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or025castor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改革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既重视结论,又强调知识获取,既关注建构,又注重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问题是创造之源。杜威根据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问题教学五步法”,其具体过程是:设置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假设——选择或筛选方案或假设——通过运用来验证方案或假设。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下面结合《摩擦力》课例,探讨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一、在新课引入处设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教师若能在导入新课时有效设计问题,则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摩擦力》教学中,可在新课引入上设计两个情景:①拖动物体在木板上滑动,设计问题1;②将物体换成毛刷,设计问题2。
   问题1:当物体滑动时,在水平方向上,木板对物体是否有力的作用?沿什么方向?
   问题2:毛刷滑动时,你看到什么现象?毛刷弯曲说明什么?
   二、在认知冲突处设问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前者可称之为主体内认知冲突,后者可称之为主体间认知冲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认知冲突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热情。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其与压力的关系时,不少学生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如何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
   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实验相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及时提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是什么?”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学习探究的热情。
  
  三、在转折处设问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被激活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如何处理课堂转折点是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持续的关键。因此在课堂转折处巧设问题,不仅使课堂教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流畅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例如,在摩擦力教学过程中整节课从力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引入滑动摩擦力概念,再让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对物体的阻碍作用。开始,让学生把手放在桌上拖动来感受滑动摩擦力;接着,让学生感受手放在桌上,轻压桌面拖与重压桌面拖的不同之处。设计问题:手轻压桌面拖动与重压桌面拖动,哪一种情形下桌子对手阻碍作用大?这样即增强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与趣味性,同时也为下面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的探究做好铺垫。
   四、从知识反面设问
   在教学中把逆向思维引进教学,并将正面、反面知识有机结合、交替显示,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例如:(1)“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生活将怎样变化?”(2)学习重力之后,提出“地球重力消失,生活将发生怎样变化?”(3)学习声速后,提出“如果在空气中声速变为0.1m/s,生活将发生怎样变化?”(4)“如果没有磁场生活将怎样变化?”……这些从知识反面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强化和巩固正面知识,同时也可以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演示实验既是教师具体操作和缜密思考的过程,又是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演示实验是教师当堂的示范实验,它不仅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教师本身科学素质、治学态度的现身说法。这种以身施教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因而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保证演示一次性成功。不过笔者发现,按照教材进行演示实验,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会经常出现状况,导致实验一波三折。研究表明,学生很难忍受当堂演示的失败,特别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素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
问题的提出比喻法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具体的案例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浅谈几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的运用类型。一、激趣型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
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积极探索和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明確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
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物而言,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高中生物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要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 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  “问题”指引着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它的作用主
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瑞典人克洛普以登山为生。1996年春,他骑自行车从瑞典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与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离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决定放弃此次登峰,返身下山。那意味着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啊。而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在于,他预定的返回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他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
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改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各种观摩课花样百出.然而很多学校进行的实验教学,只限于表演,让听课教师开开眼界.实验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在广大教师心中是冷冷清清的.教育专家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行为距离依然遥远.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缺少的就是实践.要改变目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现状,急需一大批专家型的教师,而吴正宪老师正是一位在实践探索中成长起来典型代表.倾听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人对事物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学习数学能否学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使其产生学好该课程的强烈愿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老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2009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江苏省泗洪县雪枫中学一座新的教学楼开始动工了。刚建的新楼和旧楼之间只有十几米地之遥,这客观上给我们师生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但就长远考虑,这一举措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旧楼时间太久且是危楼,根据省教育厅指示必须重建。为了新楼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建筑工地引进许多大型机械,这些大型机械,我们师生是头一次看到,大家都感到新鲜好奇,而且这些大型机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