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历史小说一直在日本文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历史小说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对小说中历史部分的考证似乎还不够充分。本文从整体着眼日本的历史小说,以森欧外的历史小说《寒山拾得》为例,以实证主义的理论为中心,考证出现的历史人物,希望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能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
关键词:历史小说;实证主义;寒山拾得
作者简介:王佳奕(1993-),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长河中,历史小说作为一面独特的旗帜,颇受好评。其中,井上靖创作了《孔子》,表达对中国儒教大家孔子的尊敬与向往之情;芥川龙之介创作了《罗生门》,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纠葛与矛盾来捕捉人性中的善于恶;森欧外创作了《阿部一族》,被乃木大将的殉主所触动,以笔作为武器表达了对历史的再思考。日本作家创造出的历史小说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日本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对森欧外的历史小说《寒山拾得》中三位隐者(寒山、拾得、丰干)的人物像的考证为切入点,通过考证历史来实现对实证主义实践的把握与运用,希望读者能在看待历史小说中更加客观科学的把握历史,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在文学鉴赏与创作中。
一、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排斥神学和形而上学,只求知于经验材料,承认事实的客观性的一种立场与态度。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理论,当今被广泛运用与哲学、法学、历史学的领域中。但是作为人文科学分野之一的文学研究上,这一理论却鲜有问津。
我们在研究作家论或是人物论的时候,多数是以古代或者近现代出现的人物为研究对象,试想,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考证历史,按着自己的思想随意研究的话,将会给后代的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虽说过去的人跟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无法站在同样的意识构造的立场上去思考,可在传记研究、人物论中,还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这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文学虽说是创造性地意识活动,合理范围内的想象不应当被否定,但是想象的历史也是不存在的历史,文学中应该要有实证主义存在的价值。
二、《寒山拾得》中的实证主义
(一)《寒山拾得》的实证主义
在《寒山拾得》开头的部分,欧外对闾丘胤这一人物的真实存在性进行了考证。以及从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道”、“郡”、“县”等概念着手,对吉田东吾的观点进行了一一反驳。这被公认为是第一次对闾丘胤身份的考证。除此之外,在有关闾丘胤前往国清寺的路线,原文中记载,“从台州到天台县有六十里……在傍晚时分,到达了国清寺的三门”,吉田岛洋介披露的手记中,对闾丘胤这一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了“路线与小说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台州到天台县的公路行驶距离是90.12公里”,可以看出欧外的创作与真实情况略有出入,但属于作者合理想象的范畴。这也说明,欧外自身虽依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小说创作,与此同时,缺乏对资料的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考证。
三、对三隐者生涯的考证
(一)寒山的生卒
寒山是中国唐代7世纪左右在浙江省的天台山修行的高僧,也是一名诗人。只是,有关于寒山的生卒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一方面是因为他长期与世隔绝,隐藏自己的生活足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假借闾丘胤之名撰写《寒山子诗集序》,取代了与寒山同时代的徐灵府撰写的《寒山子诗集序》,造成了现在无法考证寒山生卒这一局面。寒山这一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模样。”从这首寒山的自传诗可以窥探一二。
此外,在他30岁的时候隐居天台山,“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往来,埋在冢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里可以看出寒山确实真实存在,并且活到了百岁。罗时进的《寒山生卒年考》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二)丰干的生卒
就已有资料上看,对于丰干的记载资料很少。只是在钱学烈的《寒山拾得校评》中出现了这样记载。“丰干年代无可考,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记载:‘概閭丘胤及丰干禅师,虽实有其人,然閭丘生于隋唐之际,与先天间之丰干本无交涉,至于贞元以后寒、拾,尤不相干。’据本书前言考证,寒山子乃中唐时期开元至宝历、大和间(约725-830年)人,与贞观(627-649年)或先天(712-713年)时期之丰干,非同时代人。”有关丰干形象的描写,苏州承天的道原所着的《景徳伝灯録》(1004年)有过如下记载。“天台豊干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居天台山国清寺剪发齐眉衣布裘人或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甞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衆僧惊畏”可以看出,丰干禅师出身神秘,只知他住在天台寺。有关佛法的问题,皆回答“随时”二字。吟唱道歌乘虎入松门,众僧见此状纷纷对其抱有敬畏之情。森欧外的《寒山拾得》也有过类似描写,此处不再赘述。
(三)拾得的生卒
