重、能力差的印象,等到想改变时,已经因为一些成见而困难重重。要避免下属的“怨恨”,就需要新主管时刻留神和下面几个基本错误划清界线。
双重标准伪公平
某保险公司的客服部门员工抱怨,即使大雪纷飞、很难准时到班。公司还是不准他们迟到,但其他部门的员工却可以晚来,甚至还能在家工作。
受雇于某公关公司的多位职场新鲜人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必须没日没夜地加班,以在期限内赶出新闻稿、完成客户的项目,但有些资深员工却可以5点准时下班,去接小孩放学。 “我们也有私人生活,”年轻员工不平地说。

类似这种让员工感到不平衡、双重标准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部门可以自由休假,其他单位却被规定在特殊时间点待命;业务员午餐时间较长,其他人却得准时回座;管理阶层把博士毕业的员工当神看,却忽视负责大部分工作的员工;高效率的员工薪水没别人多,却要做更多事,只因为主管认为他们可以做得又快又好。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指出,员工会与组织中的其他人相比较,寻求付出(包括能力、达标率、效率)及获得(包括所得、晋升机会、认同、成就感)之间的平衡,当发现自己的付出超越别人,却和别人领相同薪水时,会觉得不公平且受挫。
公平理论更进一步指出,受挫的员工可能会经由减少自己的付出、增加个人收入、降低同事产能等等行为来消弭不公;而如果这样还不能降低负面受挫的感觉,可能就会离开。要处理这样的情况,建议:
1、以弹性管理。取代严格规定:公平的定义是制订明确的大原则,而非将相同标准套用于每个人。
2、明确沟通:有特别通融的情形发生时,要说明那是为了因应特殊情境而产生的例外。例如业务员午餐时间较长、工时较弹性,是职务属性的差异所致,所以要求不同。
把培训当支出,而不是当投资
某网络服务公司的工程师抱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他们却没机会参加训练课程,增进专业技能,很容易就被淘汰掉。然而,公司却忽视员工的想法,只要求员工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
雇佣双方的认知落差,通常是因为企业将训练员工视为“附加的福利”,而非企业运作时“必要的投资”。此外,管理者不认为训练课程是有效的,投资报酬率不确定,也是其中原因。
事实上,不提供员工训练,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例如投资高额经费在精密生产设备上,却未训练员工如何操作,以让机器达到最佳化,反而是一种浪费。而员工若因为受训而提高专业能力及自信,对企业自然是利多于弊。最重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员工。在突发状况或危机发生时,将能够较熟练、从容地应对。
企业在进行员工训练时,可试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拨进修基金:给予员工一定金额,从事工作相关领域的进修,包括购买书籍、参与专业商务会议、学习语言等等;或是与大学进修部合作,让员工在大学选课。
2、增强实务训练:让员工从拜访顾客中,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建立职务轮调制度,使员工对于目前职务范围以外的事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3、设立资源中心(Resourcecenter):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员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4、建立训练系统评估机制:除了可检验员工训练的成效、了解不同职务实际所需的训练,亦可排定训练课程的优先级,以确保训练投资都是花在刀口上。
管员工,不管产品
有家水管零件承包厂商的员工抱怨道,公司规定每天要有一定产出,但他们常常不是收到有瑕疵的零件,就是碰到机器故障,要维持产量的唯一方式就是送出次级品。当他们向管理阶层反映这样的情况时,得到的答案却是“闭上嘴,照生产就是了”。
另一家粘着剂公司的生产部门员工也有同样困扰,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而牺牲品质,导致顾客频频退货,他们不但要费时处理退货,还要应付不满的顾客,困扰不已。
关于产品品质的问题,管理者应有立即而适当的响应。否则,常让顾客失望的产品,非但存活率不高,更别说员工也会质疑“公司高层都不重视了,轮得到我在这伤脑筋吗?”
每当产品或服务品质遭抱怨时,管理者显现出负责的态度,对员工坦承,并着手调查问题:
1、先了解品质是否真的出了问题,或只是认知上的差异。
2、若真有问题存在,则协助员工改善品质,并就顾客的抱怨确实与员工沟通。
3、若是认知上的差异(例如员工单方面认为品质不够好,但顾客意见一般或并未表达不满),则可将顾客意见相关资料出示给员工看,让他们了解实际状况。
4、透过追踪顾客满意度,预先防范品质出问题。
糊里糊涂的低工资
某公司职员表示,每逢星期五,他们基本上只是把例行工作做一遍,并没有真正在做事,理由是“公司付的薪水,实际只涵盖了4天的工作量”。
姑且不论这是真的还是玩笑话,很多员工确实都对薪水不满意,自认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或是比不上其他公司同职务的工作者。碰到部属对待遇有疑虑、甚至还导致工作士气低落时,管理者可试试采取以下4种做法:
1、给员工/应征者清楚说明薪资给付标准:让工作者或求职者了解公司薪资水准,是高于或低于同业及市场行情。
2、避免以时薪计算,尽量以达成事项或成果给薪,否则可能会造成工作进度的延宕。
3、颁发奖金比加薪好,不但可达到奖励效果,也是节省成本的好办法。
4、让表现不好的员工走人。以免让表现优异的员工泄气——表现得再好,还不是只领一样的薪水?
