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蒂?穆克尔吉小说《詹思敏》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危机与第三空间的建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拉蒂·穆克尔吉的小说《詹思敏》讲述了詹思敏在印度父权制社会以及美国的生活经历。她在两国都不同程度的遭受着身份危机,但她不断地适应异域文化,不断构建自己的身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此小说为第三世界移民女性适应主流文化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巴拉蒂·穆克尔吉;《詹思敏》;身份危机;身份构建;第三空间
  作者简介:邢曼,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县,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一、巴拉蒂·穆克尔吉及《詹思敏》简介
  芭拉蒂·穆克尔吉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此后她前往美国求学,现与加拿大丈夫定居美国。从印度到加拿大再到美国的旅居经历,使穆克尔吉作为移民者饱受心酸。因此,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式特征,表达了第三世界移民由流散者成长为定居者的心路历程。
  《詹思敏》透漏着流散女性自身的顽强,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记叙了一位印度非法移民妇女,为了在美国获得生存,不断变换自己身份来适应美国环境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詹思敏的身份危机以及第三空间的建立进行探寻,从而揭示出第三世界妇女在追求独立及自我身份的艰辛之旅。
  二、詹思敏在父权制社会以及美国主流社会下的身份危机
  在詹思敏的自我认识和发现过程中,穆克吉加入了许多与自我身份建构有关的成分,如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信的确立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构建自我身份所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詹思敏渴望成为独立完整的自我与个体,渴望在主流社会获得生存等。但是,她一直无法准确定位“我是谁”,在两个社会中都不同程度的遭受着认同危机。
  1、父权制社会下的身份危机
  在父权制社会下,詹思敏是备受男性压迫的“他者”,从小接受了父权制社会下所赋予的身份“乔埃蒂”,还要受父亲强制安排婚姻之苦,由于父亲的意外身亡,使其有机会嫁给有先进思想的普拉卡什。
  普拉卡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詹思敏摆脱了封建传统的束缚,明显的标志就是其名字的转换,从“乔埃蒂”变成“詹思敏”。普拉卡什力图使詹丝敏成为一个城市女性,鼓励她与他进行辩论,学习英语。在他的启发下,詹丝敏的身份认同开始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给她带来了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她想为普拉卡什养育生子,以体现她作为封建女性的价值。另一方面,普拉卡什告诉她,正是这种封建的服从才使印度成为了一个落后的民族。后来她才意识到,丈夫的行为是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他实际上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强加给了詹丝敏身份认同。婚后生活并未让詹思敏有完全的归属感,而是感觉到在两个世界里面徘徊,并未找到一种安全感,归属感与认同感。 正如詹思敏自己所说:“乔埃蒂,詹思敏:我在两种认同中徘徊。”[1]
  2、美国主流社会下的身份危机
  丈夫普拉卡什身亡,詹思敏非法逃离到美国社会,身份的不合法性让她在这个象征着“自由”的国度生活的胆战心惊。詹思敏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怕被警察发现遣送回国。
  通过学习美国人的走路穿衣等方式,她竭力掩盖自己的出身,生活在主流白人社区,抛弃自己的印度性,意图融入主流。可是,她抹不去和印度人共享的那部分自我,她始终是主流文化的“他者”,而主流文化也一直是她的“他者”。
  詹思敏的身份存在并不属于某一个具体的集体,她是一个无根的、如同混血儿一般的个体,她的文化身份一直在建构中。她为了认同主流文化而对印度文化产生疏离,在这个种族主义和一元文化主导的体制中,她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种族歧视及文化偏见,自觉自愿地认同白人文化。
  表面上的男女平等掩盖了詹思敏生活的本质,她入境的通行证都是伪造的,连身份都是假的,她无奈,无助,不得不通过和白人男子通婚的形式获得自己的合法身份。她一直在男人的保护下过活,想借助种族通婚得到合法身份,一直不是有着独立身份的个体。
  三、第三空间的建构
  为了在美国生存,詹思敏不断重塑自己,这是她想要适应美国社会获得生存所必须采取的策略。她不断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走路,穿着打扮,文化等等,想在外观上尽力变成美国人。詹思敏在适应美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名字,每改一次名字,她就摆脱了旧的窠臼,确定了新的生命状态。就像詹思敏所说:“在生存过程中,我早已变成简,一个战士,一个接受者。”[1]她不断地变化自己,想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在文章最后,詹思敏和泰勒通婚,开始新生活,最终踏进入了中产阶级的圈子。作者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收尾,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开放式的结尾一方面影射了詹思敏认同危机并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为第三世界妇女树立了榜样。
  后殖民理论认为,被殖民者并不永远只是被动的受害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动性的,可以通过模拟、含混、杂糅等方式对殖民主义进行颠覆,试图改变两者之间主仆、尊卑的不平等关系,积极有效地建立自己的主体文化身份。在父权制社会与主流社会双重社会压迫下,詹思敏从一个无知的女孩,一点点的成长,觉醒,逐步成长为一个在美国社会生存的适应者。