针对拾得的存在众说纷纭。但是有关生卒的具体记载资料仍然不充分。寒山曾著如下诗,“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時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自回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从此诗可以看出寒山拾得二人的交往。也就是说,如果拾得是虚构的人物,寒山也是虚构的,但是前文已经对寒山的真实存在进行了考证,也就证明了拾得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寒山诗中见寒山
处于30岁的寒山经历了人生重大的变迁,其中的辛酸可从诗歌中窥探一二。
個是
个是何措大,時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 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出生
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和,入塞红尘起。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
少年
少年懒读书,三十业由未。白首始得官,不过十乡未。
不如多种黍,供此伏家费。打酒咏诗眠,百年期仿佛。
早年的寒山仕途不順,但是仍然执着于考取功名,像《寒山拾得》中的閭丘胤一样无法脱离俗世。渐渐的,寒山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仕途生活,而是冲破俗世的制约、觉醒,选择了云游的生活。也被称为“寒岩山居期”。而“天台农隐期”的寒山,已经完全脱离俗世,成为一名隐士。从这三首诗中,可以大致看出,寒山的心境变化以及内心遭受的彷徨与挣扎。也许选择成为一名隐士并不是真心,只是对现实的逃避。但也正是选择了这一条道路,让寒山发现其中的乐趣,莫说这才是最适合寒山的道路。
此外,作为诗僧的寒山,在其创作中也蕴含了宗教的思想。
众生不可说,何意许颠邪。面上两恶鸟,心中三毒虵。
是渠作障碍,使你事烦拏。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陀耶。
(二二六)
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
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
(一二九)
益者益其精,克明为有益。益者益其形,是名之有易。
能益复能益,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
(〇七九)
三毒蛇是佛教中的三毒。意指“贪、癫、痴”。寒山熟练自如的使用佛教用语,规劝世人皈依佛教可以远离烦恼。虽然饱读经书,熟知儒家文学,但是在仕途却屡遭不顺,其中的苦闷可谓溢于言表。最后一首诗歌中的有明显的道教思想。在接受佛教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思想。在佛教、儒教、道教三种思想的熏陶下,给世人带来了寒山式的禅学智慧,为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拾得诗中见拾得
若论常快活,唯有隐居人。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
碧涧清流多胜境,時来鸟语和人心。
从整体上看,拾得的诗歌多是规劝世人修行。风景诗表达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这也从侧面表达出拾得对隐士生活的喜爱。虽然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但是作为佛教人的觉悟,使拾得明白自己还有普渡众生的使命。
(三)丰干人物像
像前文所述,丰干骑虎的形象给僧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宋高僧传》中《唐天台山丰干禅师传》中有如下记述,“(师)于先天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调,士庶见之,无不倾礼。”加之丰干的形象描写,丰干也可谓是一位“风狂的禅师”。
目前流传至今的丰干诗歌只有两首。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间歧路心,众生多烦恼。
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镜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捂得本来人,如痴还似兀。
(《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丰干禅师诗》)
作为一位典型的禅师,丰干提唱佛法的精髓,与寒山拾得一道用尽毕生来参悟佛道。用“一灵物”来比作一心追求佛法的执念,因为被俗世的纷扰所束缚,使纯粹的心蒙受了损害。但是能做到“电光撇然起”,也就说明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生死分离的自然消亡已经不重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丰干对于佛法真理的领悟。
总结:
历史是客观的,在史料的运用上应该排除各种程度的利己主义,不应被随意解读、篡改,应当正确的传承下去。只是,作为感性代表的文学可以使读者开阔眼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留存生活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文学读者的我们来说,享受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乐趣与启示并无过错,在涉及到历史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正确合理的去把握历史,了解历史。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也可以明白这是作者合理的想象,是对历史的再加工,而不会去把这种合理的想象当成真的历史去接受和解读,怀着这种心情去阅读文学作品就已足够。
参考文献:
[1]王成.<寒山拾得>与近代日本的修养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0期:89-94.
[2]周婷婷.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表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10-11.
[3]罗時进.寒山生卒年新考[J]. 唐代文学研究,333-345.
[4]林晖.我自遁寒岩 快活长歌笑—浅谈寒山其人其诗[J].台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9-21.
[5]胡遂 欧阳慧娟,论寒山诗歌中的宗教与文化精神[J].求索,2007年05期:165-167.
[6]萧宇.诗僧丰干禅师[J].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2期:27-28.
[7]王月.唐代诗僧拾得研究[D].中国知网,2012[2012-12-29].