用冗长会议拖垮每个人
看看会议进行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员工迟到早退,能避就避;或干脆打开手机,让电话铃声响起,表示自己有“要事”待办,借口逃离冗长、意见无交集又无法做出实质决定的会议。
有个资深同事甚至还安排自己的秘书,在会议进行中进来在耳边低语,随即表现很抱歉的样子去处理其他事。迫于无奈留在现场的人,走出会议室心里想着:又被浪费了一下午的时间,原本要做的事又被耽搁了……
会议本身并没有错,它让不同部门的人有个公开的场合沟通,也让大家坐下来合力拟出解决方案。但为何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开会呢?根据调查,理由可能有以下4点:
1、人迟到,必须延后召开。
2、议程不够明确具体,导致开会时间过长。
3、与会人数太多,人多口杂,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意愿、都有必要出席。
4、会议成本高昂,试将与会者的时薪乘上开会时数,就可知道愈多人与会,成本就愈高(这还不包括餐饮费用在内)。
企业毕竟是营利事业,节省成本也是利润空间,如果开会没有达成决议,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欲提高会议效率,可采以下做法:
1、设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并要求与会者严格遵守时间;而且在时间压力下,人们通常比较能够做出决议。
2、请来一位专门协助会议运作的人(尤其在重要会议,或是必须紧急做出决定的情况下),他的责任是确保每个流程都被讨论到、与会者都了解自己被交付的任务、会议目标达成等等,使会议顺畅运作。
3、会议尾声前(通常也是大家一窝蜂解散,或是要去参加另一场会议前),应重复结论,并且订出下次会议目标。
(文章部分选自2009年1月号台湾《经理人月刊》杂志)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讨厌我?!”作为新主管,地位一经改变,往往面对这样的局面,素来和睦的同事,却因为自己晋升主管,而变得似乎处处对他心怀不满。

“我不是个坏人啊!”“我也是从员工上来的,已经尽最大力量体谅他们了啊!”如此纳闷的新手主管真是吃力不讨好,觉得两面不是人,甚至怀着“是不是主管和下属天然就是对立的”想法,一度想放弃。
不过先不要急于下定断,处于“动辄得咎”的主管职位,的确是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给人留下“讨人厌”的印象,也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在工作量、绩效评量、口语表达等细节上给人不公平、不尊重、能力差的印象,等到想改变时,已经因为一些成见而困难重重。要避免下属的“怨恨”,就需要新主管时刻留神和下面几个基本错误划清界线。
双重标准伪公平
某保险公司的客服部门员工抱怨,即使大雪纷飞、很难准时到班。公司还是不准他们迟到,但其他部门的员工却可以晚来,甚至还能在家工作。
受雇于某公关公司的多位职场新鲜人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必须没日没夜地加班,以在期限内赶出新闻稿、完成客户的项目,但有些资深员工却可以5点准时下班,去接小孩放学。 “我们也有私人生活,”年轻员工不平地说。

类似这种让员工感到不平衡、双重标准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部门可以自由休假,其他单位却被规定在特殊时间点待命;业务员午餐时间较长,其他人却得准时回座;管理阶层把博士毕业的员工当神看,却忽视负责大部分工作的员工;高效率的员工薪水没别人多,却要做更多事,只因为主管认为他们可以做得又快又好。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指出,员工会与组织中的其他人相比较,寻求付出(包括能力、达标率、效率)及获得(包括所得、晋升机会、认同、成就感)之间的平衡,当发现自己的付出超越别人,却和别人领相同薪水时,会觉得不公平且受挫。
公平理论更进一步指出,受挫的员工可能会经由减少自己的付出、增加个人收入、降低同事产能等等行为来消弭不公;而如果这样还不能降低负面受挫的感觉,可能就会离开。要处理这样的情况,建议:
1、以弹性管理。取代严格规定:公平的定义是制订明确的大原则,而非将相同标准套用于每个人。
2、明确沟通:有特别通融的情形发生时,要说明那是为了因应特殊情境而产生的例外。例如业务员午餐时间较长、工时较弹性,是职务属性的差异所致,所以要求不同。
把培训当支出,而不是当投资
某网络服务公司的工程师抱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他们却没机会参加训练课程,增进专业技能,很容易就被淘汰掉。然而,公司却忽视员工的想法,只要求员工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
雇佣双方的认知落差,通常是因为企业将训练员工视为“附加的福利”,而非企业运作时“必要的投资”。此外,管理者不认为训练课程是有效的,投资报酬率不确定,也是其中原因。