  总结:
  移民者远离祖国,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剧烈的变化使得他们被迫远离传统文化,难以立刻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内在归属感岌岌可危,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身份认同危机。对于他们而言,第三空间成了生存的最佳选择。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只有面向改革,才能打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尴尬处境。这是生活在杂糅文化中的人们唯一的生存之路。
  参考文献:
  [1]Mukherjee, Bharati. Jasmine.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9. P 77, 186.
其他文献
摘 要:贾探春作为贾府的三小姐,是大观园中见识非凡、才智出众的女孩。她才干精明、志向远大,但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身负“庶出”的枷锁,在大观园里巧妙逢迎,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最后远嫁他乡。她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心的伤害,是封建末世绝望的呐喊。  关键词:贾探春;封建制度;才智出众  作者简介:王赛(1992.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Y101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耐药病毒基因、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以及鸭乙肝病毒的影响作用。  方法:1.表型耐药实验(1) Y101对Hep
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以爱尔兰诗人叶芝前期诗作《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为
摘 要:本文从成长小说视角解读马拉默德的小说《魔桶》,在引路人莉莉和萨尔兹曼的指引下,主人公利奥逐渐完成自我救赎,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后,明确了爱的真正意义,践行了犹太人负罪-赎罪-新生的这一生命历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引路人;成长的仪式  作者简介:徐楠(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床作为一个特殊意象在《在切瑟尔海滩上》多次出现。那张雪白而狭窄的四柱大床不仅是一个男女主人公赤诚相对,最终爆发冲突的场所。同时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产阶级社会
摘 要:《牧师的黑面纱》是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小说家、象征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在《牧师的黑面纱》的文中,主人公是一位令人们非常尊重的年轻牧师,他叫MR.Hooper,他总是戴着一头黑色的面纱,直到他去世时也不愿意在人们的面前揭下来。这面黑纱也许象征着黑暗与死亡,同时也许象征着为世人赎罪的标志,总的来说,牧师MR.Hooper所戴的黑纱是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的。本文以《牧师的黑面纱》为研究对象,站在
鬼箭羽(Euonymus alatus)(又称为卫矛)隶属于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卫矛,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应用了两千多年。根据现代药理的相关研究表明,鬼箭羽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和抗肿瘤等活性。鬼箭羽中主要含有黄酮和酚酸等有效成分,对于此类活性成分以前多采用加热回流萃取、冷浸萃取等方法进行萃取,但这些传统的萃取分离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有机溶剂,而且萃取效率低。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毕生唯一的作品,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成长之路。郝思嘉的情感经历是小说中可圈可点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郝思嘉
项目课题:本文为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A类)“塞林格中短篇小说中的东方元素研究”的结项成果。  摘 要:塞林格——一位文坛隐士,其一生与东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二战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了解禅宗和印度的吠檀多,寻求拯救的方法。这也在他的小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主要通过塞林格的小说集《九故事》中的最后一篇《特迪》来分析塞林格当时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和接受程度。  关
摘 要: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逆反英诗传统,“向内转”;突显现代性,寻求新意象,改革文字;作品中传统时间观念受到破坏;诗人把目光转向国外优秀文化。本文就以深度意象派代表勃莱的诗为例证,窥探美国现代诗的特点。  关键词:美国现代诗;现代主义;罗伯特·勃莱;深度意象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引言:  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