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型的重要分支学科,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迅猛增加,在人力资源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性质和地位等相关概念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又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可计量假设。最后论述了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影响等。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克服了古典经济学过分强调实物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的片面性,肯定了人力因素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概念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把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在人口众多,而人口素质相对较差的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更具有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局限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士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首先,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通过生产活动可以体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我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的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
其次,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就需要企业进行取得、开发与使用,而取得与开发需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资源耗费,这种成本支出与资源耗费都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就某个经济组织而言,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源的占用形式,人力资源会计自产生之初旨在揭示人力资源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估价和投资分析,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方向和规模及应付工资的数额,从而使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利用更有效。它通常被划分为管理会计的范畴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然而,实践证明,不仅企业内部管理者关注其人力资源信息,外部利益集团也十分关注其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源状况。现代企业会计迫切需要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提供给报表使用者,于是会计理论界开始致力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企业基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目前已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接受。由此看来,人力资源会计兼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属性,可将人力资源会计界定为: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并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的一种活动。
此外,人力资源会计涉及的“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人力资本理论中所使用的“人力资本”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前者的内涵更为广泛。它不但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使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后而具有的更高质量的生产能力,也包括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使劳动者体质增强而产生的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能力,还包括纯粹的自然人力以及纯粹的自然人力在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后与一定的物质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定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前者在内涵上相当于人力资源会计中的“人力资源”概念。第二,前者强调对剩余索取权的要求,后者没有牵涉到这个问题,只是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来进行讨论。同时两者都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可的提法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能力,人力资本则是指人们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能力。
二、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影响
1.知识经济时代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成为必然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占有。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经济附加值更多地产生于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知识成为贯穿于生产、分配和销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知识及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作为知识与科技的载体和创造者,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也更加巩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经济特征,要求确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国家可以掌握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在宏观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
2.知识经济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实施的催化剂
(1)劳动者素质构成及产品技术含量发生了变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使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加,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需要在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上达到统一。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行成为可能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先进的计量和信息传递技术使人力资源会计所需的大量数据的计算和传送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并使一些国家得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对企业进行结构性重组和重建,使企业得以实行网络化,推动了传统管理方法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信息,使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
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市场经济下,谁争取到合理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提高物质待遇、改善人际关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职培训等。而投资的效益如何,这是企业管理当局所关心的问题,相应地就要求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核算,考察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的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从经营技术、经营资本发展到目前的经营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肩负更大责任的投资中心。其考核指标可以是:人力资产比率、人力资产利润率、人力资产增长率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对职工心理、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对企业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综合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绩效。
参 考 文 献
[1]经济法基础;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初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贺志东;造假账手法曝光;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2月
[5]史书新;会计查账方法与案例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年5月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克服了古典经济学过分强调实物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的片面性,肯定了人力因素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概念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把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在人口众多,而人口素质相对较差的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更具有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局限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士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首先,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通过生产活动可以体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我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的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
其次,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就需要企业进行取得、开发与使用,而取得与开发需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资源耗费,这种成本支出与资源耗费都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就某个经济组织而言,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源的占用形式,人力资源会计自产生之初旨在揭示人力资源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估价和投资分析,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方向和规模及应付工资的数额,从而使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利用更有效。它通常被划分为管理会计的范畴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然而,实践证明,不仅企业内部管理者关注其人力资源信息,外部利益集团也十分关注其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源状况。现代企业会计迫切需要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提供给报表使用者,于是会计理论界开始致力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企业基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目前已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接受。由此看来,人力资源会计兼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属性,可将人力资源会计界定为: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并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的一种活动。
此外,人力资源会计涉及的“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人力资本理论中所使用的“人力资本”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前者的内涵更为广泛。它不但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使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后而具有的更高质量的生产能力,也包括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使劳动者体质增强而产生的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能力,还包括纯粹的自然人力以及纯粹的自然人力在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后与一定的物质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定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前者在内涵上相当于人力资源会计中的“人力资源”概念。第二,前者强调对剩余索取权的要求,后者没有牵涉到这个问题,只是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来进行讨论。同时两者都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可的提法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能力,人力资本则是指人们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能力。
二、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影响
1.知识经济时代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成为必然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占有。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经济附加值更多地产生于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知识成为贯穿于生产、分配和销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知识及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作为知识与科技的载体和创造者,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也更加巩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经济特征,要求确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国家可以掌握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在宏观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
2.知识经济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实施的催化剂
(1)劳动者素质构成及产品技术含量发生了变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使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加,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需要在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上达到统一。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行成为可能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先进的计量和信息传递技术使人力资源会计所需的大量数据的计算和传送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并使一些国家得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对企业进行结构性重组和重建,使企业得以实行网络化,推动了传统管理方法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信息,使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
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市场经济下,谁争取到合理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提高物质待遇、改善人际关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职培训等。而投资的效益如何,这是企业管理当局所关心的问题,相应地就要求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核算,考察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的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从经营技术、经营资本发展到目前的经营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肩负更大责任的投资中心。其考核指标可以是:人力资产比率、人力资产利润率、人力资产增长率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对职工心理、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对企业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综合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绩效。
参 考 文 献
[1]经济法基础;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初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贺志东;造假账手法曝光;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2月
[5]史书新;会计查账方法与案例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