[8]陸艶.日本近代文学に表象された「寒山拾得」.佛教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 21, 19-34, 2014-03-25.
[9]肖百容.实证主义方法与文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卷第2期:14-16.
关键词:历史小说;实证主义;寒山拾得
作者简介:王佳奕(1993-),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长河中,历史小说作为一面独特的旗帜,颇受好评。其中,井上靖创作了《孔子》,表达对中国儒教大家孔子的尊敬与向往之情;芥川龙之介创作了《罗生门》,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纠葛与矛盾来捕捉人性中的善于恶;森欧外创作了《阿部一族》,被乃木大将的殉主所触动,以笔作为武器表达了对历史的再思考。日本作家创造出的历史小说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日本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对森欧外的历史小说《寒山拾得》中三位隐者(寒山、拾得、丰干)的人物像的考证为切入点,通过考证历史来实现对实证主义实践的把握与运用,希望读者能在看待历史小说中更加客观科学的把握历史,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在文学鉴赏与创作中。
一、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排斥神学和形而上学,只求知于经验材料,承认事实的客观性的一种立场与态度。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理论,当今被广泛运用与哲学、法学、历史学的领域中。但是作为人文科学分野之一的文学研究上,这一理论却鲜有问津。
我们在研究作家论或是人物论的时候,多数是以古代或者近现代出现的人物为研究对象,试想,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考证历史,按着自己的思想随意研究的话,将会给后代的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虽说过去的人跟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无法站在同样的意识构造的立场上去思考,可在传记研究、人物论中,还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这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文学虽说是创造性地意识活动,合理范围内的想象不应当被否定,但是想象的历史也是不存在的历史,文学中应该要有实证主义存在的价值。
二、《寒山拾得》中的实证主义
(一)《寒山拾得》的实证主义
在《寒山拾得》开头的部分,欧外对闾丘胤这一人物的真实存在性进行了考证。以及从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道”、“郡”、“县”等概念着手,对吉田东吾的观点进行了一一反驳。这被公认为是第一次对闾丘胤身份的考证。除此之外,在有关闾丘胤前往国清寺的路线,原文中记载,“从台州到天台县有六十里……在傍晚时分,到达了国清寺的三门”,吉田岛洋介披露的手记中,对闾丘胤这一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了“路线与小说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台州到天台县的公路行驶距离是90.12公里”,可以看出欧外的创作与真实情况略有出入,但属于作者合理想象的范畴。这也说明,欧外自身虽依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小说创作,与此同时,缺乏对资料的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考证。
三、对三隐者生涯的考证
(一)寒山的生卒
寒山是中国唐代7世纪左右在浙江省的天台山修行的高僧,也是一名诗人。只是,有关于寒山的生卒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一方面是因为他长期与世隔绝,隐藏自己的生活足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假借闾丘胤之名撰写《寒山子诗集序》,取代了与寒山同时代的徐灵府撰写的《寒山子诗集序》,造成了现在无法考证寒山生卒这一局面。寒山这一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模样。”从这首寒山的自传诗可以窥探一二。
此外,在他30岁的时候隐居天台山,“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往来,埋在冢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里可以看出寒山确实真实存在,并且活到了百岁。罗时进的《寒山生卒年考》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二)丰干的生卒
就已有资料上看,对于丰干的记载资料很少。只是在钱学烈的《寒山拾得校评》中出现了这样记载。“丰干年代无可考,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记载:‘概閭丘胤及丰干禅师,虽实有其人,然閭丘生于隋唐之际,与先天间之丰干本无交涉,至于贞元以后寒、拾,尤不相干。’据本书前言考证,寒山子乃中唐时期开元至宝历、大和间(约725-830年)人,与贞观(627-649年)或先天(712-713年)时期之丰干,非同时代人。”有关丰干形象的描写,苏州承天的道原所着的《景徳伝灯録》(1004年)有过如下记载。“天台豊干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居天台山国清寺剪发齐眉衣布裘人或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甞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衆僧惊畏”可以看出,丰干禅师出身神秘,只知他住在天台寺。有关佛法的问题,皆回答“随时”二字。吟唱道歌乘虎入松门,众僧见此状纷纷对其抱有敬畏之情。森欧外的《寒山拾得》也有过类似描写,此处不再赘述。
(三)拾得的生卒
针对拾得的存在众说纷纭。但是有关生卒的具体记载资料仍然不充分。寒山曾著如下诗,“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時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自回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从此诗可以看出寒山拾得二人的交往。也就是说,如果拾得是虚构的人物,寒山也是虚构的,但是前文已经对寒山的真实存在进行了考证,也就证明了拾得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寒山诗中见寒山
