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道德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智慧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所以,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把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
  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头脑,后者属于心灵。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所以,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集团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会愈文明,意识形态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自然。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还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秦湖摘自《京江晚报》2014年6月22日)
其他文献
看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朱自清先生因为拒绝美国救济粮而去世时,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不约而同地背诵起了《荷塘月色》,那一幕令我潸然泪下。想起当年自己学习《荷塘月色》、
进入 2 1世纪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人类社会的发展步入了“渐进的 (和平与发展 )”而不是“冲突的 (战争与革命 )”历史轨道。以此为根据 ,本文通过对实践模式结构方式的阐释
我喜欢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泡一杯馨香四溢的茶,边品边想自己的心事。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本文从哲学家与政治家、科学家的区别论述了哲学家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与天地合其德的高尚品格 ;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论述了哲学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 This article discuss
普特南 ( Hilary Putnam,192 6- )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6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论证心理状态的图林机模拟的合理性 ,认为任何心理状态都可以与特殊的图林机功能相对
宋代新儒学家胡安国高度赞扬其恩师杨时恬淡名利 ,为其做墓志铭以“然则公于斯世 ,所欲不存 ,果何求哉 ,心则远矣”总括之。杨时为宋朝廷一命官对老庄和佛教的超越尘世的思想
康有为于1891年-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授徒,此间他致力于维新运动骨干的培养和变法理论体系的建立。他以心学的一些思想和言论影响教育他的弟子,他充分发挥了陆王心学的真谛,提倡无所
利益既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改造自然的根本动因 ,又是推动人们去结成社会、改造社会的原动力。它支配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感情及道德评价。它既是乐善好施的种子 ,又是
孙慕天教授的《新整体论》一书所探讨的是一个本源性的真问题 ,他坚持了一种正确的学术取向 ,这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 ,问题是本然性的 ,他不是把整体性问题当作一切相互关系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13家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于 1999年 10月 15- 18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