事实上,不提供员工训练,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例如投资高额经费在精密生产设备上,却未训练员工如何操作,以让机器达到最佳化,反而是一种浪费。而员工若因为受训而提高专业能力及自信,对企业自然是利多于弊。最重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员工。在突发状况或危机发生时,将能够较熟练、从容地应对。
企业在进行员工训练时,可试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拨进修基金:给予员工一定金额,从事工作相关领域的进修,包括购买书籍、参与专业商务会议、学习语言等等;或是与大学进修部合作,让员工在大学选课。
2、增强实务训练:让员工从拜访顾客中,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建立职务轮调制度,使员工对于目前职务范围以外的事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3、设立资源中心(Resourcecenter):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员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4、建立训练系统评估机制:除了可检验员工训练的成效、了解不同职务实际所需的训练,亦可排定训练课程的优先级,以确保训练投资都是花在刀口上。
管员工,不管产品
有家水管零件承包厂商的员工抱怨道,公司规定每天要有一定产出,但他们常常不是收到有瑕疵的零件,就是碰到机器故障,要维持产量的唯一方式就是送出次级品。当他们向管理阶层反映这样的情况时,得到的答案却是“闭上嘴,照生产就是了”。
另一家粘着剂公司的生产部门员工也有同样困扰,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而牺牲品质,导致顾客频频退货,他们不但要费时处理退货,还要应付不满的顾客,困扰不已。
关于产品品质的问题,管理者应有立即而适当的响应。否则,常让顾客失望的产品,非但存活率不高,更别说员工也会质疑“公司高层都不重视了,轮得到我在这伤脑筋吗?”
每当产品或服务品质遭抱怨时,管理者显现出负责的态度,对员工坦承,并着手调查问题:
1、先了解品质是否真的出了问题,或只是认知上的差异。
2、若真有问题存在,则协助员工改善品质,并就顾客的抱怨确实与员工沟通。
3、若是认知上的差异(例如员工单方面认为品质不够好,但顾客意见一般或并未表达不满),则可将顾客意见相关资料出示给员工看,让他们了解实际状况。
4、透过追踪顾客满意度,预先防范品质出问题。
糊里糊涂的低工资
某公司职员表示,每逢星期五,他们基本上只是把例行工作做一遍,并没有真正在做事,理由是“公司付的薪水,实际只涵盖了4天的工作量”。
姑且不论这是真的还是玩笑话,很多员工确实都对薪水不满意,自认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或是比不上其他公司同职务的工作者。碰到部属对待遇有疑虑、甚至还导致工作士气低落时,管理者可试试采取以下4种做法:
1、给员工/应征者清楚说明薪资给付标准:让工作者或求职者了解公司薪资水准,是高于或低于同业及市场行情。
2、避免以时薪计算,尽量以达成事项或成果给薪,否则可能会造成工作进度的延宕。
3、颁发奖金比加薪好,不但可达到奖励效果,也是节省成本的好办法。
4、让表现不好的员工走人。以免让表现优异的员工泄气——表现得再好,还不是只领一样的薪水?
用冗长会议拖垮每个人
看看会议进行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员工迟到早退,能避就避;或干脆打开手机,让电话铃声响起,表示自己有“要事”待办,借口逃离冗长、意见无交集又无法做出实质决定的会议。
有个资深同事甚至还安排自己的秘书,在会议进行中进来在耳边低语,随即表现很抱歉的样子去处理其他事。迫于无奈留在现场的人,走出会议室心里想着:又被浪费了一下午的时间,原本要做的事又被耽搁了……
会议本身并没有错,它让不同部门的人有个公开的场合沟通,也让大家坐下来合力拟出解决方案。但为何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开会呢?根据调查,理由可能有以下4点:
1、人迟到,必须延后召开。
2、议程不够明确具体,导致开会时间过长。
3、与会人数太多,人多口杂,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意愿、都有必要出席。
4、会议成本高昂,试将与会者的时薪乘上开会时数,就可知道愈多人与会,成本就愈高(这还不包括餐饮费用在内)。
企业毕竟是营利事业,节省成本也是利润空间,如果开会没有达成决议,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欲提高会议效率,可采以下做法:
1、设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并要求与会者严格遵守时间;而且在时间压力下,人们通常比较能够做出决议。
2、请来一位专门协助会议运作的人(尤其在重要会议,或是必须紧急做出决定的情况下),他的责任是确保每个流程都被讨论到、与会者都了解自己被交付的任务、会议目标达成等等,使会议顺畅运作。
3、会议尾声前(通常也是大家一窝蜂解散,或是要去参加另一场会议前),应重复结论,并且订出下次会议目标。
(文章部分选自2009年1月号台湾《经理人月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