处于30岁的寒山经历了人生重大的变迁,其中的辛酸可从诗歌中窥探一二。
個是
个是何措大,時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 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出生
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和,入塞红尘起。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
少年
少年懒读书,三十业由未。白首始得官,不过十乡未。
不如多种黍,供此伏家费。打酒咏诗眠,百年期仿佛。
早年的寒山仕途不順,但是仍然执着于考取功名,像《寒山拾得》中的閭丘胤一样无法脱离俗世。渐渐的,寒山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仕途生活,而是冲破俗世的制约、觉醒,选择了云游的生活。也被称为“寒岩山居期”。而“天台农隐期”的寒山,已经完全脱离俗世,成为一名隐士。从这三首诗中,可以大致看出,寒山的心境变化以及内心遭受的彷徨与挣扎。也许选择成为一名隐士并不是真心,只是对现实的逃避。但也正是选择了这一条道路,让寒山发现其中的乐趣,莫说这才是最适合寒山的道路。
此外,作为诗僧的寒山,在其创作中也蕴含了宗教的思想。
众生不可说,何意许颠邪。面上两恶鸟,心中三毒虵。
是渠作障碍,使你事烦拏。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陀耶。
(二二六)
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
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
(一二九)
益者益其精,克明为有益。益者益其形,是名之有易。
能益复能益,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
(〇七九)
三毒蛇是佛教中的三毒。意指“贪、癫、痴”。寒山熟练自如的使用佛教用语,规劝世人皈依佛教可以远离烦恼。虽然饱读经书,熟知儒家文学,但是在仕途却屡遭不顺,其中的苦闷可谓溢于言表。最后一首诗歌中的有明显的道教思想。在接受佛教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思想。在佛教、儒教、道教三种思想的熏陶下,给世人带来了寒山式的禅学智慧,为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拾得诗中见拾得
若论常快活,唯有隐居人。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
碧涧清流多胜境,時来鸟语和人心。
从整体上看,拾得的诗歌多是规劝世人修行。风景诗表达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这也从侧面表达出拾得对隐士生活的喜爱。虽然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但是作为佛教人的觉悟,使拾得明白自己还有普渡众生的使命。
(三)丰干人物像
像前文所述,丰干骑虎的形象给僧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宋高僧传》中《唐天台山丰干禅师传》中有如下记述,“(师)于先天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调,士庶见之,无不倾礼。”加之丰干的形象描写,丰干也可谓是一位“风狂的禅师”。
目前流传至今的丰干诗歌只有两首。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间歧路心,众生多烦恼。
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镜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捂得本来人,如痴还似兀。
(《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丰干禅师诗》)
作为一位典型的禅师,丰干提唱佛法的精髓,与寒山拾得一道用尽毕生来参悟佛道。用“一灵物”来比作一心追求佛法的执念,因为被俗世的纷扰所束缚,使纯粹的心蒙受了损害。但是能做到“电光撇然起”,也就说明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生死分离的自然消亡已经不重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丰干对于佛法真理的领悟。
总结:
历史是客观的,在史料的运用上应该排除各种程度的利己主义,不应被随意解读、篡改,应当正确的传承下去。只是,作为感性代表的文学可以使读者开阔眼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留存生活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文学读者的我们来说,享受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乐趣与启示并无过错,在涉及到历史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正确合理的去把握历史,了解历史。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也可以明白这是作者合理的想象,是对历史的再加工,而不会去把这种合理的想象当成真的历史去接受和解读,怀着这种心情去阅读文学作品就已足够。
参考文献:
[1]王成.<寒山拾得>与近代日本的修养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0期:89-94.
[2]周婷婷.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表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10-11.
[3]罗時进.寒山生卒年新考[J]. 唐代文学研究,333-345.
[4]林晖.我自遁寒岩 快活长歌笑—浅谈寒山其人其诗[J].台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9-21.
[5]胡遂 欧阳慧娟,论寒山诗歌中的宗教与文化精神[J].求索,2007年05期:165-167.
[6]萧宇.诗僧丰干禅师[J].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2期:27-28.
[7]王月.唐代诗僧拾得研究[D].中国知网,2012[2012-12-29].
[8]陸艶.日本近代文学に表象された「寒山拾得」.佛教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 21, 19-34, 2014-03-25.
[9]肖百容.实证主义方法与文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卷第2期: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